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

2019/05/19 TSO團慶音樂會《臺北交響曲-TSO 50週年團慶音樂會》


2019是北市交成立50周年。還有什麼方式能比委託一首新作品更適合慶祝這個特別的紀念呢?

為了慶祝與紀念這個特別的周年慶,北市交委託了作曲家溫隆信創作了一首 "以五個樂章鋪陳五十年長路與社會相屬共榮的心念和使命,樂曲運用了噶瑪蘭族的原聲歌詞、夢中臺灣以及作曲家自創的人聲歌詞,在水乳交融的氛圍中,長歌吟詠…此曲期許以媲美「貝九」之歷史意義,胸懷淬鍊之光,世代傳頌! "的作品。

事實上,這首作品不只五個樂章。前面還包含了一個前奏曲,所以相當是一首六個樂章的交響曲。根據作曲家溫隆信所述, "去年3月接到北市交何康國團長的電話邀約,希望為他們50週年團慶,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為藍本,譜一首交響曲,因自己過去是北市交的創始團員,因此欣然答應。不過何康國提出兩個要求,第一必須是首有合唱樂章的交響曲,長度能在70到80分鐘之間,剛好演完一場音樂會;第二,希望能在樂曲中放入原住民噶瑪蘭族歌曲,藉由原住民古調,以承先啟後的方式,呈現多個種族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的過程。"

演出當天我沒有在現場躬逢其盛,不過今天(12/21),透過公視的轉播,我也能略為感受一下這首規模龐大的曲子。

從轉播畫面看來,此曲的規模頗為龐大,除了樂曲有六個樂章(前奏曲家五個樂章)之外,演出者包括北市交,及其附屬的管樂團與合唱團還有青年室內樂團。另外還加上三個合唱團,還有四位獨唱。這個規模其實已經遠超過貝九,而幾乎跟馬勒第八差不了多少了。另外還要加上三位指揮,一人負責兩個樂章。

如此宏大的規模,演出效果如何? 樂曲一開始的法國號重奏,某種程度讓我聯想到馬勒第三的開頭,但是一路走下來,實在不容易留下太多印象,因為實在沒有聽到什麼亮點。倒是有幾個很有印象的地方。

從前奏曲到第三樂章,我實在沒有什麼特殊的印象。但是第四樂章我就醒過來了。有很長的一個段落,聽起來基本上就是Shostakovich第七號交響曲第一樂章那個著名的進行曲段落,除了稍微修改一下音形之外,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甚至連Shostakovich進行曲反覆最後要轉向下個段落的樂段也是被全盤照抄,完全可以預測到樂曲的走向,這個作曲家的改寫技巧也實在太糟糕。

第五樂章則是加入了獨唱與合唱團。透過公視的螢幕,可以看到全曲的歌詞。說實在,這歌詞實在感覺不出任何的文學性與藝術性,連基本的押韻也沒有,聽起來非常痛苦。即便是流行歌曲,歌詞也會盡量力求押韻。但是這邊則是全然欠奉,實在是辛苦那些歌手了。而歌詞與音樂搭的也相當奇怪,聽起來就是不順暢,不像是適合人聲歌唱的音樂。

不過更大的問題是整個第五樂章實在是又臭又長,長到完全不知所云。好幾次看到指揮跟樂團都已經越來越興奮,感覺就是總奏高潮了,然後就出現了一個全休止,之後樂曲又繼續進行下去。同樣的情況出現很多次,感覺就像是上了沒完沒了的雲霄飛車,過了一個大迴旋後,感覺好像快到終點了,卻又莫名其妙轉了個彎進入下一個大迴旋,沒完沒了,不知幾時會結束。

或者說,這個第五樂章是另類的在向馬勒第六的第四樂章致敬,感覺每次樂曲快要高潮結束了,就狠狠的把你敲打下去讓你希望破滅,還連續敲打好幾次。

此外,作曲家似乎也很喜歡用上布魯克納式的全休止,只可惜,唯一類似的只有全休止,沒有布魯克納的氣勢。從前奏曲開始,這種全休止似乎在每個樂章都有出現。到了最後的第五樂章,似乎出現了不只一次。說實在,好幾次全休止我都很希望這個曲子就直接休止,不要再下去了。可惜天不從人願,作曲家以每次都讓我的期待落空。

回頭看這首曲子,一次用上三個指揮,一個指揮演出兩個樂章,似乎是比較合理可行的做法,不然要讓一個指揮指完全曲,指揮恐怕會崩潰。

作為台灣最重要的音樂演出團體之一,北市交的五十周年絕對是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但是以這種委託創作慶祝五十周年,只能說期待下個五十年,北市交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
2019/05/19 TSO團慶音樂會《臺北交響曲-TSO 50週年團慶音樂會》

演出者:
指揮: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楊智欽、林天吉
女高音:湯慧茹
女低音:楊艾琳
男高音:王典
男低音:孫清吉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TSO合唱團
TSO管樂團
TSO青年室內樂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合唱團
東吳大學音樂系合唱團
實踐大學音樂系合唱團

演出曲目:
溫隆信:《臺北交響曲》,TSO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Lung-Hsin Wen: Taipei Symphony, Commissioned Work by TSO, World Premiere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