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0

"Le Grand Macabre"的中文名稱

Ligeti的歌劇"Le Grand Macabre",中文名稱是什麼?老實說,其實我不知道。

大部分的經典作品都有著固定的譯名,像"費加洛的婚禮","阿伊達","波希米亞人",這些名稱已經定了。但是Ligeti的這部作品相對罕見,所以在台灣認得的人不多,提到的機會也少,所以每次提到的時候,大概都是作者自己翻譯個名稱。不過如果遇到這部作品的錄音,唱片公司為了弄中文側標,就一定要給個中文名稱了。

昨天有朋友問我這部歌劇的中文名稱,我印象中是叫做"極度恐懼",回家查了才知道,這部歌劇的中文名稱實在是無限混亂。簡單列舉我查到的名稱:

大恐怖
極度恐怖
逝者之舞
華麗死之舞
大滅亡
滅絕大師
偉大的死亡
.....

這麼多的名稱只顯示一件事,那就是這部歌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正式的譯名...

我忽然好奇起日本人是怎麼翻譯這部歌劇的。這部歌劇的日文名稱叫做"グラン・マカーブル"。原來就只是直接把歌劇名稱用日文拼出來而已,根本算不上翻譯。

2010/05/29 New York Philharmonic: Gilbert Conducts Ligeti's Le Grand Macabre

紐約愛樂的音樂總監Alan Gilbert在他就職第一年的演出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場演出大概是Ligeti的唯一一部歌劇, Le Grand Macabre。

紐約愛樂在林肯中心的兩個演歌劇的鄰居長久以來都沒有演出這部作品。可以想像大都會歌劇院不演出這部歌劇的理由,因為大都會歌劇院的劇碼相對保守。不過專精現代歌劇的紐約市立歌劇院居然沒有演出這部作品,倒是相當令人意外。相對而言,紐約愛樂演出歌劇的機會少之又少,一年頂多演出一次,而且頂多是以音樂會演出的形式舉行。這次在Gilbert的領軍之下,一次就排出了Ligeti這部Le Grand Macabre,的確相當勇敢。這不但是紐約愛樂首次演出這部作品,事實上這也是這部作品在紐約的首次演出。

當然,紐約愛樂排出這部歌劇也是具有相當風險的。第一,製作很貴,三場的演出大概要五十萬美金。第二,這是現代歌劇,很難吸引購買套票的聽眾,票房大概是最大的關鍵。我一開始也是抱著這個想法,尤其是看到紐約愛樂開賣學生票,大概就是票房不太好的證明。想不到紐約時報連續刊了兩大篇專文之後,票房居然直線上升,讓我決定馬上買票。這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事實就是這三場演出全部售完!!

這次紐約愛樂的演出僅管是在Avery Fisher Hall,是個專門演出音樂會的場地,不過這個演出卻是個相當完整的製作,有佈景,有舞台,有角色服裝,可以說是相當完整的舞台演出。標準的歌劇院可以有相當寬廣的腹地來做背景的調度,不過在音樂廳的舞台就沒有這樣的空間。因此這次的製作相當程度除了將舞台略為延伸之外,最重要的是利用了影片來製造背景的變換。更特別的是他們的影片是利用"live animation"的手法,也就是說,舞台上有個角落,放著攝影機來拍攝事先做好的縮小版佈景,然後即時放到舞台上的螢幕。所以舞台上觀眾所看到的影片可以根現場的音樂作緊密的結合,不會有事先拍好不能改動的問題。同時現場拍攝還可以把現場的歌手作為影像的一部份,更增加了戲劇效果。

演出的時候,紐約愛樂基本上還是在平時音樂會時的位置,位於舞台後半部。演出的歌手則在舞台前方演出。這樣的演出方式在演出歌劇會有歌手看不到指揮動作的問題。因此紐約愛樂的解決方法是再五台的最前方加入了一位助理指揮。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即時重現Gilbert的節拍,讓舞台演出的歌手不用轉頭去看指揮,而只要盯著舞台最前面的助理指揮所打出的節拍就可以。這是個相當聰明的作法。另外合唱團還有位合唱指揮,基本上也是做著類似的工作。所以換句話說,這場演出有一個指揮加兩個分身。

這部歌劇基本上有著濃厚的黑色幽默,描寫世界末日前的幾小時,人們會做些什麼事情。紐約愛樂演出這部歌劇的時候,使用的演出語言是英文,不過這不表示坐在位置上就可以聽懂歌手唱的歌詞。更糟的是演出時舞台並沒有打出字幕,所以基本上整場演出約110分鐘的音樂,我能聽清楚的對白大概不會超過20句。更簡單的說就是部知道他們在唱什麼。不過這個問題並不大,因為大概知道故事大綱,然後配合著舞台,大概還是可以猜到在演什麼。

在到現場之前,我在家裡先聽過了這部歌劇的錄音。老實講,完全聽不出來在做什麼。到了現場才能夠分出演奏中細微的部份,例如特別的配器效果。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劇中的兩段汽車喇叭前奏曲"car horn prelude"還有一段門鈴前奏曲"door bell prelude"。雖說發出的聲音都還有相當的合聲,不過吵雜的效果大概也是歌劇中少見,不過這也是印象深刻的地方。而其他的音樂部份,可以感覺的到Gilbert的精準,也可以感覺的到Ligeti音樂的"現代",不過實在是沒有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不論如何,這還是很有趣的演出,至少視覺效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音樂方面,大概我還要多聽幾次吧。不過大概很難再機會再次聽到現場演出了。

New York Times 2010/05/29: The Philharmonic’s Challenge: Merely the End of the World
http://www.nytimes.com/2010/05/29/arts/music/29macabre.html?ref=music

2010/05/29

10/30/2004 James Levine conducts BSO

2004年的時候,其實剛到美國才兩個月。到了萬聖節的時候,台灣同學會辦了個到波士頓玩的兩天一夜行程。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去看鬼城Salem。不過我對那個沒興趣,自己跑去BOSTON的Symphony Hall聽音樂會了。這是我唯一一次進這座以音效聞名的音樂廳,也是我第一次聽到James Levine的現場。這次的春之祭是我聽過最接近火山爆發的演出,之後再也沒有聽過更猛的演出。

/////////////////////////////////////

BSO在2002年小澤征爾離職之後,音樂總監的寶座一直空著,寧可讓老牌指揮海丁克
擔任榮譽客座指揮來暫時度過這兩年,為的就是等待新的音樂總監JAMES
LEVINE。LEVINE和慕尼黑愛樂的合作關係到今年結束,隨即接下了波士頓交響的音
樂總監之位。今天聽的曲目是他的這個樂季的第一套曲目,當然他出任BSO總監後的
第一場音樂會是以馬勒第八做為開場,以這種曲目開始合作關係,的確是不簡單。但
是今天曲目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他們定期音樂會的第一套曲目。這是樂季套票系列
的開始,也是真正樂團的重點。今天的曲目是LIGETI的LONTANO,莫扎特的第三十九號
交響曲,荀白克的五個管弦樂作品,和史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看起來是以二十世紀
作品為重,不過配上了莫扎特,倒是非常特別。當初他在慕尼黑就是排這種古典和
現代作品混合編排的曲目,搞的有些聽眾不適應,現在到了波士頓,看來似乎也有
如此感覺。不過照他的說法,他自己很喜歡莫扎特,百演不厭,不過這種組合的確
是特別。

波士頓廳的音響效果也是世界聞名,以我的感覺,似乎也是很乾淨的,不過我坐的
位置是在旁邊的包廂區,可能會有些不準吧。而這個廳特別的部份是不禁止照相。
基本上美國的音樂廳都不給聽眾照相的,不過波士頓交響廳似乎沒這個限制,所有
的觀光客可說是要怎麼照就怎麼照,不像卡內基廳,一拿出相機就會有服務人員過
來善意勸說。不過說實在的,演出結束依舊是閃光燈一堆。

LEVINE的樂團擺位是一二小提琴分置在舞台兩邊,大提琴在第一小提琴旁邊,而低
音大提琴又在大提琴後面。這是十九世紀時樂團擺位的主要方式,聽說是可以突顯
各個弦樂聲部。另外LEVINE是坐著指揮的,這點倒是相當罕見。

第一首的LIGETI可說是一首非常特別的曲目。整個曲子就是在玩音色的變化。用上
了整個管絃樂團,但是演奏出來的卻是類似音塊的東西,幾乎沒有旋律,只有各種
樂器的音色變化和音量變化。是相當特別的一個曲子。美中不足的是波士頓的觀眾
,全長大概十二分鐘的曲子起碼有一百聲以上的咳嗽,完全破壞音樂的感覺,可能
是天氣變冷而且聽眾一般都是年紀較大的緣故吧,不過這種咳嗽法也真是絕無僅有
了。

第二首的莫扎特,LEVINE把所有的反覆全部都一五一十的做完了,不過儘管如此,
一點都不會有冗長的感覺。這曲子就充份聽出波士頓交響的特色了。他們的弦樂聲
音相當漂亮,就是那種有光澤的聲音,感覺就像是天鵝絨般的音色,相當順耳。而
LEVINE的指揮相當有活力,就像是歌劇般明快,甚至有費加洛婚禮的感覺。可以感
覺到充滿生命力的莫扎特,無怪乎許多音樂家喜灣歡莫扎特的音樂。這邊的觀眾也
很可愛,第一樂章想必是相當的感動了這群波士頓聽眾,一結束立刻就是如雷的掌
聲。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國外遇到在樂章之間鼓掌的情形了。上次POLLINI的演出
也是如此。以前我會搖搖頭,相當不以為然,不過我現在的想法是,這是觀眾真誠
的反應,演出的好的確值得鼓勵。不過我還是不會拍手就是了。

下半場是荀白克的五首管弦樂作品。這是我第一次現場聽到這個作品。相當具有戲
劇性,相當震撼。其實十二音列的作品一般都不怎麼好聽,因為合聲就不怎麼動聽
。但是這個作品現場聽起來相當的刺激,主要原因當然是樂團好,聽起來就放心,
第二是指揮厲害,戲劇效果佳。

最重要的重頭戲當然就是春之祭了。這首曲目對BSO而言幾乎已經算是基本曲目,所
以基本上不需擔心樂團會有失手的問題。而LEVINE在這首也放下了指揮棒,以雙手
直接掌控。全曲我只能說這不只是春之祭禮,幾乎就是火山爆發一樣的猛烈。幾乎
是全場緊迫盯人,我的感覺是BSO幾乎是操到動態的極限,讓人喘不過氣來。而
LEVINE的演出戲劇效果特猛烈,聽起來也就特別過癮最高潮處甚至撼動了整座音樂廳
。甚至有些需要法國號咆哮的部份,LEVINE就直接叫法國號整個把號口舉起來,就
像馬勒第一號的結尾一樣,一共出現了三次。而定音鼓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的重要功
臣,根本就是樂團的動力火車頭,營造瘋狂祭典氣氛的主軸。在我聽過現場的春之
祭中,甚至包含我聽過的所有錄音,這絕對是第一名。最後樂團在結尾的幾小節有
些散掉,而且不是全樂團同時抵達終點,不過就我感覺,這就更像最後狂亂的結束
,不會有人去計較最後的收尾,只會留下白熱的印象。

波士頓交響今天的演出證明了他全美五大樂團的地位及實力,對我而言,那狂熱的
春之祭則是永難忘懷的經驗。下次聽春之祭將是明年一月,布列茲指揮倫敦交響。
想必風格將是完全兩樣。

2010/05/22

10/17/2004 Carnegie Hall: Pollini Piano Recital

這是我在紐約卡內基廳的第二場音樂會,也是我第二次聽Pollini。不過卻是第一次的鋼琴獨奏會。

Pollini在卡內基廳的演出常常排在星期天的下午兩點演出,不知道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涵義。不過整場音樂會,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慷慨的安可曲。一首接一首,讓大家欲罷不能。

標題: 2004/10/17 Pollini, Carngie Hall Recital
時間: Sat Nov 6 11:08:48 2004

星期天下午再次回到卡內基廳,欣賞POLLINI的獨奏會。這場音樂會的票早早
就賣完了,兩千八百個座位銷售一空,演奏開始前還有不少人在售票口前排
隊,希望可以等到有人退票。可見POLLINI的魅力實在是無法擋。不過我倒是
到了開場才發現原來他下半場的曲目是前奏曲第二冊,到不是他臨時更改曲
目,而是我沒有注意到,所以事前做的功課就派不上用場了。不過卡內基商店
還是賣CD,而且附上同樣的宣傳︰音樂會後有簽名會,而且只簽CD。這場音樂
會大概曼哈頓所有的鋼琴家都到場聆聽,包含茱莉亞的鋼琴組教師YABULONSKAYA
也到了,而且就坐我後面。他曾經到台灣演出過拉赫曼尼諾夫和普羅高菲夫第
一號鋼琴協奏曲,是目前鋼琴界聲望最高的教師之一。

POLLINI穿著西裝登台,感覺就是他拍一系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封面的那套西裝。
進場坐定之後幾乎沒有太多準備就直接開始了。上半場是蕭邦的獨奏曲幕,有夜
曲OP32、第三號敘事曲和第二號奏鳴曲。我只能說是感人至深的音樂。一切的音
樂都是如此自然,音色的變化,結構的塑造,已經是無懈可擊了。一開始的夜曲,
慢慢的沉澱觀眾的情緒,慢慢的帶領聽眾進入蕭邦的世界。接著的第三號敘事曲
和CD中的他不盡相同,感覺表現比較直接,可能是因為現場演奏的關係吧。第二
號奏鳴曲的演出則是充滿熱力的白熱化演出,就是那種會讓聽眾屏息聆聽的那種
演出,直到最後。著名的送葬進行取在他的手下並不是呼天搶地,而是一種深沉
的、刻骨銘心的悲傷。上半場結束謝幕了兩次。下半場是德布西前奏曲第二冊。
感覺德布西的前奏曲就是利用各種鋼琴的音色可能在敘述十二個小故事。每個曲
子都不像古典作品有個明確的主題加以變化,而且時間都不長,一下子一首就結
束了。不過這曲子光是聽POLLINI的音色變化也就是一種享受,同時欣賞他無懈
可擊的技巧。不過最大的缺點在觀眾,全場咳嗽聲不斷,還有手機響的,所以就
算在紐約,聽眾也是這個樣。

音樂會結束,觀眾熱情的叫好,波里尼顯得相當高興,一共丟出了四首安可曲,
從得布西到蕭邦,其中蕭邦演出了一首音樂會練習曲(和音階有關的),還有第
一號敘事曲,大方的很。這兩首蕭邦都是我最有興趣的。練習曲在他的手下充
滿者火花和暢快的滿足,感覺就像是在欣賞特技表演一樣,相當過癮,讓人感
覺一切都是那麼理所當然。


2010/05/15

10/12/2002 gergiev與kirov管絃樂團

這是我第一次聽Gergiev的演出。我可以確定,我當時一定是看到他的名字我就買票了。

我記得當時他一次演了三場,剛好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四五六號交響曲。我應該三場都有買票,只是星期五的演出我還在後勤學校受訓,所以沒有辦法到...

從演出的曲目,可見牛耳的想法還是以穩重顧盤為主,俄羅斯樂團來就是演柴可夫斯基。當然大家都喜歡柴可夫斯基,只是,俄羅斯音樂不止只有柴可夫斯基,還有很多有趣的曲目可以聽。像他們也常常到卡內基廳演出,雖說也是演出俄羅斯音樂,不過曲目的廣度,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我的文章裡面有提到他跟普丁的關係。事實上,他也一直跟俄羅斯的政治高層有著相當良好的互動。只是這些都跟音樂沒有關係。政治關係如何跟演出一點關係也沒有。


標題: 10/12 gergiev與kirov管絃樂團
時間: Sun Oct 13 00:29:58 2002

gergiev在本地的中國時報跟自由時報的大力促銷下,
終於帶著他的kirov到了台灣來. 演出一共四場,
台北三場全部是演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高雄則是主打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
由於gergiev來台之前臨時轉到了莫斯科去開了個會,
又謠傳可能帶有俄羅斯總統普丁的訊息, 所以演出就先夾帶了一層政治味.
不過對樂迷影響最大的, 則是因為指揮轉了一趟莫斯科,
所以讓我們少掉了一場柴可夫斯基的講座.
而我之前由於他們唱片的表現, 實在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
而且又是少數我時間配合的音樂會, 所以自然是到場聆聽了.

12號的演出是柴可夫斯基系列的第二場演出. 首先樂團出場就跟別人不太一樣.
可能是歌劇院樂團性質的關係, 樂團首席一開始就跟著團員一起出場了,
而不是最後在眾人的注目下獨自進場. 第二, 樂隊弦樂部擺設與一般俄羅斯樂團不同.
我聽過的兩個俄國樂團(聖彼得堡愛樂跟普雷特涅夫的俄羅斯國家管絃樂團)
都是兩部小提琴分開,大提琴在第一小提琴旁邊的擺法,
不過他們是兩部小提琴在一起, 只把低音大提琴放在左半邊.

演出由斯拉夫進行曲開場. 一開場的弦樂出場氣勢就是不一樣,
給我的感覺是渾厚有力, 而且具有彈性. 一開始聽起來就是具有肅殺之氣,
像是坦克車穩健的開過去一樣. 後面各部逐漸加入, 感覺相當協調, 氣勢也夠,
相當雄壯威武.

接著是兩段睡美人的選曲. 原本我以為是睡美人組曲, 到了現場才發現原來只是兩首,
不過還好只是兩首, 不然今天的音樂會就不知道要到幾點鐘了.
這兩段芭蕾他的演出就是相當生動, 一靜一動間就好像看到芭蕾舞者跳起來的感覺.

上半場的壓軸是鋼琴協奏曲. 原本預定的toradze換成feltzman. 這位鋼琴家一出手
鋼琴出來的聲音就把我嚇了一大跳, 實在是又響又亮.
一般坐在四樓最後一排是聽不到這種協奏曲的鋼琴有這麼大聲的.
不過除了鋼琴音量夠大, 他的演出也是相當熱力的, 手指速度看起來是相當過癮的,
又加上gergiev相當的配合, 樂團加獨奏都是熱力十足, 聽起來就相當過癮.
演出完後鋼琴家又安可了一曲由李斯特所改編的舒曼歌曲--奉獻.

上半場結束已經九點多了, 所以交響曲開始已經是九點半之後的事了.
我聽了這麼多年的管弦樂音樂會, 九點半才開始的下半場似乎還是第一次碰到,
感覺這都像是別人要散場的時候了. 不過這跟演出沒什麼關係.
他們這次的柴五是我注目的焦點, 因為gergiev上次跟維也納愛樂那張實在是太猛了,
所以我相當期待能有重回現場的感覺. 不過感覺上這次現場跟他的上次現場錄音
還是不太一樣. 他們的演出實在是充滿動力, 整個演出就是有一股強大能量一路向前推進,
就像台坦克一樣一路勇猛的往前開去, 途中還是相當靈巧,
甚至最後面還可以像火山爆發一樣加速登頂. 第一樂章的嘆息, 第二樂章有如暮時黃昏,
第三樂章優雅的圓舞曲, 還有第四樂章壯麗的結束, 實在是生動無比.
而kirov跟gergiev的關係, 給我的感覺就是身劍合一, 指揮要什麼樂團就可以做出什麼,
所以所有樂團表情都是生動無比. 比起聖彼得堡愛樂絕對不遜色, 絕對是世界頂級樂團.

交響曲演完已經是十點二十了, 不過樂團還是很慷慨的安可了一首
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中的匈牙利進行曲, 完全就是炫燿樂團的弦樂跟銅管,
弦樂飽滿, 銅管壯麗, 作為安可實在是實至名歸. 只是指揮大概是累壞了,
所以大概臨時拿掉了一個安可曲.

演出完畢已是十點半, 也破了我在音樂廳遇過的管絃樂團演出時間最晚紀錄,
另一個紀錄是散場動作, 不到一分鐘就整場散的乾乾淨淨, 我想大家也是累壞了,
不過大概還有近一百個樂迷跑去等簽名. 我也帶了節目單跟prokofiev的鋼琴協奏曲,
boris 還有ketize三個cd解說去簽. 我三個擺在他面前問他最喜歡哪一個,
他每一張都說this is good, 不過他對鋼琴協奏曲特別有好感,
所以大概也就盡在不言中了吧.


2010/05/10

05/08/2010 MET opera: Lulu

Lulu這部Berg未完成的歌劇在大都會歌劇院可以說是James Levine的專屬劇目。自1977年到去年之前的33場演出中,他指揮了其中的三十場。今年的再度上演也是排定由他指揮,只是最後是由Fabio Luisi代替開刀休養的Levine上場。

2010/05/08

05/12/2000 星光閃閃 國際巨星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牛耳在2000年開始,開始了他們的"國際巨星音樂節"。從現在的角度看來,就是一次找一大堆明星來一起演出。在那時候可以說是音樂界的一大盛事。

這場音樂會一共有三個半場,演出完畢已經都快十一點了,大家累的半死,我居然聽完還打了這一大篇,實在是瘋了。

從音樂會的曲目看來,就是要讓來演出的演奏者每個人都上場演個協奏曲。這樣才有"眾星雲集"的氣勢。所以才會排出上半場的三鋼琴協奏曲,讓大家都出來露個臉。感覺上是特別為了排出黃海倫,所以才選了這首曲子,不然Fleisher跟Ax都各自有協奏曲,不一定需要多演這首。

現在要我在來聽這種音樂會,我會好好考慮考慮,因為東西太多,我怕會消化不良。光是聽完就是很耗體力的事情。

標題: 星光閃閃 國際巨星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時間: Sat May 13 00:17:11 2000


今天的國家音樂廳真是眾星雲集, 相對於第一屆的國際巨星音樂節,
這次的曲目安排更顯出主辦單位的用心. 今天出場的演出者鋼琴部分
包含了老中青三代的Fleisher, Ax,還有Huang. 最後的壓軸自然是超
級巨星馬友友. 這場演出有幾個特別的地方, 一是全場共四首協奏曲
, 另外有兩個中場休息. 曲目的安排由遠而近共分成第一部份的莫扎
特, 第二部分的蕭邦及第三部分的德佛乍克, 音樂也由古典的優雅端
莊逐漸加溫至浪漫的激情.

第一部份的莫扎特有兩首. 一是三鋼琴協奏曲, 分別由huang, ax,及
fleisher擔綱獨奏部分, 三人分別為一二三聲部. 舞台上一次出現三
部鋼琴的確是個很難得的畫面, 擺放的方法是一三部照正常擺位, 第
二鋼琴則坐在對面, 如此一來演奏時三人可以互相交換眼神. 三人的
演出相當自然, 滿符合莫扎特當初寫曲的親密感覺, 尤其是ax和
fleisher可以說是自由自在, 適當的襯托huang.

第二首是莫扎特的第十二號鋼琴協奏曲, 由fleisher演出. fleisher
因為右手受傷的緣故休息了好一陣子, 近年又恢復以兩手演出. 根據
節目單的說法, 復出後還可以演出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可見應該是恢
復到了相當程度. 他的演出和他大師班的講解部分頗為類似, 他的演
出可以說是在f和p之間作微妙的強弱變化. 這兩曲 nso的弦樂部分得
到了充分的發揮, 演出的可說恰如其分.

第二部分由ax演出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相對於莫扎特, 此曲的
情感自然是奔放許多, 而ax也證明了他的實力, 演出了一個多情有力
的蕭邦. 我的蕭邦第二號接觸時間不到二週, 但是聽了這場演出, 我
想我會改變對蕭邦的部分觀感. 演出完畢ax得到了全場的熱情歡呼,
比起第一部份結束的掌聲大上一節, 也顯示出大家對他的喜愛.

壓軸是由馬友友演出德佛乍克協奏曲. 馬友友可以說是台灣樂迷最喜
歡的音樂家, 一出場就是全場的歡呼. 他的演奏也充分說明了他目前
的確是在顛峰狀態. 馬友友的詮釋自然是不在話下, 而他在部分段落
中所採用的滑音及彈性速度更加深了音樂的感動. 在他和樂團獨奏部
分有對答的時候, 他不忘用眼神來跟著對方激發出團員超水準的表現.
簡單的說, 就算是今天用同樣的票價來只聽馬友友的德佛乍克, 我認
為也是值得的. 演出完畢全場的歡呼聲只可以說是將要掀掉屋頂, 而
他今天的演出也真的可以說是近乎無懈可擊, 或許在台灣此曲的演奏
歷史中只有rostropovich那次的演出可以相比.

當然今天另一個不能不提的就是林望傑及他所帶領的 nso. 今天的表
現可以說是超水準演出, 不管是弦樂或是管樂, 可以說都卯足了全力
, 應該是我這幾年聽nso 演出中表現最好的一次. 可以說是這場成功
的音樂會的最大幕後功臣.


2010/05/04

The Bench Bar & Grill

有什麼比洋基輸球更難過的事情?有,例如一邊看著洋基打敗仗,同時還付錢吃了難吃的東西。

這家"The Bench"的位置不錯,就在學校的火車站正對面。這家店的所在地一直是間類似bar的餐廳,不過這幾年不知道換過幾次店名了,聽說每次都是因為有未成年飲酒被抓到所以就只號換店名重新再出發,所以每半年一年就會看到一家新店名,不過裡面基本上大同小異,就是賣些漢堡三明治,還有啤酒。

這家店在現在的"bench"時代,其實我還沒有來過。這次因為不想在家煮飯,又想看洋基比賽,所以想來想去,就來這家試試看。一進去,客人還不少,所以似乎是個好現象,不過一切就從電視上洋基被天使打了三分全壘打之後開始變糟了。

菜單上的項目都比我預計來的貴,看起來又不甚有趣,最後決定點了一個fish and chip。這個炸魚跟薯條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等到上桌之後,才發現他們的魚應該是鰈魚,而且是冷凍魚,所以吃起來不但沒有味道,而且魚肉軟趴趴。而且炸魚跟薯條的油也沒有滴乾,所以盤子還積了一些炸油,實在相當不有趣。唯一足堪安慰的是我點的一杯cidar,這杯cidar相當清淡,不過還有不少蘋果味,我就用這杯cidar慢慢的吞下了這盤不太好吃的fish and chips,然後看著洋基輸了這場球賽,還輸了今年的第一個系列賽。

看完比賽,我只想趕快離開這個地方。雖然服務生相當熱心,不過實在無法挽回難吃食物的印象。這家店應該是永遠謝謝再連絡了。

The Bench Bar & Grill
www.thebenchbar.com
1095 Route 25a
Stony brook, NY 11790
(631) 675-1474

2010/05/03

白酒蒸淡菜

淡菜(mussle,台灣也稱為孔雀貝)在美國算是相當普遍的開胃菜,很多餐廳都有賣。外面餐廳對淡菜的作法不外乎兩種,紅的是煮番茄醬,白的是白酒,然後上桌的時候附份大蒜麵包。不過這道菜要在家裡做也很簡單,而且可以有很多變化。

首先先去超市買包淡菜,這邊的超市兩磅六塊錢。雖說是兩磅,不過殼的重量至少一磅。

淡菜買回家之後先用水洗,把外殼沖乾淨後備用。接著準備若干大蒜跟洋蔥分別切碎。準備一隻大鍋,用橄欖油將大蒜跟洋蔥炒出香味後,同時可以適量加入黑胡椒跟其他香料。接著把洗乾淨的淡菜到進鍋子裡,並倒入白葡萄酒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瓶,加蓋悶煮十分鐘就可以了。全部所花的時間應該不超過半小時。

因為只加了三分之一到半瓶的葡萄酒,因此不可能全部蓋住淡菜。所以煮到一半的時候要記得攪拌,讓上層淡菜也可以充分加熱。不過倒也不須因為這樣而擔心上層的淡菜沒熟,因為蒸氣會將沒有浸在湯汁裡的部份蒸熟。

煮好的淡菜可以直接吃。如果把淡菜剝下來,加上義大利麵,基本上就是道很有海鮮味的白酒淡菜義大利麵了。

我自己是拿法國麵包配著吃,是份簡單清爽的午餐。

2010/05/02

Meson Ole, Centereach

西班牙菜對我來說一直有種特別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看不懂菜單,原因之二是因為我很少吃,所以特別不熟悉。

這家店我已經注意很久了,直到周末才有機會進去試試。之前在網路上先看了菜單,第一印象是不貴。如果不貴,那就沒什麼好擔心了,就算東西不好吃,損失也不會很大。

進來之後,被他們裡面相當大的空間嚇了一跳。裡面擺了滿滿的桌子,而且下午五點半左右就已經坐了一半的客人,表示生意相當興隆。我找了個位子,開始看菜單。服務生送上了一盆玉米片來當開胃菜,還有一碗salsa,相當不錯。

嚴格來說,這家店賣的是西班牙跟墨西哥的菜色,不過到底哪些是西班牙菜,哪些是墨西哥菜,我就搞不清楚了。我看了菜單之後,決定換個方式點菜。我直接問服務生,這邊什麼菜比較好吃,服務生推薦了幾道,最後我決定點La Zarzuela de Mariscos Catalana。菜單上面寫的是龍蝦醬煮海鮮。我不知道龍蝦醬是什麼,不過味道應該不差。既然服務生推薦,那就點吧,儘管這幾乎是菜單上面最貴的菜。

過了十多分鐘後,我看到我的主菜上桌了。服務生拿著兩盤菜,一盤海鮮,另一盤是用番紅花飯。他在旁邊架起了小桌,然後開始把海鮮在我面前排到飯上,最後淋上龍蝦醬後端上來。光是看這個過程就令我相當興奮,因為海鮮的廖相當不少。蝦,魚肉,花枝,蛤蜊,淡菜,份量相當多,而且還有半尾龍蝦。龍蝦相當新鮮有彈性,雖然個頭不大,不過吃起來相當過癮。而他們所謂的龍蝦醬,基本上相當類似lobster bisque,也就是一般西餐廳常常吃到的龍蝦濃湯,所以味道的確不錯。這道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吃的相當滿足。

吃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家店有接近十家的分店,只是我居然完全不知道。不過現在知道了,以後又多家有趣的西班牙/墨西哥餐廳了。


La Zarzuela de Mariscos Catalana . $18.95
Seafood Casserole simmered in Lobster Sauce


Meson Ole Restaurant
www.mesonole.com
2055 Middle Country Road, Centereach - (631) 737-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