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9

紐約一日遊雜記

今天幫友人做了快速的快速的紐約一日導覽。雖然很多地方都去過了很多次,不過永遠可以找到新鮮事,更不用說今天還去了一些新的地方。事實上,除了當導遊之外,我是把自己又當作是個觀光客,試著以觀光客的眼睛再來看這些熟悉的地方。

2010/08/26

Mirabelle Tavern, Stony Brook

Mirabelle 除了標準的菜單之外,每個月大概都會有一些特別的活動。這個星期一的活動說是啤酒品嘗會,不過在我看來,除了吃吃喝喝之外,促銷啤酒也是很重要的部份。

2010/08/24

Bliss, East Setauket

星期五的晚上,所有人都不見了,不如去找家餐廳好好吃一頓。反正手上有著折價券,就去拜訪Bliss吧。

負離子吹風機

我每次看到各式各樣的廣告裡面有"負離子","磁場","能量"這些關鍵字,我馬上就會腦袋冒煙,因為百分之九十九點九都是騙人的形容詞。

2010/08/23

紐約時報評Bard Music Festival

暑假期間紐約的音樂會數量少了許多,所以紐約時報把樂評派到暑假各地的音樂節去採訪。當然,他們也送了樂評STEVE SMITH到Bard Music Festival來。

這位樂評的工作其實不太輕鬆,因為他三天要聽六場音樂會,然後用一千五百字來評六場音樂會。其中三百字還要拿來把這個音樂節的主題做簡單介紹,實在不是簡單工作。

既然這麼短的篇幅要寫六場音樂會,所以每篇音樂會分到的篇幅自然不會太多,大概也就是一段。這跟平常用一篇文章來寫一篇音樂會自然是大不相同。STEVE SMITH的確是高手,雖說是簡單幾句話就寫了一場音樂會,不過簡潔扼要,大方向一下就抓住了。這就是功力的差別啊。

既然要登在報紙上,又可以放一張照片,毫不意外的,他們放上了美女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擔任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獨奏的照片。這應該是唯一的選擇吧。

New York Times 08/16/2010: A Tribute to Alban Berg and His Viennese Influences
http://www.nytimes.com/2010/08/17/arts/music/17bard.html?ref=music

2010/08/22

Hudson Valley 照片集

沿路隨意拍的照片,附上簡單的英文說明。



http://picasaweb.google.com/chinhaochen/HudsonValley

08/15/2010 Hudson Valley, day 3

儘管今天音樂節還有三場演出,不過想到開車回去要接近五小時,我還是決定一早就慢慢開車回家。當然,是以一路開一路玩回去的形式慢慢開回家。

開回去之前,我參觀的第一站其實就是我住了兩個晚上的Kingston。這個小鎮其實是紐約州最早的首府。我住的汽車旅館完全看不出來,不過往裡面開上一小段,很快就可以感覺到這個小鎮跟附近其他地方不一樣,感覺相對熱鬧。有個小downtown,裡面的風格其實還是頗為十九世紀的感覺。

接著我就開始一路向南開。南方不遠的Hyde Park其實有不少參觀景點,其中老羅斯福總統的總統圖書館似乎就在這邊。不過我其實有興趣的並不是老羅斯福,而是著名的美國廚藝學院 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我對這所廚藝學院的認識其實是因為明星主廚Anthony Bourdain是這邊畢業的,所以我很想來看看這是什麼樣的地方。尤其我聽說這邊有附設餐廳,水準相當相當高,所以相當相當好奇。

我原本的印象是這間學校應該就是一棟大樓,裡面有著大大小小的廚房,就這樣。結果順著公路開下去,一個路口的前面有個小小的牌子,寫著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轉進去以後看到的,居然是一間城堡。我整個看到傻眼。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在貴族的莊園裡面上課。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就開著車四處繞。學校的校地規模相當大,比起一般大學其實毫不遜色。裡面除了那棟像古堡的主要建築外,還有圖書館,宿舍等等輔助建築。而校園基本上面對Hudsen river,風景相當優美。我再校園面河岸的草地上看到了一個涼亭,旁邊有個小烤肉架,原來是他們的畢業生再某位副校長退休的時候送了學校一個烤肉架作為紀念。有什麼東西會比烤肉架更適合送給美國的廚藝學校當紀念品的呢?

這間學校既然是廚藝學校,裡面許多道路跟廣場都是以香料命名,所以這邊的學生記住學校的地點時,也順便記住了各式的香料名稱。在我開車經過他們宿舍的時候,某間窗戶上面貼著"future chef"`,我想我可以體會它的心情。good luck for him。或許哪天我吃到的大餐就是這位future chef幫我設計的也說不定啊。

回去的路基本上通行無阻,或許是星期天的緣故,也或許是夠早,總之一路順暢。開upstate的公路根再長島開車感覺相當不一樣,這邊基本上有著地形的高低起伏,邊開邊看風景也不錯。長島就是一路平坦,景色相對單調許多。

到達長島的時候,一如事前計劃到達的時間約略是中午。所以可以理所當然的在路上吃完午餐再回去。我的選擇是去拜訪Peter Luger。不過我的目標不是布魯克林的本店,因為開車過去肯定塞在裡面出不來。我要去的是位於長島的分店。我的印象是在Garden City,所以就把GPS設定在那邊。結果開到那邊,GPS找不到這個地方。我只好打電話給Peter Luger的本店(這時我才發現原來我的手機通訊錄有他們的電話!!),去問他們分店的地址。原來這家分店在Great Neck,所以我是徹底跑錯地方。不過還好也沒有跑錯太遠,就是多十分鐘車程而已。去之前我還先檢查錢包,看看是不是帶了足夠的現金。Peter Luger的牛排有名,只收現金的傳統一樣有名。一刑四個人去吃牛排的話,花上個三四百美金其實並不稀奇。說實在,要帶著這麼多現金去吃飯的店,也是不多了。

最後就是以Peter Luger為這個Hudsen Valley三日遊畫下一個圓滿的句點。



2010/08/21

兩個月亮

下午的時候,室友傳了一段MSN給我,"在8月27日0:30仰望天空,會看到有兩個月亮","火星將成為八月夜空中最閃亮的星,用肉眼看它將和滿月一樣大"。

雖然我對天文的認識近乎等於零,但是遇到天上會有兩個跟月亮一樣大的物體,我還是會興奮一下的。

不過物理學家的職業病就發作了,看到這種新聞,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果真是如此,為什麼我以前從來沒在天上看過兩個月亮。當然這種天文奇景不是常常有,如果火星會變的跟月亮一樣大,為什麼我從小到大都沒看過這個跟月亮一樣大的火星?

接著第二個更簡單的問題是,可不可以估計火星看起來有多大?當然是可以,不過我需要一些數字。我要月球跟火星到地球的距離,還有月球跟火星的半徑。

月球到地球的距離 d_moon ~ 380,000KM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d_mars ~ 78,000,000 KM

月球半徑 r_moon ~ 1700 KM
火星半徑 r_mars ~ 3300 KM

估計火星大小大概只要乘法除法就可以。如果火星跟地球的距離跟月球到地球的距離一樣,火星看起來大小應該是月球的(3300/1700)^2 ~ 4倍。不過火星比月球遠的多,遠了大約78000/380~200倍,所以這時火星的大小就會縮小200倍,最後面積大概變成月亮的 4/200 ~ 1/50,只剩下五十分之一。面積變成五十分之一,半徑大概變成七分之一。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火星再怎麼大,比起月亮看起來還是小了不只一號。

我實在不好意思打壞我室友的美好期待,就讓他在星期五之前高興一下好了。

2010/08/20

Peter Luger Staek House, Great Neck, New York

紐約有無數的牛排店,不過如果問紐約客,最好最有名的牛排館,超過120年歷史的Peter Luger應該會是唯一的答案。

2010/08/19

Kalbi House Restaurant, White Plains, New York

開車往Hudson Valley的路上,免不了要停下來吃午餐。在出發前我就決定不吃西式食物,而且要在White Plains吃。所以事實上我就沒剩多少選擇了,也就是我來的這家韓國烤肉店。

選韓國菜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味道重,而且有許多種的小菜,自己一個人之肯定不單調。我去的時候大約是一點鐘,店家裡面沒有多少客人。看看菜單,其實看到封面我就知道要點什麼了。他們菜單的封面就寫著午餐套餐,有烤牛小排,還有一個配菜,從豆腐海鮮鍋,蔬菜湯,還有泡菜煎餅中挑一個。這樣索價16元。既然店名就叫Kalbi,那當然就是點這個囉。

小菜有七碟,份量不多,但是味道都不錯。最重要的泡菜其實感覺醃的沒有特別久,所以不甚入味,倒是蘿蔔泡菜味道頗足。最特別的是炸馬鈴薯,放量後居然淋上的是微甜的糖漿,很特別,不過很好吃。

主菜的烤牛小排跟海鮮鍋一起上場。牛小排一共有九小片,其實就是三條牛小排依照骨頭的位置剪下來的。看起來他們醃的沒有特別久,而且醃的醬料醬油不多,味道偏甜,有點出乎意料。肉質頗嫩,配上骨頭邊的油脂,相當下飯。海鮮豆腐鍋看起來紅通通,不過吃起來並不辣。湯底海鮮味頗濃,似乎是用柴魚高湯。裡面的海鮮個頭都小小個,不過有牡蠣有花枝,以附贈的配菜來說,很有心意了。

用餐結束後,店家端來一杯飯後飲料。原本以為是人蔘茶,結果是杯肉桂味道頗濃的糖水。吃了味道濃厚的烤肉,配上一杯肉桂糖水,其卻嘴巴又清爽了起來,至少不會一開口就是濃厚的烤肉味。

Kalbi House Restaurant
291 Central Ave
White Plains, NY 10606-1207
(914) 328-0251

2010/08/18

08/14/2010 Berg and His World, Concert 3

馬勒在二十世紀初期對維也納的許多作曲家有這重要的影響,當然其中之一就是貝爾格。這基本上就是星期六晚上的音樂會的主題,也就是馬勒對當時維也納作曲家的影響。

演出由音樂會的音樂總監Leon Boenstein指揮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由於都是浪漫派後期的曲目,所以每個樂曲都是超大編制的管弦樂團,把整個舞台塞的滿滿滿。這個音樂廳在星期五的時候演出室內樂跟鋼琴獨奏有著很好的效果,但是到了演出這種大規模的樂曲時,整個音效就變成模糊不清,甚至音量還會太大聲,聽起來不是很舒服。

演出由馬勒第十的慢板開始。這當然是馬勒的最後一首作品,不過接近完成的只有第一樂章。當然現在演出的只能說是他當時所留下來的手稿,如果在給馬勒兩年,等到全曲完稿的時候,說不定這個樂章會被馬勒改頭換面也不一定。ASO的演出其實頗為直接,所以沒有很多馬勒浪漫激情的感覺。

接下來的貝爾格三首管弦樂作品可以感覺到貝爾格把十二音列跟馬勒做了融合,不過整個演出被音樂聽得音效弄的模糊不清,實在是聽不出特別的效果。

下半場則是貝爾格與另外兩位後浪漫的作曲家的作品。Korngold的作品是他相當17歲的時候所寫得,這時正式他創作力最強的時候。原本看到曲目標題,決的應該會有兩段,序曲及狂歡節,所以當序曲相對平淡的時候,我還是在期待著熱鬧的狂歡節。結果我聽到的是相對熱鬧,但是離狂歡大概還隔很遠,跟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貝爾格的五首愛丁堡歌曲,聽起來一就有平衡的問題,不過女高音的獨唱的確是情感豐富。

Pfitzner是個近乎被遺忘的作曲家,當然跟他所在的時代有關。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堅守著後浪漫的作曲方法,除非特別突出,像理查史特勞斯一樣,否則便會被遺忘在歷史的遺跡裡。這次演出的兩段音樂,分別是黃昏跟夜晚,的確是相當寧靜的音樂,寧靜到我會想要打瞌睡...

最後的曲目是貝爾格最後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由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擔任獨奏。她的琴音相當美麗,同時情感豐富。只是他演奏到一半的時候,居然有時候會邊演奏邊旋轉,從面對指揮變成轉向面對樂團的第一小提琴,幾乎是背對指揮。這實在是很罕見,不知道他是不是對樂團演出不太滿意,要直接轉身過去給樂團壓力?不論是什麼緣故,他的演出是晚上最好的,同時也得到了最大的掌聲。

Gustav Mahler (1860–1911)
Adagio, from Symphony No. 10 (1910)

Alban Berg (1885–1935)
Thre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6 (1914–15)

INTERMISSION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1897–1957)
Prelude and Carnival Music, from Violanta, Op. 8 (1914)

Alban Berg (1885–1935)
Fünf Orchesterlieder nach Ansichtskartentexten von Peter Altenberg, Op. 4 (1912)

Hans Pfitzner (1869–1949)
“Abend” and “Nacht,” from Von deutscher Seele, Op. 28 (1921)

Alban Berg (1885–1935)
Violin Concerto (1935)




這不是貝爾格

說實在的,當我在bard聽到第二場音樂會的時候,聽到貝爾格跟魏本的早期作品,我想到的其實是這幾隻廣告...









2010/08/17

08/14/2010 Berg and His World, Concert 2

聽到貝爾格、魏本,你會聯想到什麼形容詞來描述他們的音樂?溫柔甜美?這應該不像是用在他們音樂上的形容詞,不過在今天的音樂會中,的確就是如此。

"Berg and His World"這個系列的第二場音樂會,主題放在Berg最早期的創作,還有跟他約略同時期的作曲家所寫的曲子來進行對比。首先登場的是Zemlinsky。Zemlinsky的曲風可以說是相對偏向理查史特勞斯,可以說是德國浪漫派後期最後的代表作曲家。很好聽,不過聽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接著是貝爾格的早期鋼琴作品。在拜師荀白克之前,貝爾格自己寫了許多的作品,不過這些作品絕大多數都被貝爾格丟掉。這次演出四個早期的沒有編號的鋼琴作品。這四個作品都是獨立的作品,不過聽起來有的有些蕭邦的風格,有些像是舒曼,不論如何,絕對和後來的貝爾格完全無法聯想在一起。話又說回來,如果貝爾格就照著這個方向繼續寫下去的話,今天我們應該就不會有這個以他為主題的音樂節了。

上半場由魏本的鋼琴五重奏結尾。魏本作品的風格之一就是作品都輕薄短小,常常一個曲子三五分鐘就結束了。在工作人員整理舞台的時候,我的第一個想法是該不會整理舞台的時間比作品還要久吧。事實證明我是錯的。這首曲子幾乎有十多分鐘的長度,聽起來就像標準的浪漫時期作品一樣。

下半場演出了貝爾格的早期歌曲,除了再次驚訝於男高音的音量外,還是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Marx的歌曲"Valse de Chopin",說實在,這雖然是歌曲的名稱,不過我實在是聽不出來跟蕭邦,或是華爾滋有任何關係。

整場音樂會最大的收穫在最後的Weigl的第三號弦樂四重奏。這部作品是Weigl在1910年贏得維也納的貝多芬獎的作品。整個演出相當powerful,節奏,動態的對比都相當驚人,而第二樂章甚至讓我想起Shostakovich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儘管這個曲子比Shostakovich早了幾十年。其實這曲子的一些段落也讓我想到了巴爾托克。我只能說,這個曲子被埋沒的太久了。(我只能找到一個這首曲子的錄音!!)


Alexander Zemlinsky (1871–1942)
Fantasies on Poems by Richard Dehmel, Op. 9 (1898)
Five Songs (Dehmel) (1907)

Alban Berg (1885–1935)
Selections from early piano works

Anton Webern (1883–1945)
Piano Quintet (1907)

Intermission

Alban Berg (1885–1935)
From Jugenlieder (1901-08)

Joseph Marx (1882-1964)
Valse de Chopin (Giraud) (1909)

Karl Weigl (1881–1949)
String Quartet No. 3 in A Major (1909)


2010/08/16

08/14/2010 Hudson Valley, day 2

今天從早上醒來開始,大概就是無窮無盡的重複下面的行程:聽演講,聽音樂會,聽演講,聽音樂會。

早上到Bard College附近的小鎮Red Hook快速吃完早餐,順便大概看看這個小鎮。其實這附近的小鎮都一樣,幾乎每個地方的最熱鬧區域就市鎮中心的兩條馬路交叉口。而中心最熱鬧的地方就是這個交叉口的前後左右五十公尺左右的距離。所以開車過去,很快就看完整個小鎮最熱鬧的地方。

早上聽的第一個座談會,是主辦單位邀請了三位學者來聊貝爾格。不過事實上只有兩位是真正的貝爾格專家,第三位其實是研究爵士樂的,不過他卻是三位座談者中唯一直接認識貝爾格的。我不知道那位先生年紀多大了,不過當貝爾格1935年去世的時候,他才六歲半,那現在大概都超過八十了。

所以其實我對另外兩個人獎的都沒什麼印象了。第一個人講的頗為學術,不過講的很有趣,很會演講。第二個曾經參與貝爾格全集的校訂,不過說話口音太重,我聽起來根本是黏成一團,所以也無法引起興趣。不過第三個老爺爺開口的時候,我的精神就來了。他口中的這位"uncle Alban"其實是他六歲甚至更早之前的回憶。他對貝爾格的回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之一就是貝爾格是他爸爸當時在維也納的朋友中,唯二有汽車的人。所以當時貝爾格會常常開車載他出去玩!!另外貝爾格喜歡看足球,常常找他爸爸一起去看足球,只是兩人支持的隊伍不一樣,其實就跟一般的球迷沒兩樣。

不過其實真正對貝爾格有研究的是他爸爸。他爸爸用德文寫了一本類似他所認識的貝爾格,裡面有許多關於貝爾格的近距離描寫,例如貝爾格生性浪漫,所以就算結了婚還是有不少女朋友,聽完昨天的座談會,我知道至少有五個。而且包括一個小女兒。這個小女兒在貝爾格的最後作品,小提琴協奏曲,也佔了不少的分量。

下午聽完音樂會後,距離晚上的音樂會大概有三小時左右的空檔,所以我決定到附近去走走。這附近最有名的景點是Montegory's Place,簡單的說,又是一座位於Hudson River旁邊的豪宅。說是豪宅,其實近乎是莊園。他們開放的部份其實是莊園的森林區域,裡面有著大片大片的草地,還有許多相當年紀的老樹,所以走在裡面感覺相當涼爽。而這個開放的區域中,感覺有仔細整理,但是卻沒有很多的特殊設計。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半隱藏的小荷花池,裡面還住著一些小青蛙,為炎熱的夏天增添了不少涼意。

繞完一圈之後,把地圖拿出來一看,才發現似乎有條步道可以走到Hudson河的河岸去。所以我就決定再去走一趟。那條路在我去的時候已經沒有遊客了,不過我還是決定繼續往前走。這條路的樹木更多,幾乎把天空都蓋住了。不過也無妨,我就靠著我的小地圖跟我的指南針繼續往前走。走著走著,赱到了一個岔路,我也不確定往哪邊走,所以決定照著直覺往其中一個方向前進。只是走了五分鐘左右,路上的雜草似乎越來越多,很快的我的前面就沒路了。不得已,只好往回走。只是這時候終於知道為什麼許多的故事書裡面都會寫著小孩在森林裡走到迷路。我自己是沒有走到迷路,而且是一次就走到出口,只是我的出口跟我的入口不是一樣的地方... 我決定及時撤退是正確的決定。

距離晚餐還有一小段時間,我記得這附近有個地方叫做Germantown,所以我很好奇這個地方有沒有賣些德國菜。看看GPS的路程,似乎不遠,所以我就馬上開過去。到了那邊,實在是大失所望。那個地方大概只能勉強稱為個小村莊,基本上沒有店家,也沒有什麼有趣的地方,當然更不會有我想像中的德國餐廳了。唯一足堪安慰的,是這個地方的地勢相對偏高,看看風景倒是不錯。

晚餐回到Red Hook,到早上路過時看到的一家法國料理餐廳吃飯,甜點就在外面的一家霜淇淋店解決。我看到這加冰淇淋店的店名,我就知道我一定要來吃。這家店叫做"Holy Cow"中文可以直接翻做"我的媽啊"...




2010/08/15

08/13/2010 Berg and His Word, Concert 1

Bard Music Festival的第一場音樂會,基本上全部都是Berg的室內樂跟早期作品。

音樂會演出之前,首先由音樂節的音樂總監Leon Bostein做音樂會前的導聆。他的導聆頗為幽默,激起全場不少笑聲。不過有些部分實在是聽不懂,只能跟著傻笑。

儘管如此,這並不影響加下來欣賞這場音樂會。當初公佈曲目的時候並沒有公佈演出順序,所以當時看的一頭霧水。不過到了現場看到他們的曲目安排,可以感覺到這是經過仔細設計的演出順序。

演出由貝爾格的作品第一號鋼琴奏鳴曲開場。這首曲子是他的第一個有編號的作品,但是絕對不是他真正的第一號,因為應該一大堆都被他毀掉了。演出的鋼琴家彈出第一個音之後,我一時之間彷彿有他在演出夜曲的感覺。相當美麗的聲音。這時候的貝爾格應該還沒有特別把十二音列的作曲法融入作品中,所以聽起來依舊相當浪漫。

接著是貝爾格的七首早期歌曲。我沒聽過這首作品,所以也很難說出什麼印象。擔任鋼琴伴奏的Pei-Yao Wang有著相當細膩的伴奏,不過女高音Christine Goerke的聲音就像大砲一樣,整個震撼全場,我猜可能是跟他是歌劇院歌手有關吧。所以整個曲子我就被他的氣勢震撼到了。

上半場由貝爾格改編小約翰史特勞斯的Wein, Weib, und Gesang, Op. 333 (1869, arr. Berg, 1921)作結。毫無疑問,這應該是上半場最可親的曲子,因為這並不是貝爾格。他把這首小約翰史特勞斯的作品改編成鋼弦樂四重奏加上鋼琴跟小型風琴的組合,應該是當時維也納相當流行的作法。所以儘管貝爾格的寫作跟小約翰史特勞斯是兩回事,但是並不表示他不能演奏維也納最著名的圓舞曲之王的作品。畢竟,貝爾格也是徹頭徹尾的維也納人。如果要挑這個演出的毛病,大概就是弦樂的部份為了演出輕快的感覺,於是琴音便顯的銳利許多。圓舞曲應該更圓滑一些的。

下半場由給豎笛的四首小品開場。四個樂章都不長,但是個性都相當強烈。演出的Alexander Fiterstein吹的戲劇性十足,相當有趣。

最後的重頭戲是貝爾格的抒情組曲。抒情(lyric)是借自Zemlinsky的名作"Lyric symphony",不過如果把抒情想像成輕輕柔柔的聲音,那就是大錯特錯了。聽完六個樂章,可以想見貝爾格的情感十分豐沛,甚至是激動到不能自己。演出的Daedalus Quartet的確演的相當激情,是相當精采的演出。

Alban Berg (1885–1935)
Piano Sonata, Op. 1 (1907–08)
Seven Early Songs (1905–08)

Johann Strauss II (1825–99)
Wein, Weib, und Gesang, Op. 333 (1869, arr. Berg, 1921)

Intermission

Berg: Four Pieces, for clarinet and piano (1913)
Berg: Lyric Suite (1925–26)



Bard Music Festival Weekend 1:
http://fishercenter.bard.edu/bmf/2010/weekend1/


2010/08/14

08/13/2010 Hudson Valley day1

這次趁著要到upstate來聽Bard Summerscape,乾脆一次走多一點,一次看夠本。

其實我很早就認識這個音樂節了,不過總是覺得太遠就懶的過來。這次終於狠下心,無論如何都要來一趟。根據google地圖,單程大概150mile,不過今天看了汽車的里程錶,至少開了180mile。相當遠,不過還沒打破我自己單天開最遠的紀錄。

這種150mile的行程,我是不可能像老美一樣中途不休息一次搞定,所以我的計畫就是先開到White Plains,大約是一半的距離。在那邊吃完午餐之後,繼續往北前進。然後從White Plains到Kingston的旅館之間,就順便看看幾個景點,最後殺到音樂廳去。

White Plains是兩年前我才第一次聽過的地方,今天其實也沒有特別開進去,只是在附近的韓國餐廳吃午餐而已。不過儘管是這樣,第一眼看到White Plains的印象就是居然看到了二三十層高的大樓。光是這點,就可以證明這是個相當熱鬧的城市了。雖然不是那種大型城市,不過也是具有相當規模。至少長島就沒有這麼高的大樓,除了我們學校的醫院以外。

吃完午餐之後,決定先到洛克斐勒家族在Hudson Valley的豪宅Kykuit去看看。當然今天並沒有打算進去參觀,只是想去確認看看GPS有沒有辦法找到這個地方。這座豪宅雖然有名,但是GPS顯然不買帳,根本找不到這個地方。折騰了很久才找到正確的地點。沒有進去Kykuit參觀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進去一趟至少要兩小時,而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只在遊客中心參觀了一下而已。反正我知道我很快還會再過來一次。

不過在遊客中心中,裡面的解說人員很熱心的跟我介紹了附近其他有趣的地方,其中他們特別提到了Union Church,這家教堂的彩繪玻璃居然是洛克斐勒家族委託Henri Matisse所畫的。所以我就順便開過去看看那座教堂。教堂外觀看起來跟一般的教堂不太一樣,看起來似乎更像修道院。外牆也沒有刻意蓋的很規則,就是石頭搭起來的樣子,有些不整齊的美感。不過教堂附近的花草樹木都修的相當整齊,就像是小公園一樣。如果我們附近也有這麼漂亮的教會,我想我應該會很樂意上教堂。

這兩個地方都在Sleepy Hollow。這個小地方看起來有點類似淡水的感覺,不過房子看起來雖然很有十九世紀的古味,尤其是保留了一些類似老街的地方,不過這些房子都整理的相當漂亮,店家看起來也相當整齊,所以儘管賣的東西都相當現代,不過整條街看起來就是古味十足,沒有突兀的感覺。

吃午餐的時候很快速的翻了一下旅行指南,指南特別提到Beacon這個地方,他們的市中心有著小電車(trolley)可以搭著四處觀光。我不想搭trolley,不過倒是想看看。所以就過去看了看。在其中一個小鎮,我的確看到了畫的很漂亮的綠色小trolley,不過那個地方並不是Beacon。等我開到Beacon,市中心的街道的確是有種十九世紀的感覺,不過我就是沒有看到旅遊書中所說到的trolley。是我沒有注意到還是剛好運氣不好沒看到呢?說不定回程的時候再過去確認一下。

開到Kingston的時間遠比我想像的要久,不過延著hudson river一路往北開,周圍的風景倒是相當不錯,有時有河,很多時候可以看到附近的山景,不過更多的時候是看著周圍的樹林。這邊的樹林給我的感覺跟長島的樹林完全不一樣,有些清涼的感覺,或者是因為比較偏北,楓樹比較多的關係,雖說還是夏天,不過似乎已經有秋天的感覺了。

在這邊的高速公路開著開著,在某個地方我注意到告示牌上面寫著,到紐約州首府Albany只要80mile,到蒙特婁大約250,到水牛城大概要300。所以既然有標距離,那就表示還不少人往這些地方開去。只是想到去加拿大的蒙特婁比去同在紐約州的水牛城要近,心理上好像有些錯亂的感覺。

快要開到Kingston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地方原來是紐約州最早的首府所在地,所以也難怪這個地方有著這附近最多的旅館。

從Kingston到Bard College大概是十英哩,不過一路上的景色跟之前又不太一樣,有些地方甚至比較像是開到別人的牧場去一樣。到了Bard College,第一個看到的就是他們的音樂廳。這座音樂聽的外型相當漂亮,甚至有種看到洛杉磯那座著名的Disney Hall的錯覺。

接著因為要等著買學生票,所以利用時間在附近逛了逛。這座學校的校舍真是漂亮,感覺就像是在那種貴族的城堡豪宅中上課住宿的感覺一樣。大部分的校地都是漂亮的森林或草地,又有漂亮的宿舍,其實就很像漂亮的莊園。不過說實在,出了學校,周圍實在是什麼都沒有,學生大概就是在裡面專心唸書練樂器吧。

什麼都沒有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沒有東西吃。他們的餐廳被借去辦音樂節的開幕晚宴,所以只能再旁邊買五塊錢一個的小三明治果腹,外加一坪四元的啤酒,總共九塊錢,吃了一頓頂多只能當點心的晚餐。不過吃飯的時候,跟兩個來看另外一個演出的老媽媽聊天。他們對一個搞物理的開了五個小時的車來這邊聽兩天的音樂會感到相當好奇(不可思議?),同時對這個搞物理的沒有不小心毀滅世界感到相當欣慰,總之說說笑笑,我想我應該做了一個還不錯的國民外交。

2010/08/12

not so focused

前幾天,為了準備實驗室的open house,所以跟我們實驗裡面的日本大老YA一起去實驗室拿一些要展覽給參觀訪客的樣品。在路上為了避免尷尬,我們自然沒話也要找些話聊。

聊著聊著,忽然聊到他過幾個星期要到日本京都開會給演講。這就引起我的好奇,因為最近京都似乎沒有我們這行的會議,就算有,京都大學的實驗領域跟我們也不太相關,所以我就問了一下細節。

YA說"那是一個理論的研討會,所以找我去報告"。

好,這不令人意外,因為理論物理常常都要聽聽實驗物理量了什麼,看看他們算的跟量到的到底差多少。

YA又說"這群作理論的做的範圍很廣,所以not very focused,什麼都做一點"...

這時候我的眼睛就睜大了,露出邪惡的微笑...

顯然YA知道自己講的太誇張了,所以趕快改口說,他們是"興趣廣泛"...

"不過我比較喜歡你的第一個介紹方式"

YA以尷尬的大笑作為回答...


2010/08/03

建中樂旗隊獲得世界樂旗大賽冠軍

建中樂旗隊在德國的世界樂旗隊大賽中奪得金牌,是相當不簡單的成果。

看了這幾天的報紙新聞,就只有蘋果日報寫得相對仔細。蘋果的報導寫出了他們練習的情形,建中樂隊練習的方式基本上十多年來都一樣,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而這次的演出跟以往也不太相同,除了應屆學生以外,也加入了一些不同屆的學生,還有一些友校的同學。會有這樣的決定,似乎也跟樂隊人數越來越少有關,人數不夠應付複雜的隊形。十多年前的樂隊在建中可以有兩個樂隊班,總人數超過一百二十人,今年的這個聯軍不到九十人,至少就人數來看,是比以前少得多了。

不過蘋果這次的報導,最重要的部份是他們附上了建中樂旗隊的演出影片網址,所以可以仔細看看他們的演出。

雖說比賽現場的實況影像具有相當的意義,不過影片本身最大的問題就是攝影機的位置太平,完全看不出圖形變換。所以我會建議有興趣的人去看本文所附的第二段影片,也就是他們七月21所做的全表演,其實也就幾乎是最後的彩排了。

看了他們七月的全表演,實在是嘆為觀止的演出。從音樂來說,根據報紙的報導,這次的演出是流行樂手Billy Joel的組曲,樂曲的風格相對抒情。他們證明了室外樂旗隊儘管是以銅管為重,但是依舊可以做出細膩表情變化,做出亮而不炸的音色。

而室外樂旗隊最大的樂趣就是圖形的變換。在這段演出中,他們走出了令人驚訝的各式圖案。如果仔細觀察圖形的話,會發現他們最厲害的是他們的各式直線跟方塊,全部有稜有角,這個是相當困難的團隊合作,只有長久的練習才做的出這種效果。

旗隊的舞蹈動作也相當華麗,除了團體動作之外,也包含了獨舞及雙人舞。而加入了部份女校的成員,使得旗隊的舞蹈動作有著更大的自由度,是相當精彩的演出。

世界冠軍,當之無愧。

20100801建中樂旗獲世界冠軍之全表演


20100721 第1次全表演(11:15am)




建中樂旗隊 擊敗10國奪冠


做錯罰伏地挺身 女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