2008/11/27

11/25 Stony Brook Opera: The Stone Guest

當學校的音樂系公佈今年要演出Alexander Dargomyzhsky的The Stone Guest,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什麼歌劇?沒有聽過的作曲家,沒聽過的歌劇,為什麼演這部作品?我認得的俄國作曲家也不少,聽過的俄羅斯歌劇也不少,不過就是沒聽過這個作曲家和這部作品。

這部歌劇的劇本是根據俄國文豪Pushkin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可以說是俄文版的唐喬望尼。根據指揮,也是音樂系教授的說法,他想演這部作品已經十年了!好不容易今年音樂系來了兩位俄國女高音,終於讓他等到了演出的機會。我實在很好奇他是怎麼認識這部作品的。畢竟我在amazon或是arkivmusic都沒有找到這部歌劇的全曲錄音。

同樣是Don Juan傳說,但是在Pushkin的手上,這部作品和Mozart的Don Giovanni在故事上還是有異有同。相同的是兩個故事的僕人都是LEPORELLO,都有個會說話的石像,同樣在故事中都在決鬥殺了一個對手,同樣都有Donna Anna。

不同的是軍官在Mozart裡是Anna的爸爸,在這部戲是Anna的先生。而在Mozart的歌劇中,Don Giovanni邀請石像到他家吃飯,而在這部歌劇中,則是邀請石像在他去跟Anna約會的時候,到Anna家門口站衛兵。

這次的演出是由鋼琴伴奏,附上簡單的服裝背景,同時只演出前兩幕。歌劇顧名思義是有歌也有劇,除了演唱之外,戲劇成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次演出的學生相當賣力,不但唱的優秀,更重要的是有演戲的感覺,可以讓觀眾更能融入劇情。

音樂部份,由於是由鋼琴伴奏,所以色彩不能夠與管弦樂團相提並論。不過擔任鋼琴伴奏的兩位(一人彈一幕)也都能有不錯的演出效果。

聽完這部歌劇,可以想見這部歌劇之所以罕為人知的理由。我不覺得是劇情的問題。問題應該在音樂。作曲家Dargomyzhsky事實上還來不及幫這部歌劇配器就過世了,因此只留下了鋼琴譜。管絃樂版是由五人團的Cui及Rimsky-Korsakov代筆完成。而俄國歌劇需要依群會俄文的歌手,而俄文又不是歌劇的主要語言,所以不難想見這部戲在俄國之外幾乎不會有演出的機會。所以這是先天失調。

而整部歌劇其實讓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第一幕第二景,Laura演唱西班牙風味歌曲的時候。這是今天演出前兩景中比較熱鬧的部份。然後還有哪些段落是會吸引聽眾的?好像就沒了。除此之外,整部劇的對白幾乎都是用唱的,幾乎沒有聽到詠嘆調。雖說有兩位女主角吸引觀眾目光,但是沒有動聽的詠嘆調,音樂也沒有很大吸引力,實在不容易對觀眾造成深刻印象。這是後天不足。

說實話,我覺得這部歌劇頂多只能算是第三線的劇目,對聽眾而言,只有對俄羅斯歌劇帶有狂熱興趣的人才會去聽這部作品。

當然演出罕見劇目,讓聽眾可以有新鮮的聆聽經驗是很重要的,畢竟聽眾也不想天天聽莫扎特,威爾第和浦契尼。但是對學生來說,這樣的演出經驗可以給他們什麼?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習俄文發音,背俄文歌詞,學了一齣幾乎沒有機會再唱第二次的劇目,這樣有什麼意思?這是在累積學生的劇目,還是在累積指揮個人的演出成就?如果今天是已經有成就的音樂家利用自己的聲望來推廣罕見作品,我絕對贊成。但是我會覺得學生在學校還是應該利用機會演出經典作品,累積曲目。要演俄羅斯歌劇,要短的?Rimsky-Korsakov的Mozart and Salieri或Kashchey the Immortal如何?或是Rachmaninov的三部短歌劇(Aleko, Francesca da Rimini, The Miserly Knight)如何?其實這些也都還是算冷門作品,不過比起這部The Stone Guest卻又要熱門多了。

總之,這是一個有趣的演出。在學生的賣力演出之下,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一部歌劇不紅的理由。

相關資料
Alexander Dargomyzhsky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Dargomyzhsky

The Stone Guest (Dargomyzhsky)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Stone_Guest_(Dargomyzhsky)

11/23 Cincinnati, day 4

儘管我的飛機是下午三點,不過我早上根本沒有出去繼續逛的打算。一直在房間待到最後一刻才下樓退房。我決定坐計程車到機場,在機場吃午餐,然後慢慢等飛機。

到了旅館正門,馬上就有一台計程車開到我面前。我自然就走上前去,準備把行李交給司機。結果旅館的門房馬上跑來說,應該坐排班的計程車。對我來說,坐誰的車都可以,不過如果是有排班的,當然是坐排班的。所以我就直接拎著行李,往門房指的方向去坐上排班計程車。

在車上一開始跟司機客套了幾句。司機看來有點中東樣子,原來是約旦來的,到辛辛那提已經三十年了。他說他在美國已經看了五位總統,很快就會看到第六位。聊著聊著,他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學物理的。他很高興的說,他也是學物理的,而且以前做的是核物理,而且還有博士學位!他很高興的跟我說,居然會遇到同行,不過我想的是為什麼我的同行在開計程車...

接著就聽他開始講故事啦。他說他以前事實上在拿學位的時候做的是固態物理。我沒聽錯的話應該是OHIO某個學校的博士。85年拿到學位之後,他到了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作跟原子彈有關的研究,後來到了國土安全部工作。他說他現在是國土安全部的兼職人員,不開計程車的時候,就幫他們做英文與阿拉伯文的翻譯。我想他的這個副業應該是獨門飯碗,因為要懂阿拉伯文又有科學背景的人應該不多。

他說他20多歲到了美國,20年後才第一次回約旦。他在美國結婚,生子,然後離婚,小孩現在正在唸大學,所以他還要繼續開計程車張羅小孩的學費。他很高興今天已經開了四趟機場,不然感恩節到了,根本沒有旅客,當然也就沒有生意。

他還提到他正在寫一本小書,一本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向中學生介紹物理觀念的書。全書大概四十多頁,他已經寫好英文版,現在正在翻譯成阿拉伯文。他說他現在還常常會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論文,不是為了研究,而是在享受這種感覺。這根本是把看物理論文當休閒娛樂了。

到了機場,他很高興可以載到同行,我也很高興可以被同行載,所以最後我給了他比平常多的小費。他祝我早日拿到學位,也祝我研究順利。對,這正是我需要的。

11/22 Cincinnati, day 3

上午的行程很簡單,就順著Main Street一路往北走。在美國,一個城市中被稱為Main Street或是Broadway的街道,十之八九都是市區裡最熱鬧的地方。這條街前曼還算熱鬧。路上經過一家小私人超市,想不到已經經營60年了。我進去參觀,裡面有賣雜貨,也有賣新鮮蔬果。店面略嫌陰暗,在現在基本上都是大型連鎖超市當道的時代,這家店能夠繼續撐多久呢?

這次由南往北走的感覺,像是從辛辛那提的商業區逐漸看到辛辛那提不景氣的一面。尤其在10th Street之後,開始看到很多店面都在出租,看起來像是之前的店面通通關門大吉。甚至有些百年老店的廣告還在,不過店面卻已空空蕩蕩。然後越往北走,黑人的比例也是越來越多。走到12th Street,終於到了我想要看的Main Street Entertainment District。我想這一區以前應該是當地的娛樂中心,就像紐約的時代廣場或是台北的東區一樣。只是現在看來,大概也已經衰敗了。不過路上的黑人倒是頗為友善,看著我拿著地圖東看看西看看,不時就會有人問我需不需要幫忙。

在附近我注意到一家門面小小的麵包店(Shadeau Breads),看起來不甚起眼,不過裡面確有不少人在排隊買麵包。對我來說,這就是好吃麵包店的信號。原因很簡單在排隊的客人就是最好的宣傳。進去之後,才發現他們事實上是自己做自己賣,來買的大概都是周圍的鄰居,窗戶旁邊還堆滿了客人訂購的麵包。這些就是好吃麵包的證明。我買了一個核桃捲,雖然是冷的,不過麵包還是又甜又香,然後整捲幾乎都是核桃,相當好吃,而且價格又便宜,當初應該再買兩個來吃的。

接著轉向西邊,往音樂廳方向前進。到了vine street時,看到了一家超市Kroger。這家超市的門口居然還有個告示牌,表示這裡是歷史建築,我想這應該是OHIO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進去逛逛發現果然不錯,裡面不少產品都是貼上這家超市的標籤,顯示規模夠大,大到可以有自有品牌。不過我更有興趣的是去看他們的生鮮肉品部門。果然在架上給我看到有趣的食材:豬腳和豬耳朵。這邊的豬腳,更正確的說是豬蹄,跟台灣切塊的方法不同,這邊是縱向切開。不過這個石溪附近偶爾也找的到,不算太稀奇。有趣的是豬耳朵。上次我在奧克蘭靠著豬耳朵嚇壞了我們所有的外國同學,想不到這邊的豬耳朵是堂堂出現在超市的架上。不過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邊的黑人比較多,黑人多的地方就會賣這些材料。像紐約的哈林區,這些也是普遍食材。

接著繼續前進到音樂廳。早上沒有演出,所以音樂廳前面空空蕩蕩的,是個拍照的好時機。隔壁Memorial hall依舊關門,我還是沒辦法看到古典音樂名人堂。

繼續往南走,其實就是看那座雄偉的市政廳。從這個市政廳的規模,可以想見當初的百年前甚至兩百年前的辛辛那提,其實應該是相當繁華熱鬧的城市。有錢的城市才有能力蓋豪華的市政廳。

下午到辛辛那提紅人對的主場 Great American Ball Park參觀。其實球季結束,棒球場根本就是空空蕩蕩的。轉向隔壁的紀念品店,除了兩名店員之外,也只有另外兩位客人。畢竟11月是NFL美式足球的季節。

比較有趣的是到旁邊的roebling suspension bridge。這座橋就像是縮小版的布魯克林橋,不過特別的是這座橋的橋面是類似鐵網般的,簡單的說就是站在橋下,可以清楚的看到每輛駛過這座橋的車子的車底。

在等著去聽音樂會之前,我在旅館正對面的palomino吃晚餐。這家店就在Tiffinay的正上方,可以說是市中心最好的地點之一。選這家店的原因很簡單,看起來食物好吃,而且七點以前啤酒一杯四元,前菜半價。這個價格怎麼看都划算。

我點了一杯啤酒,又點了一道Brick oven roasted clams。其實這盤蛤蜊大概有十多個,應該就是放在盤子上然後直接送入烤箱,沒有任何調味。附上一碟迷迭香奶油讓人沾著吃。其實直接吃就可以吃蛤蜊的鮮味了。只是蛤蜊甚鹹,有些蛤蜊甚至沙都沒有吐乾淨,這就令人有些失望了。當初如果是點Mussel大概就沒有這個問題。不過更好的選擇是根本不要點這道,應該點Grilled wild mushrooms... 點菜動作應該慢一點,看看別人都點什麼再動手...

看著隔壁桌點的Hot Red King crab and artichoke dip,看起來相當好吃的樣子,所以我也加點了一份。crab dip裡面的確有不少蟹肉,省了剝殼的麻煩,配上所附的薄餅一起吃,吃起來甚為過癮。

Palomino
http://www.palomino.com/

2008/11/26

11/24 Contemporary Chamber Players

Steve Reich’s Music for 18 Musicians
Contemporary Chamber Players

在百花齊放的20世紀音樂中,我想極簡樂派(Minimalisim)的音樂應該是最可親的一種。這類型的音樂通常是重覆一個樂段相當多次,然後逐漸逐漸的做改變,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音樂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今天的曲目Music for 18 Musicians就是極簡樂派的經典作品之一。全長約五十至六十分鐘,雖說演奏者不斷重複演出相通的音型,但是透過各種樂器間的變化組合,整個曲子就像一個大的萬花筒,千變萬化。就算樂段不停的重複,對我來說,最後就會變成看到巨觀的一個樂曲形象。就好像看一座森林,如果靠近看,就會發現每棵樹都差不多,但是站的遠,站的高,自然會看到森林的樣貌。

這首曲子雖說是給18位音樂家,不過今天實際演出時用了21位演奏者。這21位中,已站在舞台中間的兩位演奏木琴的演奏者最為辛苦,從頭到尾都沒有休息,有如樂曲的主控者,給著穩定的節奏,讓整個樂曲不致解體。其實這種樂曲一直重覆相同的音型,看似簡單,其實一不小心就會失神,忘記演奏到哪裡。根據一位參與演奏的同學的說法,其實譜上並沒有限定一定要反覆多少次,當演奏到覺得該換下一段落了就會有人給提示,然後大家同時換到下一段落。所以這其實也是考驗所有演奏者的默契。畢竟這個演出並沒有指揮,是靠全體演奏家的默契。

令人相當感動的是這次的演出幾乎把演奏廳都坐滿了。我在石溪聽了四年多的現代音樂演出,這是第一次吸引到這麼多的觀眾。演出結束後,觀眾對表演者也給予熱烈的回應。現代音樂還是有市場的。

2008/11/24

11/21 Cincinnati, day 2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換旅館。其實離第二間的WESTIN只有兩個BLOCK的距離,所以走來輕鬆愉快。在樓下的餐廳吃完早餐之後,就準備出發前往Music Hall去聽辛辛那提交響的演出。往MUSIC HALL的路很簡單 ,向北直走,然後向西轉個彎就到了,連看地圖都不需要。這樣的走法大概就是把辛辛那提做了快速的南北向切片。這個程式給我的感覺是中型城市,現代的高樓不算的話,市區看起來像是有點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感覺,似乎保留了不少當時的漂亮建築。陸上的意外發現是在音樂廳旁邊,居然有美國古典音樂名人堂。很可惜我到了才知道有這個地方,而且似乎是要先預約才能參觀,所以只能望而興嘆。

中午跟表妹在辛辛那提大學附近的中餐館吃飯。在市區的學校就是方便,出了系館,過條馬路就有不少餐廳可以選。午餐吃的很匆忙,因為我還要趕到辛辛那提音樂院去聽一個電影導演Bastian Clevé 的演講。原本講題應該是Clevé介紹他以巴哈b小調彌撒所創作的影片(The Sound of Eternity),結果變成他在介紹他的創作過程。其實這也沒關係,只是他講的太無趣,大概是會拍電影但是不會演講的那種。

其實下午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都在參觀辛辛那提大學的校園。從辛辛那提音樂院開始,整個學校看起來有相當多的新校舍,蓋的也很漂亮。他們的Cafeteria在學生活動中心裡面,看起來有點像是shopping mall 裡面的 food court。不過用餐的地方相當明亮。就算不是用餐時間也有很多學生在那邊寫作業。另外活動中心裡面還有一個電影院,幾乎天天晚上都有播電影,有點類似二輪片的樣子。每部只要兩元,還有賣爆米花,應該是個便宜實惠的電影院。

其實我比較想看的是他們的物理系館。他們的物理系並沒有單獨的系館,而是與地理系合用。他們的教室看起來滿先進的,都有配備電腦讓老師可以用電腦播放投影片,學生座位也都有插座,看來是想讓學生可以用電腦做筆記。看教室的裝潢程度,這些應該是新裝上的設備,看來21世紀的物理教學,大概是想走向電腦化吧。

校園裡面還有一些雄偉的建築,我想應該是建校時最早的建築。看起來就是很有大學的氣勢。可以想見當初建校的這批人,對這所大學賦予了相當大的期望。

接著在學校外圍走了一圈,最多的店還是餐廳。價位看來頗為便宜,不過味道如何就不知道了。我在學校附近找到一家舊書店,進去參觀的理由其實不是為了找書,而是因為店門口貼著古典LP每張一美金的海報,所以把我吸引進去了。其實我也沒有播LP的機器,只是想看看那些古董唱片罷了。

晚上在學校附近的教堂聽b小調彌撒和影片,不過看了一半就先離開了。回到旅館也才九點半,所以我又到附近轉了一圈。走了這一圈,我才知道原來辛辛那提紅人隊的主場就在旅館附近。不過球場晚上沒什麼有趣的,有趣的是可以照他旁邊連接辛辛那提跟對岸的一座橋,叫做Roebling Suspension Bridge。這座橋有點像是縮小版的布魯克林橋,晚上整座橋上的燈會點亮,看起來滿漂亮的。回頭還可以看辛辛那提市區高樓的天際線,感覺很不錯。只是附近基本上沒有任何行人,稍為危險了些。所以拍照完就趕快走回旅館。不過住在DOWNTOWN大概就是這樣,尤其是周圍都是商業區跟辦公大樓。過了六七點大概就沒有什麼人了。這種旅館應該是給商務旅客住的吧。

11/20 Cincinnati, day 1

雖說是晚上八點的飛機,不過因為要坐火車到機場,所以還是要搭4:17的火車從學校到JFK。可能是因為不是星期五的緣故,火車上的空位還不少。

到了Jamaica,轉搭AirTrain到JFK的Terminal 3。在Terminal 3,我在裡面的一個sports bar吃到了我在美國最差的漢堡,還有最鹹的薯條,而且又貴。這麼爛的店要把店名公佈:T2 LEGENDS SPORTSBAR 13。他們是覺得客人只會來一次,所以就把客人當肥羊宰嗎?所以結論很簡單,在機場要吃東西,雖然連鎖速食店像麥當勞和溫蒂麥的比市區貴一些,不過最起碼品質穩定,不會有特別爛的表現。而且絕對比其他的機場食物便宜。

到辛辛那提的飛機是小飛機,全機大概只有四五十個座位。我在候機的時候發現同一個登機門在我班機起飛前的二十分鐘也有一台往底特律的飛機在準備登機。如果這飛機也要用空橋,怎麼可能在二十分鐘內搞定空橋並讓所有的乘客登機?後來謎底揭曉,我們要坐小巴士到我們的飛機,然後爬樓梯上飛機。我好像從金門回來之後就再也沒有坐過這樣的飛機了。想不到第二次遇到這樣子的登機方式會是在JFK。

登機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有個六十多歲的老先生急急忙忙的跑到我們的登機門,問他往底特律的飛機還可以登機嗎?事實上,飛機五分鐘前就已經走了。聽到這個消息,那個老先生哀號了一聲,往後退了一步,然後就倒在地上打滾。哇。原來滿地打滾是這樣子的。

這台往辛辛那提的飛機服務還不錯,有免費的飲料和餅乾,在美國國內線來說,算是不錯的。

到了辛辛那提,也是坐接駁巴士到另外一個航站,然後走上一段很長的距離後,終於出了機場。在接駁巴士上,我算了一下,全機含機組員及乘客,總共也不過19人。這樣,航空公司會有賺頭嗎?難怪航空業賠的賠倒的倒。

機場出口有兩個櫃台,一個是計程車,一個是接駁巴士。我選擇坐TAXI進旅館。價格還可以,單程27,我又給了我的司機四元小費,簡單方便。這兩個櫃台都算準了有飛機到的時候,服務人員才會出現。不過當時也晚了,所以本來客人就比較少。少到客服人員還會自備電腦打線上遊戲。我看大概是閑的發慌。

晚上住Downtown的Millienium。我在Check in的時候,排了我CHECK IN最長的隊,至少站了超過20分鐘。在這二十分鐘裡櫃台只處理了兩位客人!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簡單的CHECK IN可以弄到那麼久。還好,房間不錯,還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就這樣,開始了辛辛那提之旅。

2008/11/23

11/22 Kentucky Symphony Orchestra : Handel with Care

Handel with Care

Arrival of Queen of Sheba
Concerto Grosso Op. 6 in b
"Ombra mai fu" from Xerxes
"Honour & Arms" (Samson)
Water Music selections

Te Deum for Queen Caroline
Harp Concerto Op.4 in Bb
"The Trumpet Shall Sound"
"Hallelujah" Chorus (Messiah)

Thomas Consolo, guest conductor
Kentucky Symphony Orchestra
Greaves Concert Hall, NKU

我很少聽韓德爾,儘管他是偉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我還是很少聽。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我會去聽韓德爾的作品,不過幾乎都是神劇或是歌劇。例如在維也納的時候聽了Harnoncourt指揮的theodora,聖誕節聽紐約愛樂演出Messiah,還有大都會歌劇院看Rodelinda。所以今天的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也是相當新鮮的經驗。

今天的曲目除了了開場的"席巴女王的進場",水上音樂,和最後結尾的咍雷路亞大合唱之外,全部都是我沒有聽過的曲子。不過沒聽過不表示沒有感想。

從指揮的動作開始,就註定今天的音樂會將是相當特別的音樂會。這位指揮跟一般指揮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用左手。絕大多數的時刻他的左手就放在腳邊,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會使用他的左手幫忙打拍子,和一般指揮用左手只是演奏表情的方法相當不同。那麼他是怎麼指示演奏表情?常常就是用右手邊打拍點兼做表情提示,甚至我覺得他把左手的功能用頭的擺動代替了。用右手兼做表情提示的問題就是他會把拍子打亂了。根據我的觀察,他連指四拍都有好幾種不同的指法,看起來相當混亂。

不過指拍點這個問題基本上還是技術問題,只要樂團看的懂就可以。不過音樂方面也沒有好多少。我可以指出來的直接問題是他的節奏。他沒有給音樂很多空間,所以會感覺音樂沒有辦法"呼吸",或是說樂句的分句有問題,聽起來就是不順暢。

演出到了下半場倒數第二首,"The Trumpet Shall Sound",演出到一半忽然聽到咚咚兩聲,有東西掉到地上了。居然是指揮棒!我印象中有看過指揮棒被甩出去的,不過看到指揮棒掉到指揮腳下倒是頭一遭。這應該是指揮根本沒有握緊指揮棒,才會發生這種糗事。

其實指揮還是很用心的。他在演出水上音樂的時候,雖然面前擺了樂譜,不過他其實是背譜演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翻譜。但是他似乎也沒有看樂團。他的視線似乎是在譜架上,而不是跟團員互動?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團員聽起來像是各演各的。

這些問題在指揮單獨面對樂團的時候就會被特別放大,所以就被我注意到了。這場音樂會還安排了聲樂獨唱還有協奏曲,所以在這些曲目中,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獨奏者身上。第一個先點名感恩頌歌"Te Duem"的男高音獨唱。他的聲音可以用一個很傳神的形容,就是被人掐住脖子,發出又沙啞又緊張的嘶吼聲。聽到只能說是整個傻眼,就算是學生獨奏會也不會唱成這個樣子。演出右邊用腳打拍子,實在很遜。謝天謝地,整首感恩頌歌他就這麼一段SOLO。同樣唱感恩頌歌,演唱女低音聲部的另一位假聲男高音唱的就好的多,雖然音量小了些,不過至少還有基本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上下半場各演唱兩首及一首詠嘆調的黑人男中音。他的身材粗壯,看起來相當老氣,不過居然只是大三學生!他的演唱是今天三位聲樂獨唱中唱的最好的。聲音宏亮飽滿,技巧也明顯比另外兩位好很多,無怪乎下半場的詠嘆調唱完後,全場超過一半的觀眾給他起立鼓掌。這是他應得的。我覺得他應該相當適合往歌劇的路線發展。演唱方面,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的地方可以感覺到音準就不是那麼準了。然後如果演唱詠嘆調的時候可以加上肢體動作,那就更棒了。

不過今天演出的亮點在韓德爾的豎琴協奏曲。獨奏準備的相當充分,演出了可以說是全場最好的段落。很難形容,不過感覺很實在,沒有為音樂添加不必要的表情,讓音樂呈現出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出現很多多餘的裝飾。

音樂會的最後以彌賽亞的哈雷路亞大合唱作為結尾。主辦單位還很體貼的印了合唱譜給大家人手一份,希望能來個台上台下大合唱。指揮甚至把樂團分散到觀眾席上,變成環場音效。這首曲子指揮要大家起立一起唱,當然某種程度也是因為傳統上演唱到這個曲子都要站著聽。大家手上拿著譜,樂團演奏,一開始前幾句大家大概還跟的上,後面大概就接不上去了。有趣的是,為什麼這份彌賽亞唱的是德文?我記得應該是用英文演唱的啊?

今天的曲目相當充實,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慷慨,因為上下半場幾乎各有一個小時。不過說實在的,應該是以量取勝。音樂會的標題取為"Handel with Care"構想應該是來自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從今天的音樂會看來,Handel的確需要handle with care!

2008/11/22

11/21 College-Conservatory of Music : 一加一小於一

Chamber Choir and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tudent soloists
Earl Rivers, conductor

J.S. Bach: Mass in B Minor With the film (Friday only): The Sound of Eternity, Bastian Clevé, director

在這個星期之前,我似乎沒有聽過Bach的b小調彌撒。只是知道要來辛辛那提,剛好College-Conservatory of Music (CCM)要演出這首曲子,還要配上影片,所以就趕快安排來聽這場演出,然後趕快再出發前先聽個幾次。

這個演出並不是在音樂院裡的演奏廳中演出,而是在附近的一座教堂中演出。這個演出特別的地方是,在音樂進行當中,會同時播放由德國導演Bastian Clevé根據b小調彌撒所拍出的影片The Sound of Eternity。這部影片是根據b小調彌撒所創作的,和音樂一樣,共分27段,影片就是跟著音樂前進。演出型式有點類似默片配上現場演奏的音樂。

其實在演出之前,我就覺得這是個很困難的組合。原因很簡單,影片剪輯完後,時間就是固定的。不管怎麼播,影片的長度不會有改變。但是音樂演出不一樣。沒有一次的演出會是完全相同,講的更白話就是影片跟音樂不太容易合在一起。如果兩個要合在一起,那麼一定是音樂會被影片拖著走。

這其實就是我對這個演出的感覺。感覺上一開始指揮為了和影片約略同時結束,因此他的節奏變的不太自然。不過對觀眾來說,除非眼睛閉上或是對音樂相當熟悉,不然只要是看著螢幕,大概注意力都會集中在影片上,很難同時注意到音樂。這對樂團跟演唱者來說其實不太公平,畢竟像b小調彌撒這麼重要的作品,不應該被當成背景音樂對待。

不過這部作品也讓我體會到,法國號的確是相當困難的樂器。在這首彌撒,有很多法國號獨奏的段落(ok,其實只有一把法國號...),可見法國號手的壓力。今天的這個演出,巴哈成功的征服了法國號,再度證明法國號的困難度...

回到這個演出。基本上把影片和音樂兩者獨立開,我想應該都是很好的演出。我想今天的問題應該是音樂與影片兩者間的平衡吧。像這種音樂影片,在製作的時候,一定要把音樂和影片結合在一起,這樣音樂和影片才能有好的組合,比如說影片可以在音樂的高潮處同步出現。以今天這種演出形式,音樂和影片分家基本上應該是必然的結果,只是出現了更糟的情形,就是音樂被影片所影響,失去了獨立性。同樣的,音樂可能也要抽離出來單獨演出,這樣才能單純的表現出音樂的美。

11/21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Paavo Järvi, conductor

Julia Fischer, violin
Wo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Robert Porco, director

DVOŘÁK Violin Concerto
HOLST The Planets

星期五上午11點的音樂會,原本預計應該只有老先生老太太,結果音樂廳門口停滿了附近中學的校車,我才發現原來這種白天的音樂會還有一大堆teenager會來做校外教學。不過說實在這些小朋友雖然進場前吵吵鬧鬧,不過演出進行中倒是挺乖的。

當觀眾在進場的時候,樂團成員除了首席之外也跟著陸續進場。當音樂會正式開始的時候,居然是先播放一段影片"first note",由Paavo Jarvi用幾分鐘來介紹今天演出的兩首作品。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作法。不但讓沒時間看節目單的觀眾也可以在演出前先認識這部作品,同時也增加指揮跟觀眾間的聯繫。不過最讓我訝異的,是Jarvi說CSO過去沒有演出過完整的行星組曲?我猜他指的應該是很久沒有完整演出吧。

上半場是Julia Fischer獨奏小提琴演出Dvorak的小提琴協奏曲。Fischer在前兩個樂章的演出可以用lyrical來形容,而Paavo Jarvi的指揮則是spacious。所以可以說是很溫和的演出,當然也沒什麼火花。更大的問題是獨奏音量甚小,Jarvi也很體貼(?)的沒有放出樂團的音量,所以整個演奏說實在就有些有氣無力。情況到了第三樂章終於好轉,獨奏的音量恢復正常水準,同時也恢復了一些活力,而Jarvi的樂團也開始活了起來,所以演出結束後,至少一樓大部分的老先生和老太太都給了Fischer起立鼓掌。不過我沒有站,雖然我也想起來伸展伸展我的腳,不過我決定等到獨奏退場再起來。Fischer是30歲以下的小提琴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唱片在PENTATONE也發了不少,這次是我第一次聽他的現場。不需要懷疑他的演奏技巧。不過聽完這場演出,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起的太早,他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況,所以音樂廳起來像是精確的演奏,但是卻少了應有的熱情,或者說是過於冷靜。或許這就是她的演奏風格吧。

聽完上半場,我對CSO的演出其實是有些動搖的。不過到了下半場的行星組曲,第一個音一出來就把我嚇了一跳。老實講,跟上半場的演出根本是兩個樂團。根據節目單,這首曲子應該會由TELARC做現場錄音,換句話說,我可能正坐在錄音現場中。不知道是因為要錄音,所以Jarvi對這首曲子花了特別多的時間進行彩排;還是因為少了獨奏家,指揮可以全力發揮樂團的實力?不論如何,一開始的火星就有火力全開的感覺。銅管強而有力,定音鼓也是賣力演出。另外木星也演出了歡樂與舞蹈的感覺。最後的海王星,Jarvi不但把女生合唱擺在舞台後面,甚至還擺到了觀眾席的後面,把音樂廳後面的入口打開,讓聲音從後面傳過來,有如環場音效般的效果。

聽完這場音樂會,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TELARC願意簽下Jarvi與CSO的專屬合約(這應該也是美國主要樂團中少數擁有專屬合約的樂團),的確相當令人有信心。

2008/11/16

Mongol (2007)

Mongol是描寫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故事,導演是俄國人,全片基本上是蒙古語演出,不過有些段落的對白是中文,所以我可以聽的懂!

劇情基本上是由鐵木真幼時開始講起,從他九歲的時候遇見孛兒帖並選他為妻,接著面對父親被毒殺,自己又被仇人追殺。連老婆孛兒帖都被人擄走,最後靠著義兄札木合把老婆搶回來,不過也種下了兩人不和的前因。後來鐵木真的部下又誤殺了札木合的弟弟,導致鐵木真被打敗,賣到南方當奴隸。結果孛兒帖居然可以從草原趕去把鐵木真救回來,然後與札木合進行草原上的最後決戰,成為蒙古之王。

這部電影基本上可以說是描寫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前是怎樣受苦受難的。基本上整部片就是不斷的被仇家追殺,沒有被追殺的時候就是被抓起來當奴隸,所以相當符合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智,餓其體膚....。這些磨難給了鐵木真堅定的意志,使他養成了堅強的性格,有仇必報,不過有恩也必報。報仇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和札木合一起去把老婆搶回來的時候,遇上仇家殺的並不手軟。而當他第一次被札木合打敗的時候,札木合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賣去南方當奴隸。後來決戰過後抓到札木合,他也沒有殺了札木合,反到是放了他一馬。是念在倆人歃血為盟的兄弟之情嗎,還是報他當時不殺之恩。那也不重要了。

雖然這部片都是以蒙古語演出,但是有幾個場景的對白卻是中文。從英文對白翻譯我猜應該地點應該是蒙古與金國邊界。不過為什麼金國人講中文呢?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對歐洲觀眾來說,一樣聽不懂,沒有差別。不過對我來說,這似乎更顯露出鐵木真在異鄉一樣處境很慘。

不過這部電影最具氣勢的,就是壯麗的蒙古草原,真的是一望無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國文課本寫的,只有看到影片才能體會這種感覺。當然兩邊戰爭動員大量人力馬匹的場景,也是氣勢十足,真正決戰天下的感覺。

直得一提的,這部片雖是描寫鐵木真和其義兄及對頭札木合之間的故事,但這兩位主角都不是由蒙古人擔綱的。鐵木真由日本演員浅野忠信飾演,而札木合則是由大陸演員孫紅雷飾演,而導演是俄國人!所以相當出乎意料之外。

這部片是學校秋季電影套票的最後一場,還好我有來看,相當值得。

相關連結
Mongol (2007)
http://www.imdb.com/title/tt0416044/

Mongol的官方網站
http://www.mongolmovie.com/

成吉思汗的WIKI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成吉思汗

2008/11/12

念書不貴

其實Newsday後面的下一篇報導就是SUNY要漲學費了。說實在,這跟我沒什麼關係,因為我念了四年半,從來沒有付過學費,錢都是系上或是老闆幫我出的,我也只是每學期初繳些雜費。

SUNY是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共有60多個校區。根據報導,SUNY這些各式學校學院2008年的平均學費是$4,350。

上一篇,Obama的女兒將要念的學校的學費大概是兩萬七...

念大學比較便宜。

原始新聞
2008/11/11 Newsday
30 State University presidents ask for tuition hike
http://www.newsday.com/news/printedition/longisland/ny-lisuny115922277nov11,0,1439696.story

念書很貴

11/10美國總統當選人Obama夫婦到白宮拜訪現任美國總統布希。對Obama夫婦來說,這趟白宮行不但是認識環境,同時也要幫Obama的兩個小女兒找新學校。Newsday把Michelle Obama昨天去看的兩家學校列了出來。一家一年學費要$28442美金,另一家一年學費要$27445美金。所以兩位小千金一年小學的學費至少是五萬美金以上。當然,這兩間學校應該都是私立學校,所以才會有這麼高的學費。

念書很貴。

原始報導
2008/11/11Newsday: Michelle Obama visits Laura Bush and shops schools
http://www.newsday.com/news/printedition/nation/ny-usfam115922274nov11,0,2959600.story

2008/11/09

偵探小說家 武滿徹?

剛剛為了查有關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資料,看了日文版跟英文版的wiki。看到英文版的wiki的時候,居然有人提到武滿還會寫偵探小說!不但如此,還會常常上電視節目當明星主廚!?

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相關聯結
英文版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Tōru_Takemitsu

日文版wiki
http://ja.wikipedia.org/wiki/武満徹

日本文化勳章

每年的11月3日,日本天皇會在皇宮中頒發文化勳章。今年共有八位得獎者。其中三位是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小林誠、益川敏英、下村脩)。另外著名指揮小澤征爾也於今年獲得文化勳章。

看了日文版wikipedia的介紹,原來只要拿到諾貝爾獎,如果之前沒有得過文化勳章的話,將自動成為當年文化勳章的得主。所以這次的文化勳章得主就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而南部陽一郎在1978年就已經得獎,因此就不在此列。這應該是最明顯的錦上添花吧。

不過也有諾貝爾獎得主把這個勳章退回的。199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因為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因此獲頒文化勳章。不過他把這個勳章退回了。

接著看看音樂類的得主。小澤征爾得獎應該算是名符其實,他應該是目前是古典音樂界中,地位最高的日本音樂家。之前的得獎者中,我只認得另外一位指揮-朝比奈隆(1994)。不過更令我訝異的,古典音樂界中最著名的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居然沒有得到文化勳章!我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滿徹"年紀很輕"就過世了。他過世的時候只有66歲。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我想得獎應該是必然的。

而歷來得獎者中居然有四位外國人。其中一位是今年的文化勳章得主Donald Lawrence Keene,他是以研究日本文學及文化聞名的學者。那另外是哪三位獲得這項榮譽呢?原來是Neil Alden Armstrong, Michael Collins, Buzz Aldrin(阿姆斯壯,柯林斯及艾德林)。這三位就是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其中Armstrong和Aldrin更是第一跟第二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顯然登月成的成就是屬於全人類的。

相關聯結
文化勲章
http://ja.wikipedia.org/wiki/文化勲章

文化勲章受章者の一覧
http://ja.wikipedia.org/wiki/文化勲章受章者の一覧

Mortier: NYCO, 讓我們分手吧

這個週末,紐約藝文界最大的消息應該是Gerard Mortier宣布辭去紐約市立歌劇院(New York City Opera)的General Director一職。

目前擔任法國巴黎歌劇院General Director的Mortier在2007年二月接下了這個職位,預定2009年正式上任。宣布這項任命的時候,被視為將對紐約的歌劇生態造成極大的影響,不但可以提高NYCO的能見度,同時Mortier的創新風格,將會提升NYCO的兢爭力,給同樣位於林肯中心鄰居兼對手大都會歌劇院相當大的競爭壓力。

Mortier接手之後看的出來他有相當多的計畫想要實現。他今年委託了Philip Glass以Disney的生平來創作歌劇,也請了Wuorinen來創作歌劇版的斷背山。此外他還打算搬演一系列的二十世紀經典作品,例如Stravinsky的 “Rake’s Progress,” Glass的 “Einstein on the Beach,” Janacek的 “Makropulos Case,” Britten的 “Death in Venice” 和 Debussy的 “Pelléas et Mélisande.”不過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為令人期待的,是Messiaen唯一的一部歌劇作品“St. François d’Assise”的紐約首演。

要實現這些演出計畫,Mortier需要每年60M(美金)的經費,但是NYCO只願意出36M,因此預算差了一大截。而這個預算相對於Mortier手上的巴黎歌劇院每年300M的預算,更是差了一截。這應該是Mortier辭職的主要原因。對Mortier來說,這筆60M的預算是當初明白寫在合約裡面的,沒錢就是難辦事,也沒有辦法實踐他的計畫,因此只好辭職下台。60M對NYCO來說基本上是超出負擔的,因為NYCO近年來的預算大概在46M左右,60M幾乎是多了三分之一...

對NYCO來說,這應該是最糟糕的結果。這個樂季NYCO所在的紐約州立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er)正在裝修,所以NYCO只能在紐約的五大行政區四處打游擊辦音樂會。而前不久又差點發布出薪水,所以只好給樂團不支薪的假期,甚至還要解雇幾位樂手。而近來的景氣大壞,讓募款更加困難,因此造成資金的缺口。不過對NYCO的主席Susan L. Baker來說,他覺得原本計畫是無論如何都要把第一年的製作推出來,就算借錢來辦都要做,因為她相信等到新樂季的新製作上場之後,應該就可以吸引到足夠多的捐款,讓NYCO度過危機。不過現在這個想法應該已經沒有希望了。

Mortier走了,那兩部他委託的歌劇怎麼辦?Mortier現在打算把這兩個計劃向別的歌劇院推銷,看看能不能找到金主。而眾所期待的St. François應該也是跟著告吹。看來今年冬天會是NYCO最寒冷的一個冬天。

原始新聞
New York Times 11/08/2008: Bold Impresario and City Opera Part Ways
http://www.nytimes.com/2008/11/08/arts/music/08oper.html?_r=1&ref=music&oref=slogin

相關聯結
紐約市立歌劇院委託創作歌劇:斷背山、迪士尼

如果Palin會中文

如果從中文報導,很難理解為什麼Palin會把非洲當成一個國家。名字上不是已經寫的很清楚是非"洲"了嗎?

從中文來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澳洲所有的名稱裡都有個"洲"字,所有學過國中地理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這些是"洲名"。

但是從英文上來看,上面幾洲分別是Asia, Europe, America, Africa, Australia,的確是有可能會搞不清楚。我猜Palin可能是把Africa(非洲)和South Africa(南非)搞混了。不過事實如何,只有Palin最清楚。

Palin如果會中文就不會搞混了。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McCain

每次選舉過後,敗選的一方總是要來個檢討會,世界各國皆是如此。11/6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就提到McCain在七月時接受訪問的時候,也提到了這一點。當然那時離投票還有三個多月,誰勝誰敗尚未可知。不過他說的倒是相當坦白,一針見血。

他說他看了所有與選舉相關的書籍,凡是提到勝選的一方,全部都是完美的競選策略、然後漂亮的執行計畫...。簡單的說就是必然的勝利。然後輸掉的那邊,絕對是徹底搞砸計畫,不是內鬥內行,就是挑了錯誤的人,原因不勝枚舉。

所以他說,如果他勝選了,後代的歷史學家會說他在競選過程中,在對的時間挑了對的人做了對的事,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如果輸了,絕對會說他的整個選舉過程就是一個荒腔走板,亂七八糟。

McCain這話講的實在很白,而且相當貼切。從選後各媒體的報導看來,他的這些話一點也不錯。以選舉來說,所有的人都是結果論,通通都是事後諸葛亮。在選後,各大報爭相讚揚Obama的選舉策略,然後同時幫McCain用力檢討各項選戰的錯誤決定。說實在,這對落選人來說,根本就是二次打擊。

不過如果McCain會說中文,那他上面這麼落落長一段話只要八個字就解決了: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相關聯結
New York Times 11/06/2008
Internal Battles Divided McCain and Palin Camp
http://www.nytimes.com/2008/11/06/us/politics/06mccain.html

2008/11/08

牆倒眾人推:Sarah Palin

美國總統剛落幕,當大家都把焦點集中在Obama身上的時候,另外McCain方面也沒有閑著。敗選之後總要檢討敗選的理由。這次他們的焦點放在McCain的副手Palin身上。

11/5的Fox news,記者表示McCain的智囊覺得Palin缺乏足夠的國際觀。例如Palin不知道Africa並不是一個洲,而以為是一個國家名。另外她也不知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三個成員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當然這只是其中幾項最受注意的,其他問題族繁不及備載。

把Africa誤認為國家名,而不曉得這是洲名其實已經很離譜了。而不曉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這個就更離譜了。北美洲有幾個國家?美國一個。上面那個一樣說英文的,在阿拉斯加隔壁的加拿大是一個,在美國南邊,說西班牙文的墨西哥是一個。總共也就是自己家加上上下兩個鄰居,很難想像一位堂堂美國州長搞不清楚。

這些問題選前為什麼沒有爆出來?其實應該是為了製造團結氣氛,一切以勝選為先。現在勝敗已定,該是算總帳的時候了。要怎麼算帳?從別人檢討起。那就是拿Palin開刀。

當然今天絕大多數的報紙都把這件事拿出來當笑話講,尤其是美國之外的各個媒體。不過紐約時報倒是對此事隻字未提。

從這件事情看來,至少有幾點值得注意的:

美國人的地理觀念似乎不太行。基本上美國很大,大到很多人除了美國之外,基本上不曉得這世界上還有其他的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他通通不清楚。這種國際觀的缺乏,一般人如此,許多政治人物亦然。

另外,Palin自從被選為McCain的副手之後,美國各媒體三天兩頭就找他的毛病。挑他的穿著,挑她的言論。有沒有很眼熟?對,Clinton在民主黨初選的時候,許多媒體也是這樣挑剔她的言行舉止。對於有志美國總統大位的女性,似乎依舊有很長的路才能擺脫這種不公平對待。

相關聯結
Fox news的原始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sV6ZhL15c

校園報紙支持哪位候選人?

每次美國總統大選,每家報紙的社論基本上都會表態支持哪位候選人。以紐約時報為例,除了在社論上表態支持哪位候選人外,在投票日當天還會列出建議支持的人選。

在這次總統大選上,校內的學生報紙Statesman在投票前的一星期也寫了篇社論,表態支持民主黨的參選人Obama。以紐約州而言,基本上這是民主黨的鐵票區。因此,校園報紙會支持民主黨並不足為奇。

儘管這種表態對整個選舉大局來說當然是無足輕重,不過我認為這是讓大學生實際參與政治的一項好的作法。在社論中,他們清楚寫出了他們支持Obama的理由,希望藉由清楚的說明,讓他的讀者能夠知道為什麼他們支持Obama,進而希望能夠影響讀者,投票給他們所支持的對象。

我想對學生而言,這是學習民主的最好機會。以理服人,把支持候選人的原因有條理地向其他人說明,藉以爭取支持,而不是以拳頭服人。

民主是數人頭,不是打人頭。

教會不介入美國總統選舉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不過偶爾我還是會到學校附近的中文教會去做禮拜。上星期(11/2),正是美國總統大選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主持禮拜的主席,在報告的時候特別提到,根據法律規定,教會不得公開為候選人拉票,否則會被取消非營利事業的資格,喪失免稅的優惠。所以主席就表示他們不會為特定政黨做宣傳,但是他們把共和跟民主黨兩位主要參選人的政見列了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至於較有間的私下相互討論,則不在此限。

我覺得這樣很好。以美國而言,美國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家,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你願意信仰哪個宗教並不表示你需要與所屬宗教或所屬教會的政治傾向一致。這某種程度也是保障民眾的政治自由。一旦教會主動向信徒宣傳政治,那麼他就失去了他的中立性。政府對此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取消你的免稅資格。不要小看這個資格。很多教會雖然信徒頗多,但是信徒的奉獻卻不多,因此有沒有被課稅,事實上會相當程度影響教會的運作。藉由這種方式,政府讓宗教不能介入政治。某種程度,依舊是保持著政教分離的形式。

2008/11/06

11/05 Duo Piano Recital

雙鋼琴的曲目基本上不是音樂會的常客,所以今天這場雙鋼琴的音樂會就顯的更為不易。這次的曲目分別是

Milhauld: Scaramouche for Two Pianos
Ravel: La Valse for Two Pianos
Bolcom: The Garden of Eden, 4 rags for two pianos
Rachmaminov: Suite No. 2

所以每個半場都是以一首輕快的作品開始,然後以一首重量級曲目作結,是個滿對稱的曲目安排。

注意到了嗎?這四位作曲家中,只有Rachmaninov是鋼琴專家。聽完這四首作品後,的確還是Rachmaninov的作品最能發揮雙鋼琴的效果。對Mihauld來說,這部曲子有至少有豎笛版,管絃樂版,Saxophone版,各個版本的演出都是一樣的熱鬧。Ravel的Valse原本是給管絃樂團的曲目,所以音樂本身並不是特別針對雙鋼琴的演出設計的。至於Bolcom雖是針對雙鋼琴寫的,但是我覺得Bolcom只是剛好選了雙鋼琴作為表現的樂器。Bolcom就算是寫在別的樂器,大概也不會差太多。

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是一點不假的。要寫出好的鋼琴音樂,最好還是要熟悉鋼琴的性能和演奏方式。

2008/11/05

總統都選出來了,還需要投票嗎?

美國的五十州跨越了五個時區,平時生活也還好,只是到了像總統選舉這種大日子,因為時差的原因,就會發生西岸還在投票,而東岸卻已經在開票的情形。

只是這次Obama領先的幅度更大,McCain在美東時間晚間11點左右就已經發表敗選宣言,這個時候夏威夷剛結束投票,而阿拉斯加還要兩個小時才會結束投票!換句話說,當阿拉斯加的選民還在決定總統應該選誰的時候,事實上下一屆的美國總統已經出爐了...

除了選總統外,通常美國總統大選還會附帶選一些其他的民選職位,所以還是有繼續投票的必要。只是阿拉斯加的民眾不論投下什麼選票,都不會改變總統大選的結果了。

這也是美國選舉的一種弔詭吧。

買哪張CD給小孩聽好?

常常在古典音樂版看到家長會問到想買CD給小孩在家聽,希望可以藉此培養小孩的音樂興趣。前一陣子又有位家長問了類似的問題,只是這次他想買的是在巴哈大全集跟莫扎特大全集中兩套選一。這兩套都是接近200張CD的超大系列,所以我回應了以下的意見。

其實這篇小文章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問題:要怎麼培養小孩的音樂興趣?要怎樣買CD?有機會再細談。

////////////////////////////////////////////////////////////

如果我可以建議的話,我覺得看你比較喜歡的是哪一位作曲家:喜歡巴哈就買巴哈,喜歡莫扎特就買莫扎特。如果你想買的那套大全集平均每張不到一百元,那當然就直接買下去就是了。

我的理由很簡單。從你的文章看來,你買這些CD的理由是要給小孩培養音樂興趣用的。如果你要買給小孩聽,不如你買給自己聽,然後在家的時候就從大全集裡面隨手抓一張CD出來聽。

好處有二。一來這是你自己喜歡的作曲家,你聽了有興趣;二來你時常放,小孩子長期耳濡目染,應該比你刻意放了給他聽有效。

至於哪個版本好?我的建議是越便宜的越好。舉例來說,如果你也是剛入門不久的,與其一千元買兩張高價位的CD,不如拿去買超低價位的一千元10張(我跟台灣的CD行情脫節很久了,這邊只是舉個例)10張不同的CD聽到喜歡的曲子機會應該比兩張高,聽了不喜歡也不會特別心痛。

不用擔心版本好不好,演奏好不好。能用相對較少的錢多聽各式各樣的曲子,我覺得是比較划算的事。

2008/11/04

兩千萬的卡列拉斯,值得嗎?

11/1,苗栗縣政府花了兩千萬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é Carreras)到苗栗來演出。過了兩天,根據報導,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似乎覺得這筆錢花的不甚值得,認為這是個大拜拜。

這種大拜拜好不好?我個人是站在支持的觀點的

當然,卡列拉斯已經基本上退出第一線的古典音樂演出,也可以說他已經不復當年的英姿,不過他依舊是位明星。他出現的場合還是頗有新聞價值。我也同意縣立體育場並不是個聽古典音樂演出的好場所,這個地方應該比較適合流行巨星演唱會。這樣的演出到底對古典音樂的推廣有多少幫助?

這種大拜拜可以做廣告,做宣傳,可以讓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是個很好的推廣方式。就算你不聽古典音樂,多多少少也知道有個明星來演出。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至少你會知道這件事。很多事情都是看熱鬧,看出興趣了以後才會想看門道的

如果現在把這筆錢分成就說二十次吧,一次花一百萬,辦20場古典音樂推廣活動,同樣要達到四萬人的參與人數,平均一場要有兩千人。我不曉得他(張正傑)有多少信心可以同樣的達到這樣多的參與人數,更不用說宣傳做不做的起來了。

原始新聞:
卡列拉斯苗栗開唱 大提琴家張正傑:太奢侈
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790966

http://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1+112008110300783,00.html

簡易做酸奶 Part II

上次看到厄瓜多室友用純天然的方法製造酸奶。當然,這應該是他相當重視的一種食物,因為我看他做了不只一次,基本上是吃完就做,做完就吃,源源不絕。

不過我另外也注意到,他的酸奶發酵的時候應該是有控制發酵時間,而不是隨便要放多久就放多久。發酵時間夠了也是要放冰箱保存的,免得真的壞掉了。

這個應該是證明了,世界各國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不過我還是沒有打算試著做看看。

相關文章
簡易做酸奶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16.html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4: 10/25

星期六我拿了老板的特許令,所以我可以光明正大的溜掉上午的會議,跑去Ferry Building看菜市場。事實上我也是聽完邀請演講才跑掉的,所以也不算是整個翹班跑了。老闆愛吃,也知道我愛吃,所以再我出發之前特別告訴我一定要來看 Ferry Building Market,而且一定要星期六早上去。沒錯,因為這個時候,就像前一天一樣,有很多附近的農夫也會拿各式各樣的農產品來,只是種類更多。到這邊根本不需要擔心不知道路,因為看著人潮移動的方向也就知道了。這個舊金山的碼頭前面是藝術家的市集,有很多當地的藝術家在賣個人作品。不過這又不能吃,所以我就很快的跳過去了。

重頭戲是Ferry Building。果然,BUILDING兩旁擺滿了攤販,我也一路試吃下去。從左邊吃到右邊,從水果吃到果醬蜂蜜,還有橄欖油和水果乾。畢竟用看的不準,吃一口最快。不過最特別的兩個小攤子,是教人如何用鮮奶遊自製奶油,還有自己擠蘋果汁。我看他們就拿一個小玻璃罐裡面裝些鮮奶油,一直上下搖,一陣子以後就跑出奶油來了。這大概是我看過最簡單的奶油作法。

碼頭的後面還有一大推攤販,不過這邊主要是賣熟食為主,可以馬上買馬上吃的。有烤肉烤雞烤麵包,什麼都有。不過我有興趣的是賣現開的生蠔,一個兩元,我買了兩種各兩個。生蠔很新鮮,不過小小的,吃來還帶有海水的鹹味。坐在碼頭邊吃生蠔,吃下去的應該是一種氣氛。

BUILDING 外面熱鬧,裡面更誇張。裡面基本上都是固定攤位,不過就像是超高級的美食商店街。有專賣各式蘑菇的,各式新鮮魚類,還有中國茶,甚至還有專賣魚子醬的吧台。我很好奇有誰會買一份幾十塊的魚子醬就坐在路邊上吃掉。這是氣氛的問題。裡面還有一家賣墨西哥菜的,這家店的玉米餅是現做的,我站在窗戶面看著阿姨在那邊作玉米餅,光看就覺得一定好吃。

不過我最後買的並不是玉米餅,而是到隔壁的一家日式熟食店去買了一個蟹肉可樂餅。一個3.75,不過真的有大塊大塊的蟹肉,的確物超所值。

下午開完會後的重點,不是準備隔天的報告,而是再跑到舊金山,去坐有名的CABEL CAR。這個CABEL CAR被稱為會移動的美國文化遺產。其實去坐的時候,CABEL CAR就在地鐵站旁邊。只是因為是周末下午,所以要排排隊。單程五元,由Powell Street坐到漁人碼頭,是旅遊指南推薦的路線。

這條路線基本上是先上坡再下坡。上坡的路段可以很清楚的讓所有的遊客知道,舊金山的上坡有多陡,不過下坡的時候就有趣了。因為下坡的方向正面對舊金山灣,所以面前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海。看下去的景色的確不錯,也是照相的好地方。

到了漁人碼頭,也不需要地圖或旅遊指南,看著商店街一路走下去就是了。到處都是商店,到處都是遊客。到了真正的碼頭區就到處都是賣海鮮的。不過這些地方顯然都是賣觀光客的,我也不會特別想在這邊吃海鮮。這邊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那群住在漁人碼頭裡面的海獅。雖然旁邊的解說牌有說到為什麼有這麼多海獅,不過我還是很難了解為甚麼有這麼多的海獅願意住在離人那麼近,有那麼多污染的地方。

結束漁人碼頭之行,我跳上另外一台STREET CAR,順著外圍道路往市區前進。如果可以,我比較喜歡坐電車勝於坐地鐵。地鐵通常比較快,但是地下沒有風景可看的。不過我坐的位子基本上就是看著舊金山的碼頭。晚上的Ferry Building的燈光很漂亮,還有後面的橋也點起了燈,就像晚上的布魯克林橋一樣,都是謀殺底片的好地方。

繞了一圈之後,其實也才七點左右,我決定在Powell下車,然後開始往北走,看看我會看到什麼。事實上就是類似第五大道般的名店街,只是這時所有的店都已經關門休息了。我繼續向北走,其實就是繼續爬山... 走著走著,居然就被我走到CHINATOWN了!知道是CHINATOWN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前面有個大牌坊,上面有國父寫的一些字(大中至正,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大概是這些,我不記得了)既然到了中國城,那就繼續走吧。繼續往上爬的結果,商店不是特別有趣,我也沒有看到很多餐廳。好不容易看到一家賣煲飯的,看起來價錢便宜,客人也不少,而且都是老中,想必應該不錯。不過不過,我居然沒有進去吃!!這可能是我當天晚上最大的失策。

沒有在中國城吃晚餐的結果就是必須餓著肚子走下山。最後在POWELL附近看到一家日式快餐店。這家店也是生意好到誇張,等了一下之後我點了一份親子丼。其實做的很不錯,蛋滑肉嫩,是份飽足的晚餐。

回到旅館,整理一下隔天要用的投影片,再上樓聽聽同組的妹妹要報告的投影片,給些建議後也就十二點了。我還要再試講一兩次,確定可以壓縮到十分鐘內搞定。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3: 10/24

星期五早上依舊是聽演講。不過我在早上出來吃飯的時候,看到飯店旁邊有著街頭市集,瘋了兩個BLOCK,擺滿了附近農夫帶來的各式新鮮農產品,有水果,青菜,各式辣椒,還有活的鯰魚!不過我沒有帶相機,所以十一點多抽了些空檔又來照相順便買水果。

中午這群老外就沒有力氣跟我一起去中國城吃東西了,大概是怕我又拿那些沒看過的東西出來嚇人,所以他們決定去吃三明治。去了才發現,我們旅館北邊兩個 BLOCK就是奧克蘭的市政廳,那邊有很多亮麗的店面,是OAKLAND的CITY CENTER,的確適合上班族吃午餐。吃完了午餐我往北走上去,沒幾條街之後,整個市景很快就變的人很少,感覺不甚熱鬧。更重要的,沒有人的地方就會比較危險,更何況是我這個帶著相機四處拍的,一看就知道是觀光客,所以我也沒多停留,很快的就走回去飯店。

下午有大學生的研究海報展覽,我看了很多我們這個實驗有關的主題,感覺像是我們有一個儀器要升級,所以暑假的時候就有一堆暑期大學生來打暑期工,打完工之後就把結果拿到這邊貼海報。我們要感謝這些大學生,因為他們,我們省了不少力氣。

晚上沒去舊金山,跟同學在附近的泰國餐廳吃飯。其實我比較想去隔壁老闆推薦的越南餐廳吃飯,不過那家店生意太好,我們人又多,所以改到隔壁的泰國餐廳吃飯。菜還好,不過客人略少,我還是想去隔壁的那家越南餐廳。可惜沒機會了。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2: 10/23

第二天會議開始,坐著聽了一整天的演講。下午聽完演講後,馬上又往外跑,等著聽八點的音樂會,這次我坐到舊金山的第一站embarcadero,然後順著 Market Street往下走。一路上依序經過舊金山的金融區,然後是商業區,最後又回到了City Center。金融區給我的感覺就像紐約的華爾街,不過路上的行人看來稍為悠閒一點,不像華爾街的壓力那麼大。

舊金山的街上有許多的電車(street car),我也跳上去坐了一小段。電車單趟1.50,比較特別的是電車裡面會貼一些該部電車的歷史,比如說是幾時出廠的,感覺很有意思。

不過有趣的是中午開完之後,帶著五個老外去隔壁的中國城吃午餐。午餐還好,不過我點了一盤五香滷味給老外開開眼界。裡面有豬舌豬肚豬耳朵,我猜老外應該是看的頭殼發麻。結果老外對豬舌的接受度最高,豬耳朵完全投降。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1: 10/22

感謝老闆出機票錢加住宿費,我終於有機會藉著開會到加州一遊。比起去年在超級無趣的Newport News,這次開會有趣的多。

到了舊金山機場,先從機場搭Air train到附近的地鐵站去坐BART。我的感覺就是熱。加州真是熱,比起寒冷的紐約,溫度至少高了攝氏接近十度,忽然覺得紐約像是冰天雪地一樣。 BART很方便,直接就可以坐到旅館旁邊。看著外面的景色,感覺四處看去都是咖啡色的,講白了就很像沙漠的感覺。

到了旅館,安頓好之後,帶著餓壞了的大家去找東西吃。老闆出門前有交代我幾家餐廳可以去試試,所以我帶大家(三個老中和三個老外)去吃老闆推薦的中餐館。其中一為老中同學看我們有六個人所以點了六樣菜,不過後來我們發現,三個老外基本上不會用筷子,然後還有很多東西不敢吃,更慘的是菜的份量頗大,所以最後只能把第六道還沒上的豆腐煲退掉。

接著其中一位同學因為在舊金山待過,所以帶大家到CITY CENTER稍微走了一下。基本上CITY CENTER就是以市政廳為主的一塊區域,市政廳的外圍環繞著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及歌劇院,簡單的說就是舊金山的行政及文化中心。在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拍照留念,只是因為我晚上還要聽歌劇,就在此和其他人說再見。其他人往漁人碼頭方向前進,我則跑去MARKE STREET上散步。

舊金山的MARKET STREET就像是紐約的BROADWAY一樣,貫穿整個舊金山市區,走一圈大致上也就可以體會舊金山了。第一天沒有特別走多遠,只是稍微走了一個站的距離。

2008/11/03

11/02 Marsalis Brasilianos

Camargo Guarieri: Abertua Concertante - dedicated to Aaron Copland
Heitor Villa-Lobos: Fantasia for Saxophone and piano or orchestra
Heitor Villa-Lobos: Bachianas Brasilieras No.5

Darius Milhaud: La Creation du Monde
Heitor Villa-Lobos: Bachianas Brasileiras No.9
Darius Milhaud: Scaramouche for Saxophone (alto) and Piano
Lea Freire: Vento em Madeira

Philharmonia Brasileira
Branford Marsalis, Soloist
Gil Jardim, Condoctor

有多少機會可以現場聽到整場巴西風格的曲目?這就是讓我在紐約秋天寒冷的晚上出門的理由。演出者是Gil Jardim指揮Philharmonia Brasileira,並由Branford Marsalis擔任saxophone獨奏。

第一首是題獻給Aaron Copland,聽起來沒有拉丁的感覺,倒是具有濃濃的美國風,聽起來就像是看到一堆堆的高樓大廈。

第二首是Villa-Lobos的fantasia for soprano Saxophone。Sop Sax的聲音就像豎笛,但是帶有濃濃的金屬感覺,比起豎笛又沙啞了一些。不過演出卻是相當流暢,說是行雲流水並不為過。

上半場壓軸的Villa-Lobos的第五號巴哈風巴西組曲,原本是寫給女高音及八把大提琴的作品,這邊改為由Alto Saxophone與弦樂團的合奏。弦樂團的編制是54221,在這邊把八個大提琴聲部改編成絃樂團編制後,我猜應該是改為把第一跟第二小提琴各拆成兩部,然後兩把大提琴各奏一個聲部,中提琴合奏一個聲部,還有一把低音大提琴,這樣也是原本的八部。改編過的版本,Saxophone的聲部依舊悠遊於絃樂團的聲響中,表現力一點也不輸給女高音版本。不過更重要的功臣我覺得是指揮。他帶出了相當靈活生動的節奏感,相當具有彈性的節奏,使這套巴哈風巴西組曲保有巴哈風格的聲響,卻又擁有巴西森巴的彈性。相類似的成就也出現再下半場由賢樂團合奏的巴哈風巴西組曲第九號。如果巴哈都能夠演奏的這麼有彈性,這麼生動的節奏,那我應該會喜歡巴哈。

下半場的主打是Mihauld。La Création du Monde的樂團編制相當特別,兩把小提琴加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大提琴,還有一排的管樂及些許的打擊。整個曲子一開始聽起來就像是宇宙渾沌初開的樣子,不過等到世界創造之後,我想Mihauld的心情大概變成開心慶祝,整個曲風變的相當生動。而Scaramouche大概是Mihauld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不過這次的演出一開始是利用Sax與鋼琴的伴奏,然後指揮和樂團站在旁邊看戲,接著鋼琴版本演出完之後,Sax走向舞台中央,開始與樂團合奏,又把這個曲子奏了一遍。兩個不同編曲的版本Side by side的演出,不但點燃了觀眾的熱情,同時更演出了巴西嘉年華的感覺。

音樂會的最後由一首2007的新作品作結。這首曲子聽起來帶有爵士風,在後面變成相當熱鬧的曲子,作為音樂會的結束應該是相當成功的演出。最後又追加兩首安可曲,一快一慢,都是表現爵士風格的曲目。不過對我來說,曼的安可之後應該再來一首快而炫技的安可,讓大家很high的回去,這樣才是巴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