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12/30 Bobby's Burger Palace

如果不是星期天逛MALL的時候走到MALL的外面,我大概還要再過好一陣子才會發現這家Bobby's Burger Palace(Bobby的漢堡皇宮)。

這家店顧名思意,賣的東西除了漢堡還是漢堡。一進門面對的牆壁把所有的菜單都列在牆壁上,簡潔扼要。所有的漢堡都可以從牛肉、雞胸肉跟火雞中選擇。我看了菜單,挑了一個看起來最特別的漢堡: Napa Valley Burger。挑這個漢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組合我沒看過。有新鮮的羊奶起士,水田芥(Watercress)還有檸檬蜂蜜芥茉醬。我又另外叫了一個洋蔥圈當配菜。而雖說Napa Valley是加州最著名的葡萄酒產地,不過既然是漢堡,還是配啤酒最合適。所以我就叫了一瓶Dundee Honey Brown。並不是這瓶啤酒最對味,只是因為我沒有喝過而已。

點完菜,拿了號碼牌後就到旁邊的座位區找個位子坐。一半的座位是標準的配置,就像一般餐廳一樣。另外一半的座位則是一個長條吧檯型的桌子,有點類似過去吉野家的樣子。我一個人坐,當然是這種吧檯型的座位最好。

不久啤酒上桌。酒杯冰涼。看的出來是放在冷凍庫裡的,因為杯子的杯緣居然還有結冰的痕跡。啤酒是玻璃瓶裝的。我並不是特別愛喝啤酒。我喜歡的是喝一口啤酒,然後含在嘴裡,享受那綿密的氣泡在嘴裡的感覺。

很快的,我的漢堡上桌了。這邊的洋蔥圈或薯條都是用個小罐子裝來的,看來頗為特別。份量看起來還不少,不過洋蔥圈本來體積就大,實際吃起來也就是七八個。漢堡大小尚可,麵包頗為鬆軟,不過同時也表示咬起來也就沒什麼口感。不過這樣也好,可以專心吃內餡。我咬了一口,我就覺得這漢堡肉似乎烤過頭了。我要的是medium,不過這塊漢堡肉顯然已經接近well done。我對這麼熟的漢堡肉就不是那麼有興趣了。不過儘管如此,這塊漢堡肉還是相當多汁。而他們用的羊奶起士並不是塊狀,也不是片狀,而是直接弄成起士醬的形式,配合上漢堡的肉汁,再加上清脆的水田芥,這個漢堡還是相當夠水準的。

當我吃到剩下三分之一左右的時候,店經理過來問我覺得如何。我很直接的告訴他,這塊漢堡肉烤過頭了。店經理二話不說,直接問我可以讓他們換一個漢堡給我嗎?這下換我不好意思了,因為我這個漢堡已經吃到快沒了。不過他搖搖頭,說沒有問題。Good,那就再給他一個機會吧。

在等漢堡的時候,我把我手邊的當成證物給他看,讓他知道我不是刻意找他麻煩。不過他的回答我覺得很合理,他說可能是廚師把塊well done的肉放錯漢堡了。的確,烤過的漢堡,如果不切開,實在很難看出哪個是medium,哪個是well done的。

看不出來沒關係,因為一吃就知道了。這個新的漢堡一拿起來,就有流不完的肉汁,咬下去的切面,露出來的就是漂亮的粉紅色。這才是我要的漢堡。當店經理再次過來的時候,我很直接的告訴他,我很喜歡這個漢堡。

當然,我也喜歡這個店經理。不是因為他又多給了我一個漢堡,而是喜歡他那個要讓客人覺得滿意的態度。

我會再來這家店。而且我會帶我的朋友來。

Bobby's Burger Palace
355 Smith Haven Mall
Lake Grove, NY‎
http://www.bobbysburgerpalace.com/

2008/12/30

pomegranate

在美國四年多,每次到超級市場買菜總會看到一種叫做pomegranate的水果。我在台灣沒有看過這種水果,也不認識這個字。平常在餐廳吃飯也沒看過這個東西,再加上懶的查字典,所以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水果,當然也不知道味道如何。

前幾天,我終於決定買兩個回家試試看,看看味道如何。pomegranate長的像這樣 。查了字典,原來中文叫做石榴。不過那時我只有查字典,沒有查該怎麼吃。所以看到一個石榴有著厚厚的皮,直覺的吃法就是拿刀先切成兩半再說。

一切以後發現不得了,流了一大堆紅色的汁液出來。原來裡面很多充滿果汁的小果實,我刀子劃破不少,才會流出一大堆果汁,弄得我手忙腳亂。從前面那張圖片,應該很清楚的知道,最好吃的就是那紅紅的果實。吃起來酸酸甜甜,中間還有個白色的小仔,有點類似芭樂的子一樣,我不管那麼多,直接通通下肚。

那石榴裡面白色的果肉部份呢?我也試吃了兩口。可以吃,但是味道不甚有趣,難怪我後來看到的網頁說明中,沒有看到有人吃那白色的果肉部份。現在我以我自身的經驗填補了這個空白...

其實石榴滿好吃的,只是吃的時候要很有耐心,把紅色的果實慢慢挑出來。在吃果實的時候,要是弄破了幾個,肯定是會整理的手忙腳亂。或許多吃幾個,就會熟能生巧啦。

2008/12/29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二集)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第二集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p8
1995 Salon Blanc de Blancs Champagne
price: $199.00 USD
http://www.klwines.com/Detail.asp?sku=1004928

p17
1985 Jayer, Henri - Vosne-Romanee Cros Parantoux
price: $3000.00 USD
https://www.klwines.com/detail.asp?sku=1040494

p38
Emmanuel Rouget Vosne-Romanée Cros Parantoux 1er Cru(1999)
price: $928.66 USD
http://www.snooth.com/wine/emmanuel-rouget-vosneromanee-cros-parantoux-1er-cru-1999/

http://www.snooth.com/wine/emmanuel-rouget-vosne-romanee-cros-parantoux-1er-cru-vosne-romanee-1999/

p48
1990 Château d'Yquem
price: $399.97 USD
http://www.brownderby.com/wineproduct.php?pf_id=19717
http://www.cellartracker.com/wine.asp?iWine=125

p62
Château Calon-Ségur St.-Estèphe(2000)
price: $124.99USD
http://www.snooth.com/wine/chateau-calon-segur-st-estephe-2000/

p102
1982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Price: $2,549.99 USD
http://www.wallywine.com/p-9510-1982-chateau-mouton-rothschild-750ml.aspx?affiliateid=10098

p114
Olivier Leflaive Chassagne-Montrachet Abbaye de Morgeot (unknown year)
price: $49.99USD (2004)
http://www.bottleshop.com/r/products/olivier-leflaive-chassagne-montrachet-abbaye-de-morgeot-2004/?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base

p127
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Pauillac 2000
price: $999.99 USD
http://www.bauerwines.com/r/products/chateau-mouton-rothschild-pauillac-2000/?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base

p168
Château Mouton Rothschild Pauillac 1992
price: $225.00 USD
http://www.winemenu.net/Detail.asp?Product=13376&utm_source=Vinquire&utm_medium=WineFeed&utm_term=winebottle&utm_campaign=base

1996 Chateau LaGrange
price: $66.59USD
http://www.wineconn.com/templates/detailnf_price.cfm?globaldesc=na&rnumb=1112&wherefrom=SEARCH&whichord=149154&department=Bdx&class=N&special=R&sold=I&nextrow=CHATEAU%20LEOVILLE%20LAS%20CASES%20200254687&prevrow=CHATEAU%20LAGRANGE%2019962456&nextprev=0&subclass=ALL&subname=na&uas=N&zq=5022178&tokns=passed&pagename=Online%20Store%20%3E%20BORDEAUX%20%20%3E%20CHATEAU%20LAGRANGE%201996&utm_source=Vinquire&utm_medium=WineFeed&utm_term=winebottle&utm_campaign=base

p191
Le Haut-Médoc De Giscours - Grande Réserve 2000
price: 8.00 - 11.99 €
http://www.vinogusto.com/en/wine/14487/le-haut-medoc-de-giscours-grande-reserve-2000

p197
Tua Rita Redigaffi Toscana IGT(2000)
price: $440.29USD
http://www.snooth.com/wine/tua-rita-redigaffi-toscana-igt-2000/

Tenuta di Trinoro Toscana IGT(1999)
price: $325.92USD
http://www.snooth.com/wine/tenuta-di-trinoro-toscana-igt-1999/

Le Macchiole Bolgheri Superiore Paleo Rosso(2000)
price: $91.76USD
http://www.snooth.com/wine/le-macchiole-bolgheri-superiore-paleo-rosso-2000/

相關連結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一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4.html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三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html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四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0.html

2008/12/28

Merry Christmas

前兩天是聖誕節,當然,這是美國最重要的節日。在12/25日當天,基本上所有的店家都不會營業。以我們這邊這個鄉下地方來說,沒有百貨公司可以逛,沒有餐廳吃飯,沒有超市買食物,甚至連麥當勞,肯德基通通關門。美式商店中,我只看到Dunken Dounts還有開,是他們覺得聖誕節,人們還是會出來買甜甜圈跟咖啡嗎?

不過也還有些餐廳會開門。幾乎毫無意外,都是附近的chinese delievery或是chinese buffet。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在感恩節或聖誕節,這種所有人都休假的日子,這些中國餐廳總是依然營業?是因為他們比較勤勞?還是覺得趁著大家休息,我有開店可以多做一些生意?或者說,中國人不是特別愛休假?

其實我覺得不愛休假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就拿台灣跟美國的總統來比,美國總統不管是小布希或是柯林頓都常常到大衛營度假。但是我們的總統呢?好像從來沒聽過他們有休過假。總統不休假,其他人大概也不敢休假。說實在,這不是很正常的態度。還是要休息的。

無論如何,對我來說,Christmas也是個難得的假期。最少不用到辦公室去。

2008/12/27

漫畫「神之雫」(神之水滴)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一集)

前言:

我在網路上看了很久,沒有看到有系統的整理漫畫「神之雫」(或「神之水滴」)中出現的葡萄酒。整理這份名單主要是方便自己做為參考,當然也希望對喜歡這部漫畫的讀者也有用。

我主要希望以集數及頁次為順序,一瓶一瓶把書中提到的葡萄酒找出來。同時盡量提供照片及價格以作為參考。
/////////////////////////////////////////////////

漫畫「神之雫」(或神之水滴)第一集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Book 1
p4
Domaine de la Romanée Conti - Richebourg 1990
2190EURO
http://www.evinite.com/domaine-de-la-romanee-conti-richebourg-1990-p-1294.html

p10
Domaine de la Romanée Conti - Richebourg 1999
price unknown
http://www.evinite.com/domaine-de-la-romanee-conti-richebourg-1999-p-1305.html

p40
1999 Pommard 1er Cru Les Rugiens-Bas, Le Royer-Girardin
£47.79
http://www.wheelercellars.co.uk/winedetails.asp?id=03990321

2000 Pommard 1er Cru Les Rugiens-Bas, Le Royer-Girardin
price unknown
https://www.laywheeler.com/home/wineshop/product.aspx?prodid=03000451

p47
Henri Jayer Richebourg(1959)
$7000.00 USD
http://www.snooth.com/wine/henri-jayer-richebourg-1/
photo of the same wine, but 1980 http://image.www.rakuten.co.jp/katsuda/img10202442093.jpeg

p86
1982 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
Price: $2,549.99 USD
http://www.wallywine.com/p-9510-1982-chateau-mouton-rothschild-750ml.aspx?affiliateid=10098

P101
Château Mont-Pérat(2001)
$20.00 USD
image: http://www.snooth.com/wine/chateau-montperat-2001/

p105
Opus One(2000)
$169.97 USD
image: http://www.snooth.com/wine/opus-one-2000-1/

p136
1999 Jayer, Henri - Vosne-Romanee Cros Parantoux Reserve 1er Cru
price: $3200.00 (http://www.wine-searcher.com/find/Henri+Jayer/1999/-/USD/A/-/0) image: http://www.vinfolio.com/do/store/detail?vid=84067

p156-157
Méo-Camuzet Richebourg (various year)
price: above $1000.00 USD
image: http://www.snooth.com/wines/Meo-Camuzet/

p158
1999 Faiveley Bourgogne
Price: $18.29 (2004)
image: http://www.wine.com/V6/Faiveley-Bourgogne-Pinot-Noir-2004/wine/88238/detail.aspx

Emmanuel Rouget Bourgogne(1999)
price: $27.00 (2000) http://www.snooth.com/wine/emmanuel-rouget-bourgogne-2000/
image: (2004) http://thumbnail.image.rakuten.co.jp/@0_mall/winecom/cabinet/00274287/br04rouget.jpg

p159
2002 Domaine Robert Jayer Gilles Hautes Cotes De Nuits Blanc
price: $37.99 USD
http://www.wallywine.com/p-12722-2002-domaine-robert-jayer-gilles-hautes-cotes-de-nuits-blanc-750ml.aspx

1998 Domaine Alain Hudelot Noellat - Chambolle Musigny
price: $40.00 USD
http://www.vintrust.com/vintrust/wineshop/acquireit_winedetails.aspx?WineID=49815&generic=1&WineName=Chambolle-Musigny-&utm_source=Vinquire&utm_medium=WineFeed&utm_term=winebottle&utm_campaign=base

2002 Domaine Chauvenet Chopin Bourgogne
Price: $24.99 (2006)
http://www.wineaccess.com/store/winesf/ecommerce/product.html?product_id=10969146&type=wa&utm_source=googlebase&utm_medium=organic

2002 Domaine Claude Dugat Bourgogne Rouge
price: 39.96USD (2004) http://www.wineaccess.com/store/knightsbridgewine/ecommerce/product.html?product_id=10758364&type=wa&utm_source=googlebase&utm_medium=organic
image: http://mycheapblog.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8/cdugat.bmp

p160
Domaine Bizot Vosne-Romanée Les Jachées(2000)
price: $149.95 USD (2006)
http://www.snooth.com/wine/domaine-bizot-vosneromanee-les-jachees-2000/

2002 Domaine Philippe Charlopin Parizot Bourgogne Rouge
price: $31.99
http://www.wineaccess.com/store/calvertwoodley/ecommerce/product.html?product_id=10843746&type=wa&utm_source=googlebase&utm_medium=organic
image : (2004) http://mycheapblog.com/blog/wp-content/uploads/2008/08/philippec.jpeg

p162
Château Margaux Margaux 1988
price: $289.00 USD
http://www.oldandrarewineco.com/r/products/chateau-margaux-margaux-1988/?utm_source=google;utm_medium=base
image: (2000) http://www.winechief.com/ChateauxMargaux2000.JPG

p165
Emmanuel Rouget Vosne Romanee les Beaumonts(1997)
price: $166.50 USD
http://www.snooth.com/wine/emmanuel-rouget-vosne-romanee-les-beaumonts-1997/

p177
COF Rosso Miani 1996
price: ~50 Euro
http://www.lavinium.com/cgilav/visuvinlav.cgi?IDvino=4704

p189
Gros Frère Soeur & Vosne-Romanée(2001)
price: $40.00 USD
http://www.snooth.com/wine/gros-frere-soeur-and-vosne-romanee-2001/

Gros Frere et Sœur Echezeaux(2002)
price: $85.00 http://www.shopwiki.com/detail/d=2002_Domaine_Gros_Frere_et_Soeur_Echezeaux/
http://www.snooth.com/wine/gros-frere-et-sur-echezeaux-2002/

////////////////////////////////
相關文章
神之水滴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一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4.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二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8.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三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四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0.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五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7.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六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4.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七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31.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八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07.html

郎朗的飛吻

剛剛古典音樂版有人說郎朗一出場就給了全場一個飛吻。我沒有在現場,不知道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不過我希望這是錯的。不過如果真的卻有其事,那就要來好好討論了。

在我回到這個題目之前,我先講個別的故事。有個紐約時報的首席食評去評論紐約的一家頂級餐廳Le Cirque (當時紐約的top 5)。

她第一次去,用了假名,結果被排到較差的座位,服務也不算好。
第二次去,她跟紐約時報的助理編輯一起去,那個編輯在快吃完的時候被老闆認了出來,然後馬上服務大升級,然後基本上甜點的昇級版輪番上陣。比如說,甜點的rhasberry大了一倍...
第三次去,她用本名訂位,直接表示她的身分。超級待遇。甚至西班牙國王還在BAR等待座位的時候,她就可以由老闆帶位開始享受超級饗宴。

回到郎朗。
他在國家音樂廳彈的如何,這個要現場聽到才能評論。

不過他那個飛吻的動作,如果真的如此,那就真的很離譜。
他在卡內基廳的獨奏會會如此嗎?
他在維也納的獨奏會會如此嗎?

他如果在卡內基廳這麼幹,隔天不被紐約時報轟爆才怪。那他為什麼在紐約不這樣,在台北卻如此?

我的感覺,請把Le Cirque換成郎朗
把三個身份的食評換成不同城市

2008/12/26

one wrong note and the whole thing is destroyed

當Carter提到最近剛幫他的作品Interventios世界首演擔任鋼琴獨奏的Barenboim對他說"這部作品的鋼琴部份相當困難",然後Barenboim又說"有些地方我(Carter)並沒有考慮到",因此"一個錯音就會毀了整部作品"。

2008/12/25

Lucern Festival與Abbado延長合約

Lucern Music Festival宣布延長與Abbado的合約到2014年。那時Abbado將是81歲!

我看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Abbado在Lucern的馬勒交響曲全集有希望了。明年演完一號和五號,就只剩最後三首交響曲,第八,第九和大地之歌。以一年一首的進度,應該2012年會演完吧。

接著就是他於2003年所建立的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應該到2014年都還會是專屬於Abbado的樂團。這個樂團成立至今所有的演出都是由Abbado擔任指揮,只有2007年受邀卡內基廳開季音樂會的時候,Abbado因為健康因素臨時取消,而由David Robertson(兩場貝九)及Pierre Boulez(一場馬勒第三)緊急代打,成為唯二的兩位客座指揮,共三場音樂會。

不過這張合約最大的變數就是Abbado的身體狀況。不過看來音樂節方面對他相當具有信心。不過如果Abbado的身體狀況沒有辦法繼續指揮,那麼最大的困境將會是LFO這支由Abbado一手創立的樂團要如何存續,這才是樂迷最關心的問題。

12/11/2008 Associated Press: Lucerne Festival extends Claudio Abbado's contract
http://www.google.com/hostednews/ap/article/ALeqM5h2aV4uBHiu9kfGcifcn-ChF11ABAD950PI000

2008/12/24

2009 Lucern Music Festival 節目預覽

位於瑞士琉森(Lucern)的琉森音樂節日前公佈了2009夏季音樂節的節目內容。明年的音樂節將從八月12日一直演出到九月19日。基本上這份演出名單就是世界頂級樂團的點將錄,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都會前來演出。不過最受注意的,依舊是音樂節自己的樂團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及音樂總監Claudio Abbado的音樂會。

2009的琉森音樂節,Abbado將指揮LFO演出兩套曲目共五場音樂會。

第一套曲目是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將於八月12, 14, 15舉行。曲目為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
Yuja Wang piano
Sergey Prokofiev (1891 – 1953)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第二套曲目演出兩次,於八月21及22演出。曲目為
LUCERNE FESTIVAL ORCHESTRA | Claudio Abbado conductor |
Magdalena Kožená mezzo-soprano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Five Lieder based on poems by Friedrich Rückert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從這兩套曲目看來,Abbado想在Lucern演完馬勒交響曲全集的感覺越來越濃厚了。從2003年至今,除了2008年之外,幾乎每年的音樂節都會有一首馬勒的交響曲。到目前為止已經演過2, 3, 5, 6, 7。這次兩套曲目又增加1, 4,然後就剩下8, 9和大地之歌了。

而這兩套曲目的獨奏家都很有意思。首先是第一套曲目中擔任鋼琴獨奏的王羽佳。我對他沒有什麼印象,只能從網路上搜尋她的經歷。她1987年生,現在才21歲。雖然年紀很輕,卻已經有許多與世界頂級指揮跟樂團合作的經驗。Abbado現在一年演出的音樂會屈指可數,這次Abbado選上王羽佳擔任獨奏,必定有特別的理由,也是對她實力的最大肯定。。

而第二套曲目中擔任次女高音獨唱的Kožená則是Abbado柏林愛樂的接班人Simon Rattle的妻子。當然Rattle也是馬勒專家,不知道Kožená回家會不會跟Rattle回報心得感想。

官方網站
Lucerne Festival in Summer
http://e.lucernefestival.ch/

王羽佳
http://www.opus3artists.com/artists/yuja-wang?bio=true

2008/12/23

柏林愛樂在我家

柏林愛樂日前宣佈一項新的服務"The Digital Concert Hall",可以視為是柏林愛樂開拓新聽眾的行動。

這項服務其實說穿了就是讓全世界的聽眾可以線上即時觀看柏林愛樂的音樂會。打開電腦,連上網路,就可以跟柏林的聽眾同步欣賞柏林愛樂的現場演出。

只是這項服務是要收費的。單場音樂會要十歐元,而且必須在演出後48小時內收看。也可以選擇全年季票(149歐元),這樣可以聽所有的音樂會。

這個新的服務可以吸引多少古典樂迷?我相信應該不少,畢竟能夠現場聽到柏林愛樂的樂迷相當有限,而這個digital concert hall相當程度可以彌補這個缺憾。而票價方面,如果以全年季票149歐元,及預計完整樂季約提供30場演出,那麼一場演出大約是五歐元,其實也不是特別貴。

12/18/2008, Gramophone: Visit the Berlin Phil from your armchair
http://www.gramophone.co.uk/newsMainTemplate.asp?storyID=3126&newssectionID=1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The Digital Concert Hall
http://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en/digital-concert-hall/

2008/12/21

Midnight Breakfast

Midnight Breakfast是什麼?半夜的早餐?

基本上是對的。我想這是美國大學中相當特別的一個活動。以我們學校為例,通常這個活動在每學期期末考週開始的前一天晚上舉行。時間是考前的前一天晚上11點到凌晨一點,學校會辦midnight breakfast給所有的學生加油打氣。因此,midnight,是因為晚上吃,而breakfast指的就是吃的食物。通常準備的就像是標準的美式早餐的內容,有炒蛋、鬆餅、培根、香腸、薯球、果汁等等。除此之外還會有優格,水果等可以帶回宿舍慢慢吃的東西。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學生可以吃完這份midnight breakfast之後,可以繼續開夜車,一路拼到期末考結束。

因為這些都是免費的,所以想當然爾,十點左右就會開始聚集排隊的人潮。我也去過幾次,不過我都是走express line,所以沒有排過長長的隊伍,都是直接進去開始跟著吃吃喝喝。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去排隊的學生很少有邊排邊帶書去看的,大多都是一群同學一起聊天排隊,然後一起大吃大喝。不是隔天要期末考嗎?

其實真的隔天要考試的,根本不會有心情跑來吃這個midnight breakfast。會來的只有那種隔天不用考試的、早早就唸完的、還有像我這種來湊熱鬧的研究生。

話又說回來,吃完這份飽飽的半夜早餐,血液都留到胃裡去了,還有多少人可以讓腦袋維持清醒而不會打瞌睡的?

沒差,反正我不用考試。

2008/12/20

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安永徹宣布退休

常看柏林愛樂演出影像的人應該會注意到,他們的樂團首席中有位東方面孔。不過這個畫面恐怕短時間內將不會再出現了。

柏林愛樂三位樂團首席中,唯一的東方面孔,安永徹 (Toru Yasunaga),日前宣佈將於2009年三月時從柏林愛樂退休。距離柏林愛樂規定退休的65歲年限還有八年。

他於1977年加入柏林愛樂,並於1983年開始擔任柏林愛樂的樂團首席,前後歷經三位音樂總監: Herbert von Karajan, Claudio Abbado 及 Simon Rattle。

不過以他的年紀,應該是退而不休。他提到之後的生活可能會以當獨奏家或是以演出室內樂為主。

我記得很多年以前我在國家演奏廳聽過他演出貝多芬的第五跟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我已經忘記他當時的情形了,不過如果我不知道他是柏林愛樂的樂團首席,我應該不會去聽吧。

參考資料
12/10/2008 Daily Yomiuri Online: Concertmaster bows out of Berlin Phil
http://www.yomiuri.co.jp/dy/national/20081210TDY03101.htm

柏林愛樂官方網站的團員介紹
http://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en/berliner-philharmoniker/orchestra/musician/musiker/toru-yasunaga/

2008/12/19

椰汁西米露

西米露吃起來好吃,同時也是開PARTY時最容易準備的甜點之一,至少我遇到的外國人都喜歡。做法非常簡單。

椰汁西米露
椰奶罐頭一罐(約400ml)
西谷米一杯
糖若干

作法
1. 先煮開一大鍋水,接著一直攪動,並緩緩加入西谷米。一直攪動的目的是避免西谷米黏在鍋底。
2. 當西谷米煮到中間有個小白點的時候就可以準備關火了。
3. 關火之後用大量的冷水沖西谷米,洗去西谷米的黏性後,在旁邊備用。
4. 接著將椰奶倒入鍋中加熱,略加糖跟水,調至個人喜歡的甜度。
5. 椰奶滾後便可倒入西谷米,攪拌後即可。

注意事項
1. 做法看來相當簡單,不過缺點在西米露做完需要盡快吃掉,不然西谷米會繼續吸收湯汁。如果椰奶的量不夠,甚至可能會被吸的一乾二淨。所以如果要做好後過些時間再吃的話,水的量要加多些。

2. 如果是要把椰奶跟西米露分開放,要吃的時候再混合的話,那要注意溫的西谷米為因為自己的重量而通通黏在一起,這個時候就算加入椰奶,黏成一團的西谷米也很難攪散。這樣的話口感跟賣相都會變差。

2008/12/18

期末考的大吼大叫時間

對我而言,我常常搞不清楚學校的行事曆,比如說,幾時期末考。搞不清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已經好一陣子不用跟期末考打交道了。

不過期末考對要修課的大學部學生來說,依舊是個沉重的壓力。壓力有多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從昨天(12/17)開始,每到凌晨零點,我窗戶對面大學部的宿舍就會有一群人像鬧鐘一樣準時的開始大吼大叫。是發洩準備考試過大的壓力嗎?叫的時間不長,大概五分鐘左右。不過實在很大聲。

我不清楚他們有沒有紓發壓力,不過我知道如果我在十二點以前睡覺的話一定會被這個叫聲吵醒。

看來他們把壓力轉移到別人身上了。

2008/12/17

2008/12/13 New York Philharmonic: Elektra

不同於隔壁鄰居的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演出歌劇的機會屈指可數。上次紐約愛樂演出全本Electra已經是1964年的事情了。所以這次Maazel指揮紐約愛樂演出音樂會版的Electra,對樂團來說,幾乎整個樂團的成員都沒有演出這部作品的經驗。不過對紐約愛樂而言不是問題,因為他們有經驗老到的Maazel來指揮。

2008/12/16

12/13 Met Opera: The Queen of Spade

小澤征爾上次指揮大都會歌劇院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那時他指揮的是柴可夫斯基的Eugene Onegin。這次再次回到大都會歌劇院,他演出的曲目是他最拿手的歌劇作品之一。黑桃皇后。他在接受Opera News訪問的時候,提到Rostropovich認為這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七號交響曲。從今天的演出聽來,小澤相當認同這個想法。整個演出感覺就像是一部 帶有聲樂的交響曲,我想部分原因是柴可夫斯基的寫作風格。不過我想也因此,小澤指揮下的樂團,似乎更被突顯出來,聽起來就像是另外一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

聲樂部份,演唱Ghermann的男高音Ben Heppner第一幕的時候我就覺得怪怪的,因為他的音量出奇的小。原因到了即將演出第二幕的時候終於揭曉。第二幕演出前,劇院的工作人員宣布 Heppner身體不適,不過還是可以演完,只是多少會影響到演出效果。雖然身體狀況不是最佳狀態,不過當Heppner狀況好的時候,演出效果還是相當 動人的。另外演出Countness的Felicity Palmer把垂垂老矣的老太太演的很傳神。

這部劇的製作感覺特別重視男主角 Ghermann有關的部份。他的內心轉折特別多,從一開始在演奏序曲的時候,導演就讓他一個人在舞台上,透過佈景移動所造成的光影效果,我覺得象徵著 Ghermann在善與惡之間的擺盪。之後第二幕第二景,他在逼問Countess紙牌的秘密的時候,布景的顏色轉至深暗紅色,不但表現出了晚上,也呈現 出Ghermann邪惡的內心。不過最誇張的是第三幕第一景,當Ghermann在自己床上哀怨沒有問出Countess的秘密的時候,Countess 的鬼魂居然是從舞台中間挖了一個洞像貞子一樣爬了出來。不知道導演有沒有看過七夜怪談。

這齣戲過去聽CD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感覺,看了演出 之後才發現有許多好聽的詠嘆調,例如第一幕Tomsky唱出伯爵夫人三張撲克牌的故事,第二幕Yeletsky對Lisa的詠嘆調,第三幕Lisa的詠嘆 調,應該都是俄國歌劇重要的詠嘆調。不過最有趣的是第二幕的劇中劇。應該是柴可夫斯基模仿莫札特風格所寫出的短篇小歌劇。如果莫扎特有俄國血統,那麼寫出 來的音樂大概就是如此。

謝幕的時候,主要歌手與指揮是一個一個出來謝幕的。這時的小澤居然是小跑步出場。這應該是我第一個看到指揮小跑步出來謝幕的。接著他又成為第一個在舞臺上跟女主角high five的指揮。他應該真的很high。是因為這是最後一場的緣故嗎?

今天的演出,感覺日本觀眾比平常多了一些。我隔壁就坐了兩位日本太太,小澤一謝幕不但猛烈拍手,馬上也拿起照相機拍啊拍。畢竟,小澤應該是唯一站上大都會歌劇院指揮台的日籍指揮吧。他好久沒到紐約來演出了。

2008/12/12

12/11 演出花絮

1. BSO的長號手在春之祭的第二部份,有個段落要換樂器。結果換了樂器之後,連續四個SOLO樂句全部吹失敗...這是很少見的失誤,我想那個長號手一定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同樣的樂句,吹四次都錯一樣的部份... 運氣不好...

2. 當然法國號也吹爆兩次,大家都是難兄難弟,一起為狂野的春之祭的亂度更添一筆。

不過我不會為了這些小差錯就減低我對BSO銅管的信任。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的。只是他們今天運氣差了些罷了。
Well, 錯音也是音樂會的一部份。

3. Carter百歲高齡,基本上身體狀況還是不錯,可以自己撐著柺杖,於水平方向移動。唯一需要人扶的地方是上下樓梯。再加上還能繼續創作,實在相當不簡單。

4. BSO 於12/4演出全套同樣的曲目,節目單的演出時間估計是八點開始,約十點廿五分結束。結果今天上半場演完貝多芬的協奏曲就已經九點二十,九點四十下半場開始,演完春之祭已經十點55了。Levine的音樂會似乎都喜歡演兩個半小時的... 大概是指揮歌劇多了,每次音樂會沒有兩小時的音樂絕對不罷手。

12/11 Happy 100th Birthday, Elliott!!


1924年的一月31日,Pierre Monteux指揮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在卡內基廳舉行春之祭的美國首演。當天,一位十五歲的小男孩聽了這場演出之後,決定走向作曲之路。85年後,2008年12月11日,卡內基廳再次由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春之祭,並演出這位小男孩的作品為他慶生。他就是Elliot Carter,美國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超級元老。

tristan的虛弱感

演唱Tristan一直是三大男高音之一的Domingo的夢想。不過他一直沒有機會在歌劇院舞台演出這個角色。隨著年紀增長,這個夢想越來越不可能實現。因此唯一演唱此劇的方法便是在錄音室灌錄唱片,為他的詮釋留下紀錄。結果當這個Tristan的錄音問世之後,Gramophone的樂評(09/2005)表示Domingo的Tristan聽起來永遠不會累。Domingo之所以聽起來依舊雄壯有力,很有可能是因為錄音室錄音的關係,他可以隨時以最佳狀態上場,所以就造成了這種演唱上的差別。如果是在舞台演唱,在連續演唱四個小時之後,某種程度上的體力衰退是可以理解的。

老實說,在讀到這篇評論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這種問題。不過在上星期六聽完Tristan之後,我沒有注意到演唱Tristan的男高音是不是有類似的虛弱感。我只知道我聽了五個小時,又幾乎沒吃早餐跟午餐,我和很多的聽眾一樣,也都出現了相當的"虛弱感"。

一日代課

當老闆是個大忙人的時候,學生就要隨時待命,準備迎接各式任務,例如,幫老闆的課監考。

說是代課,其實前後不到兩小時。這其實是簡單至極的工作。上課前十分鐘出發,到了教室把老闆改好的作業發回去,然後把學生的作業收過來。接著把考卷發下去,一個小時後把考卷通通收回來。搞定收工。

這個考試是給他們額外分數的小考,所以重要性並不高。不過出席的人還不少。這一個小時其實沒有什麼狀況,大家動作都很快,所以邊考就一邊有人陸續交卷,幾乎大家都是準時交卷。只有兩個掙扎到最後一刻不交卷的。我看了一看,原來其中一個考卷早就寫好了,只是在寫作業。另外一個看來是要擠破腦袋來把自己好像記得的答案找出來。如果老闆給他們兩個小時,我就會慢慢讓他想,可惜老闆只給了我一個小時,我也只好告訴他不用擔心,然後把他的考卷拿過來。

其實我最喜歡的事上台講課,所以這次只是牛刀小試。下次問問老闆,哪次他沒時間來上課的時候,讓我上場代打一次。

2008/12/09

我想指揮Tristan,要從哪裡下手?

當然,想指揮Tristan的人不是我。這是一個年輕指揮家問Barenboim的問題。他想學Tristan,卻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Barenboim的回答更簡單:去學德文。他的理由是學了德文,同時也是瞭解音樂上的彈性速度該怎麼應用,也才知道音樂的高潮起伏與流動。"你不能讓彈性速度與語言相衝突"。

我完全認同Barenboim的說法。對指揮者跟演出者來說,不論是演出歌劇或是演出藝術歌曲,能夠增進對語言的理解,自然能夠更正確的掌握樂曲的分句與節奏。所以他的這個心得,某種程度也對應到除了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三種語言演唱的歌劇之外,用其他語言演唱的歌劇通常都有相當程度的地域限制,例如捷克歌劇,俄羅斯歌劇等,除了超重量級作品之外,便很不容易在自己國家之外的地方演出。就算在其他地方演出,指揮多半也是當地出身的指揮,演唱的歌手常常也是有地緣關係的。

寫到這邊,就想到過去的一篇文章,提到作曲家所寫出的音樂語法和他的母語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Barenboim的實力證明,這個科學研究似乎是頗有根據。

參考資料
Barenboim, the busy B
http://www.philly.com/philly/entertainment/20081207_Barenboim__the_busy_B.html

11/30/2004 Sciscape: 生物:我說故我唱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1673

2008/12/08

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

在21世紀,交響樂團甄選團員的方式也要進化到21世紀的方式。例如:youtube?

這其實是youtube的一個大型計畫: 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他們委託目前當紅的作曲家譚盾創作一首新的樂曲Internet Symphony no1 "Eroica"作為活動的演出曲目。接著Youtube要向全球廣發英雄帖,向全世界尋找樂團成員,於明年四月十五日於卡內基廳由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Micheal Tilson Thomas指揮演出。他們尋找成員的方式相當特別,是由有興趣的人將演出的影片上傳道YOUTUBE,接著會由世界知名樂團的成員,例如柏林愛樂及倫敦交響的團員,對這些申請者的影片展開第一輪的審查。通過審查的參加者,他們的影片會被放在youtube上,然後由全球各地的觀眾投票決定誰可以在明年四月在卡內基廳進行三天的彩排並於四月15日於卡內基廳進行正式演出。

另外一部分的活動是youtube上有一段只有譚盾指揮的影片。演奏者可以根據網路上下載的樂譜,跟著譚盾的指揮,然後組合成類似演出者跟著譚盾的指揮演出的效果。這個部份的影片也可以上傳。經過審查挑出優秀的演出之後,youtube會將這些影片"融合"成為一個交響曲的演出。我覺得這是這個活動最有趣的地方。位於世界不同地方的演出者的演出可以藉由科技融合在一起。真是新奇的想法。

點進Youtube Symhony Orchestra的網站,正上方就列出了四個主要的成員,分別是卡內基廳,倫敦交響樂團,Micheal Tilson Thomas,還有郎朗。這四個成員的分工分別是卡內基廳提供排練及演出場地,倫敦交響負責演出示範帶,部分團員並負責從上傳到YOUTUBE的影片中甄選通過第一輪的演奏者。MTT負責整個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的企畫,並將於明年四月擔任排練及於卡內基廳的演出。郎朗則是這個計畫的活動大使。說實在,我還是不太清楚郎朗在這個計畫中的定位。或許是因為他的超人氣偶像地位可以協助擴大這個計畫的知名度吧。另外這個計畫的另一個重要人物,當然就是作曲家譚盾,除了為了這個活動創作樂曲之外,他同時也指揮了倫敦交響為這個曲子演出了示範帶。甚至在youtube上還有他指揮的示範帶。

這個計畫畢竟還是一個跟古典音樂有關的計畫。在我看來,整個計畫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就是指揮MTT和作曲家譚盾。會選上MTT其實並不意外。首先是地緣關係。MTT所在的舊金山交響離GOOGLE總部並不遠。而MTT對古典音樂的推廣工作也是不遺餘力,前一陣子甚至還跟舊金山交響發行了三部DVD"keeping score"來針對三部重要的作品做深入的解說。我甚至覺得他是目前美國指揮中,最具有類似伯恩斯坦形象的指揮。由他來負責企劃這個推廣古典音樂的計畫,我覺得應該是最適合的人選,也讓人對這個計畫更有信心。

而作曲家譚盾其實也不是那麼令人意外的選擇。他應該是目前中生代作曲家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不但有嚴肅的古典音樂,同時也創作電影配樂等比較普及的作品,因此在古典樂迷與一般大眾間,應該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他來自中國的背景,某種程度也顯示出東西方音樂的融合。這個特徵在他這次為了這個活動所創作的網路交響曲鐘可以相當明顯的看出來。在這個作品中,他引用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另外融入了北京奧運會頒獎音樂的主題,還有"他在紐約所聽到的聲音",創作出這首特別的樂曲。

而嚴格來看,這個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的計畫,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甄選樂團團員的部份。不過其實還是跟傳統樂團甄選的方式大同小異。一樣都要先寄試聽帶(寄給樂團/上傳給YOUTUBE)。經過第一輪篩選之後,還要有第二關。傳統樂團的第二關是要現場面試,而這個活動的主考官則變成是由網民投票,類似american idol的形式。在我看來,這個步驟是噱頭大於實質意義,不過相當具有話題性,肯定會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說不定會變成變成另一個古典音樂版的american idol。

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他們希望可以藉由這個活動來發掘一些不為人知的音樂高手。或許吧。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google/youtube可以借用這個機會,再次增加他的話題性,只是這次更加入了一些文化氣息。不過這個活動毫無疑問的,會再次點起許多人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在推廣古典音樂方面,絕對是正面的助益。光是這一點,我就完全支持這項活動了。

參考資料
youtube symphony orchestra: http://www.youtube.com/symphony

12/01/2008 New York Times: Getting to Carnegie via YouTube



茄汁燉牛膝

學校附近的美國超市偶爾會有賣牛膝(Beef Shank)。牛膝以切片的形式賣。每片約厚一吋(2.5公分),中間有根大骨頭,然後周圍一圈都是肉。周圍一圈的肉看起來很像牛腱,我想買回來做燉牛肉一定很好吃。所以就買了兩片回家試做,看看效果如何。更重要的,這個部位很便宜。一磅兩塊多而已。

我的茄汁燉牛膝做法很簡單。兩片牛膝先燙過血水,接著移到鍋子裡慢慢煮。鍋子裡加入切丁的香料青菜(洋蔥,芹菜還有紅蘿蔔)一起慢慢煮。那茄汁呢?我這次用的是美國超市中常見的V8果菜汁。這個果菜汁的好處是沒有加鹽,也沒有加糖。既然是果菜汁,裡面除了番茄,芹菜,紅蘿蔔之外,還有甜菜。所以加了果菜汁其實就像加了蔬菜高湯一樣。所有的材料都到鍋子裡之後就不用管了。開小火,等兩個小時就完成啦。

兩個小時以後的成品,牛膝燉到骨肉分離,大腿骨中的骨髓跟牛肉中的膠質通通都燉到湯裡面去了,吃起來相當不錯。蕃茄湯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拿來拌義大利麵,一湯兩用。

冬天吃燉牛肉是幸福的事。

第一次聽Tristan...

其實這次大都會歌劇院的Tristan是我第二次Tristan的現場。第一次是2003年在國家音樂廳聽簡文彬指揮NSO。我對那場演出一點印象也沒有了。我只記得我當天早上從金門放假回台灣,晚上就進音樂廳,一點準備也沒有。第一幕休息就跑到最前面去坐,想不到第二幕就睡著了...完全不省人事。希望只是睡著,沒有打呼。

其實不只是聽Tristan,要聽華格納的所有歌劇,基本上前一天晚上最好都睡的飽飽的,養足精神再去聽。不然聽到睡著絕對不意外。

2008/12/07

12/06 Met Opera: Tristan and Islode

經過了多年的等待,Barenboim終於在今年完成了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演。首次合作就是華格納的重量級歌劇Tristan und Isolde。在大都會歌劇院,Wagner幾乎是音樂總監James Levine專屬的領域,只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由客席指揮來演出。

這次的演出是1999年的製作,所以跟現行DG發行的DVD版本是同樣一個製作。整個製作大概是走向極簡風格,大部分的場景都用象徵的方式,並利用燈光來配合音樂的氣氛。另外布幕在演出中也會開合到適當位置,我想用意應該是讓觀眾的視線可以聚焦。

今天是中午場的演出,不過居然是十一點開演,應該是大都會近年來最早演出的一次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早了,所以票房並沒有滿座,大概只賣出了八成五左右。演出到四點十分結束,總共五個多小時。大家都很辛苦。不過樂團更辛苦,因為八點半還要再演三個多小時的黑桃皇后。實在很操。

紐約時報對首場演出的評價相當高。Tommasini的評語之一是"rhapsodic"(狂想的)。我對Tristan沒有熟到可以分辨指揮詮釋方式的境界,不過在我的感覺,Barenboim的指揮相當熱情,聽起來雖然不是讓人血脈賁張的那種官能性的興奮,不過也相當令我期待Tristan和Isolde兩人之間的熱烈發展,成功的塑造出音樂氣氛,就像他在節目單所說的,整個音樂應該有一個flow,一個順暢的流動。而這個流動就是為了該幕的高潮。這樣子就算三幕都是接近80分鐘的音樂,實際在聽的時候,並不會覺得真的有那麼久(也可以說是漫長,沒完沒了...)

每個指揮對Tristan想說的故事都不太一樣。從紐約時報對他的專訪,Barenboim認為Tristan整部歌劇講的就是愛。不論是第一幕Tristan和Isolde喝下了愛之藥所點起的狂喜之愛,或是第二幕兩人在月光下卿卿我我的浪漫的愛,甚至是第三幕兩人各自一大段獨白的痛苦的愛,各種形式的愛貫穿整部歌劇。他指揮出來的音樂,聽起來真的就像是一個愛情故事。

今天的演出,原定演出Tristan的Peter Seiffert因病取消演出,而由Gary Lehman代打演出。其實Lehman雖是代打,不過上個樂季加這個樂季目前為止,他合計已經代打四場了,上個樂季和這個樂季各兩次。代打有這麼多次上場的機會實在不容易,但這也表示連續兩個樂季的Tristan(Heppener和Seiffert)身體狀況似乎都不太好。

中場休息的時候我跑到舞台最前方,發現第一小提琴居然是坐在指揮的右手邊,第二小提琴做再原本應該是第一小提琴的指揮左手邊。我一開始以為我眼睛花了,特別跑去看相對應的位置的譜架,發現的確如此。我問了樂池裡的一位小提琴手,他告訴我,的確是如此。這是Barenboim特別的要求。這個倒是非常特別,我從來沒看過第一小提琴擺到指揮右手邊的,當然那位小提琴手也說,這是專門針對Barenboim的要求才這樣擺的。為什麼這樣?大概只有問Barenboim本人才知道吧。

賣票的藝術

今天的Tristan,雖然我早就買了Family Circle的座位,不過我到了現場還是去碰碰運氣,看看有沒有學生票可以買。正如之前查了票房所顯示的,還有學生票。這表示當天的票,尤其是高價票似乎還有不少空位。

不過問題來了。我現在手上多了一張票。我要在開演之前把我Family Circle的票賣掉,不然我就等於買了一張八十元的學生票。如果在台灣,要賣多出來的票很簡單,上BBS貼篇文章就可以公告天下。不過在美國沒有BBS這回事,要賣票就要回歸原始方式:現場推銷。

其實把票賣掉應該不是問題,今天主要的關鍵是演出太早了,變成能夠把票賣掉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多一點。而且我在歌劇院前面的廣場看到幾個站在冷風中在賣票的。我看他們已經站了大概半個小時,票還是沒賣掉,稍微擔心了一下。

當我站在廣場上吹冷風等著賣票的時候,我還不忘看看四周其他賣票的對手,看看他們的票價跟座位的情形。我的主要對手是另外一張同樣Family Circle的票,不過他的位子比較好,我很難跟他競爭。除非我削價競爭,不然客人一定是買他的票。其他的對手票價跟座位跟我不同區,所以訴求客層不同,沒什麼好擔心的。最後果然不出意料,那張對手的票先賣掉。他賣掉了我才有機會啊...

不過我對把票賣掉還是很有信心。當然某種程度是因為我賣過不少票,所以熟能生巧了。只要敢推銷,一定會有人來買。其實重點是要找到正確的目標對象。大部分來看歌劇的人都是已經買了票才會來聽。那麼怎麼知道誰還沒買票呢?我的目標對象通常都是找一個人來聽的老太太。通常這種臨時到現場來買票的只會是一個人來聽的,沒有那種兩個人來聽卻都沒有票的。所以看到一個人的老太太往大都會歌劇院前進,就趕緊喊一聲"one ticket for the afternoon performance"然後在把手上的票揮兩下來吸引注意。

只要他們肯過來,問題就解決一半了。接著通常就會問說位子在哪裡啊,視野好不好啊。這些對老手來說都不是問題,看看票就知道位子在哪裡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多少錢。紐約政府有規定,轉賣票的價格不可以超過票面價。不過很難以票面價更高的價格來賣,因為我是急著脫手的一方,先賣掉再說。像我今天買的票是43.5,我開價就會開40。當然有些人會嫌貴,直接掉頭就走。不過我遇了兩三個以後,遇到一個跟我殺價的。會殺價就有希望。我賣40,對方就開30。不過30太狠了,這樣我這張票就損失13.5,稍微多了點。接著我就開35,馬上就成交啦。這樣等於我用36.5買了學生票,而再加上原本那張票損失的8.5,最後相當於我這張學生票的成本是45.0。算起來只比我原本花的43.5元票價多了一塊五,不過我的位置變成原價約要150的位置。我還是有賺。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很簡單,這場演出是那種我一定要聽到的。原本買的票等於是保證我絕對可以有票進場。然後演出當天等學生票來換到更好的座位。最後只要想辦法把原來的票脫手就好了。

那要是賣不掉怎麼辦?我不知道,還沒遇過賣不掉的。

2008/12/05

沒錢難辦事

上個月的紐約古典音樂樂壇最爆炸性的消息就是紐約市立歌劇院(NYCO)的總監Gerard Mortier在2009樂季正式上任之前,宣布辭職。他辭職的主要理由是因為NYCO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經費(六千萬美金)來執行他的計畫。NYCO只能提供三千六百萬美金...

Mortier自從擔任藝術行政工作以來,一直都是在歐洲的藝文中心擔任行政職位,例如 Salzburg Festival (1990-2001),及目前的Opéra National de Paris(2004-~)。在歐洲,音樂活動常常都是有政府大力主導,提供充足的預算。以他目前手上的巴黎歌劇院來說,年度預算可以高達三億美金(300M)。所以對Mortier來說,他大概覺得他只提了60M的計畫,應該只是小意思。以美國的富強,又是在全球最有錢的城市之一的紐約,這應該不是問題。

不過在美國,藝文活動某種程度被認為是比較高級的休閒活動。基本上所有的藝文活動經費都是靠募款,政府的補助少之又少。舉例來說,美國的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對絕大多數美國主要藝文活動提供補助。他們2008的年度總預算只有145M。相對之下,光是法國政府2008年補助巴黎歌劇院的經費就達到160M。由簡單的兩個數字就可以知道法國與美國的根本差別。

因此在美國,各個藝文單位的領導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募款,要募到足夠的錢來讓這些藝文機構能夠順利運行。這種募款方式某種程度這個方式會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因為具有高知名度者,例如紐約愛樂、卡內基廳擁有好的名聲,便容易吸收高額捐款,然後提供世界頂級的演出,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為很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沒有足夠的錢,樂團或劇院就要調整演出節目,只能找比較便宜的獨奏家,找比較便宜的客席指揮,取消比較貴的製作等等。隨之而來的就是觀眾流失,贊助流失,然後就會走向惡性循環之路。

這個需要協助募款的責任,對很多習慣在歐洲工作的藝術家來說變成一個相當難接受的問題。之前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前芝加哥交響的音樂總監Danial Barenboim離職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不想接受如此沉重的募款壓力。

NYCO本身的年度預算也不是特別高,大約42M。又遇到現在的經濟情況,要募得大筆捐款其實相當不容易,尤其NYCO的知名度遠低於他隔壁的鄰居大都會歌劇院,又增加了募款難度。他們有想過要借錢撐過第一個樂季,希望能夠用這筆借來的前來像贊助者顯示他們的決心,可惜這些都隨著Mortier的辭職,全部劃下句點。

不過這也給了美國藝文單位一個教訓。沒有足夠的錢,就不要往歐洲挖角。

參考資料
11/10/2008 New York Times : Alas, Poor City Opera: Without Galvanizing Director-to-Be, What Next?

11/19/2008 New York Times:
Turnaround Specialist Talks of City Opera Plans

2008/12/04

神之水滴

十月22日的紐約時報飲食版刊登了一篇報導,提到了目前四年來,日本最著名的葡萄酒評論家。這個評論家的一舉一動,影響了日本的葡萄酒市場。許多人就照著這個評論家的只是購買葡萄酒。更重要的,這個評論家不是真正的人物。他是漫畫的主角。事實上是兩個漫畫主角:神咲雫和遠峰一青。

我也有看這部漫畫。其實我對葡萄酒的了解也就只是知道紅的跟白的,其他基本上一竅不通。不過這部漫畫的好處是主角之一的神咲雫事實上就是半個門外漢,所以讀者就算什麼也不知道,也可以跟著這部漫畫慢慢體會葡萄酒的世界。

過去葡萄酒評鑑常常使用一些形容詞來描寫他們所評鑑的酒,看了半天還是不甚了解。我隨便舉個例子:"酒體為紅寶石色澤,具有皮革和香料味,同時淡淡的薄荷味混合了黑醋栗香味。單寧細緻,富有漿果香氣。酒體質地均衡,結構完美。"說實在,多少人真的可以知道黑醋栗是什麼味道?漿果的味道是什麼?這些香味過去沒有聞過,大概永遠沒有機會知道是什麼感覺。

不過這部漫畫的作者用另外一條路來描寫葡萄酒。他用具象化的描述,配合著漫畫的畫面,讀者可以直接融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同時它的說明簡單易懂,容易被一般人接受,這應該是他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吧。

另外這部漫畫除了介紹高價位的法國葡萄酒外,其實也介紹了不少每瓶10-20美金左右的葡萄酒,也就是中低價位的酒。其實這個價位的葡萄酒應該才是一般人日常生活會買來喝的。畢竟動則上百美金的酒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天天喝的。

或許是因為這部漫畫太有名了,所以被這部漫畫點到的葡萄酒銷量通通爆增,當然下一步就是被點到的葡萄酒就會漲價。根據報導,日本的葡萄酒商甚至會根據這部漫畫來調整他們進貨的比重。說是日本葡萄酒界的幕後黑手,似乎並不為過。同時這部漫畫在韓國,台灣及香港也有類似的影響力。這大概是作者始料未及的吧。不過美國目前還沒有這部漫畫的英文版,所以這股熱潮似乎還不會吹到美國來。

這部漫畫已經有法文翻譯版,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聽說銷量頗佳。不過這部漫畫的美國版大概還要等等。因為他們裡面推薦的以法國葡萄酒為多,美國葡萄酒不合作者的胃口...

相關報導
10/22/2008 New York Times:
Next Week, Our Hero Chooses a Médoc
http://www.nytimes.com/2008/10/22/dining/22comic.html?_r=1&scp=1&sq=comic%20wine%20japan&st=cse

Wiki 神之雫
http://zh.wikipedia.org/wiki/神之雫

////////////////////////////////////////////
相關文章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一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4.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二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28.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三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四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0.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五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17.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六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4.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七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31.html

漫畫「神之雫」中所出現的葡萄酒 (第八集)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07.html


11/28 Black Friday

通常感恩節晚餐(就是火雞啦)都是在下午三四點的時候吃的。這個時候說午餐太晚,說晚餐太早,不過總是這麼奇怪。為什麼在這個奇怪的時間吃感恩節晚餐?我猜是因為讓人吃飽了休息一下,準備半夜十二點殺去購物。

感恩節之後的凌晨,也就是星期五的午夜,就是美國年度大搶購的時候,又稱黑色星期五。這個黑色星期五某種程度上也表示CHRISTMAS SHOPPING也正式起跑。這一天很多的店家都是午夜開門,給出超低折扣,然後顧客早早就在門口排隊,準備衝進去搶頭香。

我其實很想去湊湊熱鬧,看看大家星期五半夜排隊的樣子。不過想到人那麼多,排完還要趕回家,我就懶的出去了。我喜歡的是早上六點多出門。這個時候出門的好處是半夜去排隊SHOPPING的人差不多買完了,而決定白天出發的大概還沒起床,所以MALL附近應該會有很多車位。搶到車位,要怎麼逛都沒有問題了。

這就是我當天的計畫。一路上其實感覺車流量並不大。兩年前的時候,快到MALL的交流道就會開始出現塞車的情形,不過這次根本沒有。公路上的電子告示牌寫著MALL的車位快滿了,讓我擔心了一下。不過到了現場才發現,其實空位不少,某種程度也表示出來買東西的人不多。

其實這麼大的SHOPPING MALL,對我來說其實想逛的地方就是那麼幾間。找了一家熟悉的店,看到早上十點以前六折在六折,我就決定在這邊把要買的東西一次搞定。反正我平時不常買衣服,買一次可以穿兩年。

買完之後就是四處逛MALL當運動的時間了。大部分的店其實人潮不算特別多,不過COACH和SONY兩家電居然門口都有人在排隊等著進去採購。COACH是因為有限制店內的人數,SONY好像是有限時折扣。不過這兩樣我都沒興趣。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在外面吹風排隊的人 。

最後到SEIKO挑手錶。店家寫著75折,挑了一隻喜歡的表,其實價格也還可以接受。想不到這時店家居然說,再買一塊七元的拭鏡布,手錶就變五折!這實在是太賊了,這句話一出來,我想所有的客人通通都會掏錢吧。不是直接下定決心買下想要的表,就是加碼買進更貴的表。不論如何,店家是一定會成交的。商人果然厲害。

整體來說這次的購物人潮並不多,到了接近中午,其實停車場的車位還滿多的,或許這也反映出最近景氣不好,買的少,看的多吧。

11/27 Thanksgiving 吃火雞

如果春節中秋跟端午是我們的三大節,那麼美國感恩節和聖誕節的地位大概就跟我們的三大節差不多。這兩天,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會回家吃火雞餐,如果是鄉下一點的地方,甚至連麥當勞,漢堡王這類的連鎖速食店都會關門一天。

感恩節這天,有誰是沒有回家的呢?看看宿舍外面的車子,大概剩下三分之一。十之八九這些都是回不去的國際學生。我運氣不錯,不但有火雞吃,而且還有兩隻火雞可以吃。

第一隻火雞在接待家庭裡吃。接待家庭是對六十多歲的老夫婦,他們九十多歲的爸爸也來一起吃火雞。比起我四年前看到,這次顯的胃口不是特別好。老爺爺的上海看護也跟著一起來吃火雞。另外還有我們三個接待學生,還有還有接待媽媽的弟弟,總共八個人。

桌上除了火雞之外,還有七八種配菜,都是老爺爺的上海看護做的。配菜大多都是中式炒青菜,吃起來很合胃口。火雞又滑又嫩,一點也沒有火雞雞胸肉通常又硬又乾的情形。這可能是我在美國五次感恩節吃到最好吃的火雞。

甜點我提供了椰汁西米露。原本在家準備好的時候狀況還不錯,等到吃完火雞之後,發現椰奶都被西谷米吸光了。結果椰汁西米露變成椰汁拌西谷米,還好大家很捧場,吃了不少。

接著要趕場第二攤,到老闆家跟老闆兩夫妻一起吃火雞。其他還有另外一位老闆的學生,還有一個日本研究員。這次的火雞烤的就比較乾了。烤火雞是每個感恩節必備的食物,不過也是最難準備,最容易失敗的食物。不過我比較喜歡吃紅肉,就是雞腿部份,所以其實也不會乾到哪裡去。配菜有甜菜凍,球狀包心菜炒栗子,還有炒四季豆。

比較特別的是甜點。老闆的老公不知道從哪裡學來一招分子廚藝,弄了一個焦糖粉末(caramel powder)。看起來就像一堆棕色白色的粉末,不過吃到嘴裡是焦糖的味道。這粉末裝在一個漂亮的玻璃酒杯裡面,要吃的時候就拿起杯子往嘴裡倒。其實滿難倒出來的。要是用力倒,我很怕那些粉會讓我嗆到。還好最後老闆一人給了一隻小湯匙,解決的這個問題。其實我原本想說這個焦糖粉末不用這麼麻煩,給一塊焦糖,磨成粉就結了。不過好像重點是要放在顆粒夠大,然後又要入口即化。這的確不是簡單的工作。老闆的老公對這個作品頗為自豪。我在技術層面上完全同意這是新奇的口感。

吃完大餐之後,老闆把我帶來的酸梅湯拿出來大家試試味道。老闆拿了威士忌的酒杯來裝酸梅湯,看上去的質感就給酸梅湯多加五分了。他們似乎很喜歡酸梅湯,一人喝了兩杯。接著還問我要怎麼自己做。其實我覺得自己做不是問題,只是老外看到酸梅湯的材料,通通都是黑黑的,我不曉得他們會不會光看到材料就昏倒了。

2008/11/27

11/25 Stony Brook Opera: The Stone Guest

當學校的音樂系公佈今年要演出Alexander Dargomyzhsky的The Stone Guest,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這是什麼歌劇?沒有聽過的作曲家,沒聽過的歌劇,為什麼演這部作品?我認得的俄國作曲家也不少,聽過的俄羅斯歌劇也不少,不過就是沒聽過這個作曲家和這部作品。

這部歌劇的劇本是根據俄國文豪Pushkin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可以說是俄文版的唐喬望尼。根據指揮,也是音樂系教授的說法,他想演這部作品已經十年了!好不容易今年音樂系來了兩位俄國女高音,終於讓他等到了演出的機會。我實在很好奇他是怎麼認識這部作品的。畢竟我在amazon或是arkivmusic都沒有找到這部歌劇的全曲錄音。

同樣是Don Juan傳說,但是在Pushkin的手上,這部作品和Mozart的Don Giovanni在故事上還是有異有同。相同的是兩個故事的僕人都是LEPORELLO,都有個會說話的石像,同樣在故事中都在決鬥殺了一個對手,同樣都有Donna Anna。

不同的是軍官在Mozart裡是Anna的爸爸,在這部戲是Anna的先生。而在Mozart的歌劇中,Don Giovanni邀請石像到他家吃飯,而在這部歌劇中,則是邀請石像在他去跟Anna約會的時候,到Anna家門口站衛兵。

這次的演出是由鋼琴伴奏,附上簡單的服裝背景,同時只演出前兩幕。歌劇顧名思義是有歌也有劇,除了演唱之外,戲劇成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次演出的學生相當賣力,不但唱的優秀,更重要的是有演戲的感覺,可以讓觀眾更能融入劇情。

音樂部份,由於是由鋼琴伴奏,所以色彩不能夠與管弦樂團相提並論。不過擔任鋼琴伴奏的兩位(一人彈一幕)也都能有不錯的演出效果。

聽完這部歌劇,可以想見這部歌劇之所以罕為人知的理由。我不覺得是劇情的問題。問題應該在音樂。作曲家Dargomyzhsky事實上還來不及幫這部歌劇配器就過世了,因此只留下了鋼琴譜。管絃樂版是由五人團的Cui及Rimsky-Korsakov代筆完成。而俄國歌劇需要依群會俄文的歌手,而俄文又不是歌劇的主要語言,所以不難想見這部戲在俄國之外幾乎不會有演出的機會。所以這是先天失調。

而整部歌劇其實讓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第一幕第二景,Laura演唱西班牙風味歌曲的時候。這是今天演出前兩景中比較熱鬧的部份。然後還有哪些段落是會吸引聽眾的?好像就沒了。除此之外,整部劇的對白幾乎都是用唱的,幾乎沒有聽到詠嘆調。雖說有兩位女主角吸引觀眾目光,但是沒有動聽的詠嘆調,音樂也沒有很大吸引力,實在不容易對觀眾造成深刻印象。這是後天不足。

說實話,我覺得這部歌劇頂多只能算是第三線的劇目,對聽眾而言,只有對俄羅斯歌劇帶有狂熱興趣的人才會去聽這部作品。

當然演出罕見劇目,讓聽眾可以有新鮮的聆聽經驗是很重要的,畢竟聽眾也不想天天聽莫扎特,威爾第和浦契尼。但是對學生來說,這樣的演出經驗可以給他們什麼?花了很大的力氣,學習俄文發音,背俄文歌詞,學了一齣幾乎沒有機會再唱第二次的劇目,這樣有什麼意思?這是在累積學生的劇目,還是在累積指揮個人的演出成就?如果今天是已經有成就的音樂家利用自己的聲望來推廣罕見作品,我絕對贊成。但是我會覺得學生在學校還是應該利用機會演出經典作品,累積曲目。要演俄羅斯歌劇,要短的?Rimsky-Korsakov的Mozart and Salieri或Kashchey the Immortal如何?或是Rachmaninov的三部短歌劇(Aleko, Francesca da Rimini, The Miserly Knight)如何?其實這些也都還是算冷門作品,不過比起這部The Stone Guest卻又要熱門多了。

總之,這是一個有趣的演出。在學生的賣力演出之下,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一部歌劇不紅的理由。

相關資料
Alexander Dargomyzhsky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Dargomyzhsky

The Stone Guest (Dargomyzhsky)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Stone_Guest_(Dargomyzhsky)

11/23 Cincinnati, day 4

儘管我的飛機是下午三點,不過我早上根本沒有出去繼續逛的打算。一直在房間待到最後一刻才下樓退房。我決定坐計程車到機場,在機場吃午餐,然後慢慢等飛機。

到了旅館正門,馬上就有一台計程車開到我面前。我自然就走上前去,準備把行李交給司機。結果旅館的門房馬上跑來說,應該坐排班的計程車。對我來說,坐誰的車都可以,不過如果是有排班的,當然是坐排班的。所以我就直接拎著行李,往門房指的方向去坐上排班計程車。

在車上一開始跟司機客套了幾句。司機看來有點中東樣子,原來是約旦來的,到辛辛那提已經三十年了。他說他在美國已經看了五位總統,很快就會看到第六位。聊著聊著,他問我是做什麼的。我說我是學物理的。他很高興的說,他也是學物理的,而且以前做的是核物理,而且還有博士學位!他很高興的跟我說,居然會遇到同行,不過我想的是為什麼我的同行在開計程車...

接著就聽他開始講故事啦。他說他以前事實上在拿學位的時候做的是固態物理。我沒聽錯的話應該是OHIO某個學校的博士。85年拿到學位之後,他到了橡樹嶺國家實驗室作跟原子彈有關的研究,後來到了國土安全部工作。他說他現在是國土安全部的兼職人員,不開計程車的時候,就幫他們做英文與阿拉伯文的翻譯。我想他的這個副業應該是獨門飯碗,因為要懂阿拉伯文又有科學背景的人應該不多。

他說他20多歲到了美國,20年後才第一次回約旦。他在美國結婚,生子,然後離婚,小孩現在正在唸大學,所以他還要繼續開計程車張羅小孩的學費。他很高興今天已經開了四趟機場,不然感恩節到了,根本沒有旅客,當然也就沒有生意。

他還提到他正在寫一本小書,一本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向中學生介紹物理觀念的書。全書大概四十多頁,他已經寫好英文版,現在正在翻譯成阿拉伯文。他說他現在還常常會看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論文,不是為了研究,而是在享受這種感覺。這根本是把看物理論文當休閒娛樂了。

到了機場,他很高興可以載到同行,我也很高興可以被同行載,所以最後我給了他比平常多的小費。他祝我早日拿到學位,也祝我研究順利。對,這正是我需要的。

11/22 Cincinnati, day 3

上午的行程很簡單,就順著Main Street一路往北走。在美國,一個城市中被稱為Main Street或是Broadway的街道,十之八九都是市區裡最熱鬧的地方。這條街前曼還算熱鬧。路上經過一家小私人超市,想不到已經經營60年了。我進去參觀,裡面有賣雜貨,也有賣新鮮蔬果。店面略嫌陰暗,在現在基本上都是大型連鎖超市當道的時代,這家店能夠繼續撐多久呢?

這次由南往北走的感覺,像是從辛辛那提的商業區逐漸看到辛辛那提不景氣的一面。尤其在10th Street之後,開始看到很多店面都在出租,看起來像是之前的店面通通關門大吉。甚至有些百年老店的廣告還在,不過店面卻已空空蕩蕩。然後越往北走,黑人的比例也是越來越多。走到12th Street,終於到了我想要看的Main Street Entertainment District。我想這一區以前應該是當地的娛樂中心,就像紐約的時代廣場或是台北的東區一樣。只是現在看來,大概也已經衰敗了。不過路上的黑人倒是頗為友善,看著我拿著地圖東看看西看看,不時就會有人問我需不需要幫忙。

在附近我注意到一家門面小小的麵包店(Shadeau Breads),看起來不甚起眼,不過裡面確有不少人在排隊買麵包。對我來說,這就是好吃麵包店的信號。原因很簡單在排隊的客人就是最好的宣傳。進去之後,才發現他們事實上是自己做自己賣,來買的大概都是周圍的鄰居,窗戶旁邊還堆滿了客人訂購的麵包。這些就是好吃麵包的證明。我買了一個核桃捲,雖然是冷的,不過麵包還是又甜又香,然後整捲幾乎都是核桃,相當好吃,而且價格又便宜,當初應該再買兩個來吃的。

接著轉向西邊,往音樂廳方向前進。到了vine street時,看到了一家超市Kroger。這家超市的門口居然還有個告示牌,表示這裡是歷史建築,我想這應該是OHIO最大的連鎖超市之一。進去逛逛發現果然不錯,裡面不少產品都是貼上這家超市的標籤,顯示規模夠大,大到可以有自有品牌。不過我更有興趣的是去看他們的生鮮肉品部門。果然在架上給我看到有趣的食材:豬腳和豬耳朵。這邊的豬腳,更正確的說是豬蹄,跟台灣切塊的方法不同,這邊是縱向切開。不過這個石溪附近偶爾也找的到,不算太稀奇。有趣的是豬耳朵。上次我在奧克蘭靠著豬耳朵嚇壞了我們所有的外國同學,想不到這邊的豬耳朵是堂堂出現在超市的架上。不過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邊的黑人比較多,黑人多的地方就會賣這些材料。像紐約的哈林區,這些也是普遍食材。

接著繼續前進到音樂廳。早上沒有演出,所以音樂廳前面空空蕩蕩的,是個拍照的好時機。隔壁Memorial hall依舊關門,我還是沒辦法看到古典音樂名人堂。

繼續往南走,其實就是看那座雄偉的市政廳。從這個市政廳的規模,可以想見當初的百年前甚至兩百年前的辛辛那提,其實應該是相當繁華熱鬧的城市。有錢的城市才有能力蓋豪華的市政廳。

下午到辛辛那提紅人對的主場 Great American Ball Park參觀。其實球季結束,棒球場根本就是空空蕩蕩的。轉向隔壁的紀念品店,除了兩名店員之外,也只有另外兩位客人。畢竟11月是NFL美式足球的季節。

比較有趣的是到旁邊的roebling suspension bridge。這座橋就像是縮小版的布魯克林橋,不過特別的是這座橋的橋面是類似鐵網般的,簡單的說就是站在橋下,可以清楚的看到每輛駛過這座橋的車子的車底。

在等著去聽音樂會之前,我在旅館正對面的palomino吃晚餐。這家店就在Tiffinay的正上方,可以說是市中心最好的地點之一。選這家店的原因很簡單,看起來食物好吃,而且七點以前啤酒一杯四元,前菜半價。這個價格怎麼看都划算。

我點了一杯啤酒,又點了一道Brick oven roasted clams。其實這盤蛤蜊大概有十多個,應該就是放在盤子上然後直接送入烤箱,沒有任何調味。附上一碟迷迭香奶油讓人沾著吃。其實直接吃就可以吃蛤蜊的鮮味了。只是蛤蜊甚鹹,有些蛤蜊甚至沙都沒有吐乾淨,這就令人有些失望了。當初如果是點Mussel大概就沒有這個問題。不過更好的選擇是根本不要點這道,應該點Grilled wild mushrooms... 點菜動作應該慢一點,看看別人都點什麼再動手...

看著隔壁桌點的Hot Red King crab and artichoke dip,看起來相當好吃的樣子,所以我也加點了一份。crab dip裡面的確有不少蟹肉,省了剝殼的麻煩,配上所附的薄餅一起吃,吃起來甚為過癮。

Palomino
http://www.palomino.com/

2008/11/26

11/24 Contemporary Chamber Players

Steve Reich’s Music for 18 Musicians
Contemporary Chamber Players

在百花齊放的20世紀音樂中,我想極簡樂派(Minimalisim)的音樂應該是最可親的一種。這類型的音樂通常是重覆一個樂段相當多次,然後逐漸逐漸的做改變,所以在不知不覺間,音樂就有了很大的變化。

今天的曲目Music for 18 Musicians就是極簡樂派的經典作品之一。全長約五十至六十分鐘,雖說演奏者不斷重複演出相通的音型,但是透過各種樂器間的變化組合,整個曲子就像一個大的萬花筒,千變萬化。就算樂段不停的重複,對我來說,最後就會變成看到巨觀的一個樂曲形象。就好像看一座森林,如果靠近看,就會發現每棵樹都差不多,但是站的遠,站的高,自然會看到森林的樣貌。

這首曲子雖說是給18位音樂家,不過今天實際演出時用了21位演奏者。這21位中,已站在舞台中間的兩位演奏木琴的演奏者最為辛苦,從頭到尾都沒有休息,有如樂曲的主控者,給著穩定的節奏,讓整個樂曲不致解體。其實這種樂曲一直重覆相同的音型,看似簡單,其實一不小心就會失神,忘記演奏到哪裡。根據一位參與演奏的同學的說法,其實譜上並沒有限定一定要反覆多少次,當演奏到覺得該換下一段落了就會有人給提示,然後大家同時換到下一段落。所以這其實也是考驗所有演奏者的默契。畢竟這個演出並沒有指揮,是靠全體演奏家的默契。

令人相當感動的是這次的演出幾乎把演奏廳都坐滿了。我在石溪聽了四年多的現代音樂演出,這是第一次吸引到這麼多的觀眾。演出結束後,觀眾對表演者也給予熱烈的回應。現代音樂還是有市場的。

2008/11/24

11/21 Cincinnati, day 2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換旅館。其實離第二間的WESTIN只有兩個BLOCK的距離,所以走來輕鬆愉快。在樓下的餐廳吃完早餐之後,就準備出發前往Music Hall去聽辛辛那提交響的演出。往MUSIC HALL的路很簡單 ,向北直走,然後向西轉個彎就到了,連看地圖都不需要。這樣的走法大概就是把辛辛那提做了快速的南北向切片。這個程式給我的感覺是中型城市,現代的高樓不算的話,市區看起來像是有點美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感覺,似乎保留了不少當時的漂亮建築。陸上的意外發現是在音樂廳旁邊,居然有美國古典音樂名人堂。很可惜我到了才知道有這個地方,而且似乎是要先預約才能參觀,所以只能望而興嘆。

中午跟表妹在辛辛那提大學附近的中餐館吃飯。在市區的學校就是方便,出了系館,過條馬路就有不少餐廳可以選。午餐吃的很匆忙,因為我還要趕到辛辛那提音樂院去聽一個電影導演Bastian Clevé 的演講。原本講題應該是Clevé介紹他以巴哈b小調彌撒所創作的影片(The Sound of Eternity),結果變成他在介紹他的創作過程。其實這也沒關係,只是他講的太無趣,大概是會拍電影但是不會演講的那種。

其實下午絕大多數的時候我都在參觀辛辛那提大學的校園。從辛辛那提音樂院開始,整個學校看起來有相當多的新校舍,蓋的也很漂亮。他們的Cafeteria在學生活動中心裡面,看起來有點像是shopping mall 裡面的 food court。不過用餐的地方相當明亮。就算不是用餐時間也有很多學生在那邊寫作業。另外活動中心裡面還有一個電影院,幾乎天天晚上都有播電影,有點類似二輪片的樣子。每部只要兩元,還有賣爆米花,應該是個便宜實惠的電影院。

其實我比較想看的是他們的物理系館。他們的物理系並沒有單獨的系館,而是與地理系合用。他們的教室看起來滿先進的,都有配備電腦讓老師可以用電腦播放投影片,學生座位也都有插座,看來是想讓學生可以用電腦做筆記。看教室的裝潢程度,這些應該是新裝上的設備,看來21世紀的物理教學,大概是想走向電腦化吧。

校園裡面還有一些雄偉的建築,我想應該是建校時最早的建築。看起來就是很有大學的氣勢。可以想見當初建校的這批人,對這所大學賦予了相當大的期望。

接著在學校外圍走了一圈,最多的店還是餐廳。價位看來頗為便宜,不過味道如何就不知道了。我在學校附近找到一家舊書店,進去參觀的理由其實不是為了找書,而是因為店門口貼著古典LP每張一美金的海報,所以把我吸引進去了。其實我也沒有播LP的機器,只是想看看那些古董唱片罷了。

晚上在學校附近的教堂聽b小調彌撒和影片,不過看了一半就先離開了。回到旅館也才九點半,所以我又到附近轉了一圈。走了這一圈,我才知道原來辛辛那提紅人隊的主場就在旅館附近。不過球場晚上沒什麼有趣的,有趣的是可以照他旁邊連接辛辛那提跟對岸的一座橋,叫做Roebling Suspension Bridge。這座橋有點像是縮小版的布魯克林橋,晚上整座橋上的燈會點亮,看起來滿漂亮的。回頭還可以看辛辛那提市區高樓的天際線,感覺很不錯。只是附近基本上沒有任何行人,稍為危險了些。所以拍照完就趕快走回旅館。不過住在DOWNTOWN大概就是這樣,尤其是周圍都是商業區跟辦公大樓。過了六七點大概就沒有什麼人了。這種旅館應該是給商務旅客住的吧。

11/20 Cincinnati, day 1

雖說是晚上八點的飛機,不過因為要坐火車到機場,所以還是要搭4:17的火車從學校到JFK。可能是因為不是星期五的緣故,火車上的空位還不少。

到了Jamaica,轉搭AirTrain到JFK的Terminal 3。在Terminal 3,我在裡面的一個sports bar吃到了我在美國最差的漢堡,還有最鹹的薯條,而且又貴。這麼爛的店要把店名公佈:T2 LEGENDS SPORTSBAR 13。他們是覺得客人只會來一次,所以就把客人當肥羊宰嗎?所以結論很簡單,在機場要吃東西,雖然連鎖速食店像麥當勞和溫蒂麥的比市區貴一些,不過最起碼品質穩定,不會有特別爛的表現。而且絕對比其他的機場食物便宜。

到辛辛那提的飛機是小飛機,全機大概只有四五十個座位。我在候機的時候發現同一個登機門在我班機起飛前的二十分鐘也有一台往底特律的飛機在準備登機。如果這飛機也要用空橋,怎麼可能在二十分鐘內搞定空橋並讓所有的乘客登機?後來謎底揭曉,我們要坐小巴士到我們的飛機,然後爬樓梯上飛機。我好像從金門回來之後就再也沒有坐過這樣的飛機了。想不到第二次遇到這樣子的登機方式會是在JFK。

登機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插曲。有個六十多歲的老先生急急忙忙的跑到我們的登機門,問他往底特律的飛機還可以登機嗎?事實上,飛機五分鐘前就已經走了。聽到這個消息,那個老先生哀號了一聲,往後退了一步,然後就倒在地上打滾。哇。原來滿地打滾是這樣子的。

這台往辛辛那提的飛機服務還不錯,有免費的飲料和餅乾,在美國國內線來說,算是不錯的。

到了辛辛那提,也是坐接駁巴士到另外一個航站,然後走上一段很長的距離後,終於出了機場。在接駁巴士上,我算了一下,全機含機組員及乘客,總共也不過19人。這樣,航空公司會有賺頭嗎?難怪航空業賠的賠倒的倒。

機場出口有兩個櫃台,一個是計程車,一個是接駁巴士。我選擇坐TAXI進旅館。價格還可以,單程27,我又給了我的司機四元小費,簡單方便。這兩個櫃台都算準了有飛機到的時候,服務人員才會出現。不過當時也晚了,所以本來客人就比較少。少到客服人員還會自備電腦打線上遊戲。我看大概是閑的發慌。

晚上住Downtown的Millienium。我在Check in的時候,排了我CHECK IN最長的隊,至少站了超過20分鐘。在這二十分鐘裡櫃台只處理了兩位客人!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簡單的CHECK IN可以弄到那麼久。還好,房間不錯,還有免費的無線網路。就這樣,開始了辛辛那提之旅。

2008/11/23

11/22 Kentucky Symphony Orchestra : Handel with Care

Handel with Care

Arrival of Queen of Sheba
Concerto Grosso Op. 6 in b
"Ombra mai fu" from Xerxes
"Honour & Arms" (Samson)
Water Music selections

Te Deum for Queen Caroline
Harp Concerto Op.4 in Bb
"The Trumpet Shall Sound"
"Hallelujah" Chorus (Messiah)

Thomas Consolo, guest conductor
Kentucky Symphony Orchestra
Greaves Concert Hall, NKU

我很少聽韓德爾,儘管他是偉大的巴洛克作曲家,我還是很少聽。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我會去聽韓德爾的作品,不過幾乎都是神劇或是歌劇。例如在維也納的時候聽了Harnoncourt指揮的theodora,聖誕節聽紐約愛樂演出Messiah,還有大都會歌劇院看Rodelinda。所以今天的這場音樂會,對我來說也是相當新鮮的經驗。

今天的曲目除了了開場的"席巴女王的進場",水上音樂,和最後結尾的咍雷路亞大合唱之外,全部都是我沒有聽過的曲子。不過沒聽過不表示沒有感想。

從指揮的動作開始,就註定今天的音樂會將是相當特別的音樂會。這位指揮跟一般指揮最大的不同在於,他不用左手。絕大多數的時刻他的左手就放在腳邊,只有在極少數的情形下會使用他的左手幫忙打拍子,和一般指揮用左手只是演奏表情的方法相當不同。那麼他是怎麼指示演奏表情?常常就是用右手邊打拍點兼做表情提示,甚至我覺得他把左手的功能用頭的擺動代替了。用右手兼做表情提示的問題就是他會把拍子打亂了。根據我的觀察,他連指四拍都有好幾種不同的指法,看起來相當混亂。

不過指拍點這個問題基本上還是技術問題,只要樂團看的懂就可以。不過音樂方面也沒有好多少。我可以指出來的直接問題是他的節奏。他沒有給音樂很多空間,所以會感覺音樂沒有辦法"呼吸",或是說樂句的分句有問題,聽起來就是不順暢。

演出到了下半場倒數第二首,"The Trumpet Shall Sound",演出到一半忽然聽到咚咚兩聲,有東西掉到地上了。居然是指揮棒!我印象中有看過指揮棒被甩出去的,不過看到指揮棒掉到指揮腳下倒是頭一遭。這應該是指揮根本沒有握緊指揮棒,才會發生這種糗事。

其實指揮還是很用心的。他在演出水上音樂的時候,雖然面前擺了樂譜,不過他其實是背譜演出的,因為他根本沒有翻譜。但是他似乎也沒有看樂團。他的視線似乎是在譜架上,而不是跟團員互動?我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團員聽起來像是各演各的。

這些問題在指揮單獨面對樂團的時候就會被特別放大,所以就被我注意到了。這場音樂會還安排了聲樂獨唱還有協奏曲,所以在這些曲目中,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獨奏者身上。第一個先點名感恩頌歌"Te Duem"的男高音獨唱。他的聲音可以用一個很傳神的形容,就是被人掐住脖子,發出又沙啞又緊張的嘶吼聲。聽到只能說是整個傻眼,就算是學生獨奏會也不會唱成這個樣子。演出右邊用腳打拍子,實在很遜。謝天謝地,整首感恩頌歌他就這麼一段SOLO。同樣唱感恩頌歌,演唱女低音聲部的另一位假聲男高音唱的就好的多,雖然音量小了些,不過至少還有基本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上下半場各演唱兩首及一首詠嘆調的黑人男中音。他的身材粗壯,看起來相當老氣,不過居然只是大三學生!他的演唱是今天三位聲樂獨唱中唱的最好的。聲音宏亮飽滿,技巧也明顯比另外兩位好很多,無怪乎下半場的詠嘆調唱完後,全場超過一半的觀眾給他起立鼓掌。這是他應得的。我覺得他應該相當適合往歌劇的路線發展。演唱方面,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的地方可以感覺到音準就不是那麼準了。然後如果演唱詠嘆調的時候可以加上肢體動作,那就更棒了。

不過今天演出的亮點在韓德爾的豎琴協奏曲。獨奏準備的相當充分,演出了可以說是全場最好的段落。很難形容,不過感覺很實在,沒有為音樂添加不必要的表情,讓音樂呈現出該有的樣子,而不是出現很多多餘的裝飾。

音樂會的最後以彌賽亞的哈雷路亞大合唱作為結尾。主辦單位還很體貼的印了合唱譜給大家人手一份,希望能來個台上台下大合唱。指揮甚至把樂團分散到觀眾席上,變成環場音效。這首曲子指揮要大家起立一起唱,當然某種程度也是因為傳統上演唱到這個曲子都要站著聽。大家手上拿著譜,樂團演奏,一開始前幾句大家大概還跟的上,後面大概就接不上去了。有趣的是,為什麼這份彌賽亞唱的是德文?我記得應該是用英文演唱的啊?

今天的曲目相當充實,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慷慨,因為上下半場幾乎各有一個小時。不過說實在的,應該是以量取勝。音樂會的標題取為"Handel with Care"構想應該是來自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從今天的音樂會看來,Handel的確需要handle with care!

2008/11/22

11/21 College-Conservatory of Music : 一加一小於一

Chamber Choir and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tudent soloists
Earl Rivers, conductor

J.S. Bach: Mass in B Minor With the film (Friday only): The Sound of Eternity, Bastian Clevé, director

在這個星期之前,我似乎沒有聽過Bach的b小調彌撒。只是知道要來辛辛那提,剛好College-Conservatory of Music (CCM)要演出這首曲子,還要配上影片,所以就趕快安排來聽這場演出,然後趕快再出發前先聽個幾次。

這個演出並不是在音樂院裡的演奏廳中演出,而是在附近的一座教堂中演出。這個演出特別的地方是,在音樂進行當中,會同時播放由德國導演Bastian Clevé根據b小調彌撒所拍出的影片The Sound of Eternity。這部影片是根據b小調彌撒所創作的,和音樂一樣,共分27段,影片就是跟著音樂前進。演出型式有點類似默片配上現場演奏的音樂。

其實在演出之前,我就覺得這是個很困難的組合。原因很簡單,影片剪輯完後,時間就是固定的。不管怎麼播,影片的長度不會有改變。但是音樂演出不一樣。沒有一次的演出會是完全相同,講的更白話就是影片跟音樂不太容易合在一起。如果兩個要合在一起,那麼一定是音樂會被影片拖著走。

這其實就是我對這個演出的感覺。感覺上一開始指揮為了和影片約略同時結束,因此他的節奏變的不太自然。不過對觀眾來說,除非眼睛閉上或是對音樂相當熟悉,不然只要是看著螢幕,大概注意力都會集中在影片上,很難同時注意到音樂。這對樂團跟演唱者來說其實不太公平,畢竟像b小調彌撒這麼重要的作品,不應該被當成背景音樂對待。

不過這部作品也讓我體會到,法國號的確是相當困難的樂器。在這首彌撒,有很多法國號獨奏的段落(ok,其實只有一把法國號...),可見法國號手的壓力。今天的這個演出,巴哈成功的征服了法國號,再度證明法國號的困難度...

回到這個演出。基本上把影片和音樂兩者獨立開,我想應該都是很好的演出。我想今天的問題應該是音樂與影片兩者間的平衡吧。像這種音樂影片,在製作的時候,一定要把音樂和影片結合在一起,這樣音樂和影片才能有好的組合,比如說影片可以在音樂的高潮處同步出現。以今天這種演出形式,音樂和影片分家基本上應該是必然的結果,只是出現了更糟的情形,就是音樂被影片所影響,失去了獨立性。同樣的,音樂可能也要抽離出來單獨演出,這樣才能單純的表現出音樂的美。

11/21 Cincinnati Symphony Orchestra

Paavo Järvi, conductor

Julia Fischer, violin
Wo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Robert Porco, director

DVOŘÁK Violin Concerto
HOLST The Planets

星期五上午11點的音樂會,原本預計應該只有老先生老太太,結果音樂廳門口停滿了附近中學的校車,我才發現原來這種白天的音樂會還有一大堆teenager會來做校外教學。不過說實在這些小朋友雖然進場前吵吵鬧鬧,不過演出進行中倒是挺乖的。

當觀眾在進場的時候,樂團成員除了首席之外也跟著陸續進場。當音樂會正式開始的時候,居然是先播放一段影片"first note",由Paavo Jarvi用幾分鐘來介紹今天演出的兩首作品。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作法。不但讓沒時間看節目單的觀眾也可以在演出前先認識這部作品,同時也增加指揮跟觀眾間的聯繫。不過最讓我訝異的,是Jarvi說CSO過去沒有演出過完整的行星組曲?我猜他指的應該是很久沒有完整演出吧。

上半場是Julia Fischer獨奏小提琴演出Dvorak的小提琴協奏曲。Fischer在前兩個樂章的演出可以用lyrical來形容,而Paavo Jarvi的指揮則是spacious。所以可以說是很溫和的演出,當然也沒什麼火花。更大的問題是獨奏音量甚小,Jarvi也很體貼(?)的沒有放出樂團的音量,所以整個演奏說實在就有些有氣無力。情況到了第三樂章終於好轉,獨奏的音量恢復正常水準,同時也恢復了一些活力,而Jarvi的樂團也開始活了起來,所以演出結束後,至少一樓大部分的老先生和老太太都給了Fischer起立鼓掌。不過我沒有站,雖然我也想起來伸展伸展我的腳,不過我決定等到獨奏退場再起來。Fischer是30歲以下的小提琴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唱片在PENTATONE也發了不少,這次是我第一次聽他的現場。不需要懷疑他的演奏技巧。不過聽完這場演出,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起的太早,他還沒有達到最佳狀況,所以音樂廳起來像是精確的演奏,但是卻少了應有的熱情,或者說是過於冷靜。或許這就是她的演奏風格吧。

聽完上半場,我對CSO的演出其實是有些動搖的。不過到了下半場的行星組曲,第一個音一出來就把我嚇了一跳。老實講,跟上半場的演出根本是兩個樂團。根據節目單,這首曲子應該會由TELARC做現場錄音,換句話說,我可能正坐在錄音現場中。不知道是因為要錄音,所以Jarvi對這首曲子花了特別多的時間進行彩排;還是因為少了獨奏家,指揮可以全力發揮樂團的實力?不論如何,一開始的火星就有火力全開的感覺。銅管強而有力,定音鼓也是賣力演出。另外木星也演出了歡樂與舞蹈的感覺。最後的海王星,Jarvi不但把女生合唱擺在舞台後面,甚至還擺到了觀眾席的後面,把音樂廳後面的入口打開,讓聲音從後面傳過來,有如環場音效般的效果。

聽完這場音樂會,大概可以理解為什麼TELARC願意簽下Jarvi與CSO的專屬合約(這應該也是美國主要樂團中少數擁有專屬合約的樂團),的確相當令人有信心。

2008/11/16

Mongol (2007)

Mongol是描寫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故事,導演是俄國人,全片基本上是蒙古語演出,不過有些段落的對白是中文,所以我可以聽的懂!

劇情基本上是由鐵木真幼時開始講起,從他九歲的時候遇見孛兒帖並選他為妻,接著面對父親被毒殺,自己又被仇人追殺。連老婆孛兒帖都被人擄走,最後靠著義兄札木合把老婆搶回來,不過也種下了兩人不和的前因。後來鐵木真的部下又誤殺了札木合的弟弟,導致鐵木真被打敗,賣到南方當奴隸。結果孛兒帖居然可以從草原趕去把鐵木真救回來,然後與札木合進行草原上的最後決戰,成為蒙古之王。

這部電影基本上可以說是描寫鐵木真在統一蒙古前是怎樣受苦受難的。基本上整部片就是不斷的被仇家追殺,沒有被追殺的時候就是被抓起來當奴隸,所以相當符合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於世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智,餓其體膚....。這些磨難給了鐵木真堅定的意志,使他養成了堅強的性格,有仇必報,不過有恩也必報。報仇是理所當然的,當他和札木合一起去把老婆搶回來的時候,遇上仇家殺的並不手軟。而當他第一次被札木合打敗的時候,札木合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賣去南方當奴隸。後來決戰過後抓到札木合,他也沒有殺了札木合,反到是放了他一馬。是念在倆人歃血為盟的兄弟之情嗎,還是報他當時不殺之恩。那也不重要了。

雖然這部片都是以蒙古語演出,但是有幾個場景的對白卻是中文。從英文對白翻譯我猜應該地點應該是蒙古與金國邊界。不過為什麼金國人講中文呢?這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對歐洲觀眾來說,一樣聽不懂,沒有差別。不過對我來說,這似乎更顯露出鐵木真在異鄉一樣處境很慘。

不過這部電影最具氣勢的,就是壯麗的蒙古草原,真的是一望無際,"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以前國文課本寫的,只有看到影片才能體會這種感覺。當然兩邊戰爭動員大量人力馬匹的場景,也是氣勢十足,真正決戰天下的感覺。

直得一提的,這部片雖是描寫鐵木真和其義兄及對頭札木合之間的故事,但這兩位主角都不是由蒙古人擔綱的。鐵木真由日本演員浅野忠信飾演,而札木合則是由大陸演員孫紅雷飾演,而導演是俄國人!所以相當出乎意料之外。

這部片是學校秋季電影套票的最後一場,還好我有來看,相當值得。

相關連結
Mongol (2007)
http://www.imdb.com/title/tt0416044/

Mongol的官方網站
http://www.mongolmovie.com/

成吉思汗的WIKI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成吉思汗

2008/11/12

念書不貴

其實Newsday後面的下一篇報導就是SUNY要漲學費了。說實在,這跟我沒什麼關係,因為我念了四年半,從來沒有付過學費,錢都是系上或是老闆幫我出的,我也只是每學期初繳些雜費。

SUNY是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共有60多個校區。根據報導,SUNY這些各式學校學院2008年的平均學費是$4,350。

上一篇,Obama的女兒將要念的學校的學費大概是兩萬七...

念大學比較便宜。

原始新聞
2008/11/11 Newsday
30 State University presidents ask for tuition hike
http://www.newsday.com/news/printedition/longisland/ny-lisuny115922277nov11,0,1439696.story

念書很貴

11/10美國總統當選人Obama夫婦到白宮拜訪現任美國總統布希。對Obama夫婦來說,這趟白宮行不但是認識環境,同時也要幫Obama的兩個小女兒找新學校。Newsday把Michelle Obama昨天去看的兩家學校列了出來。一家一年學費要$28442美金,另一家一年學費要$27445美金。所以兩位小千金一年小學的學費至少是五萬美金以上。當然,這兩間學校應該都是私立學校,所以才會有這麼高的學費。

念書很貴。

原始報導
2008/11/11Newsday: Michelle Obama visits Laura Bush and shops schools
http://www.newsday.com/news/printedition/nation/ny-usfam115922274nov11,0,2959600.story

2008/11/09

偵探小說家 武滿徹?

剛剛為了查有關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的資料,看了日文版跟英文版的wiki。看到英文版的wiki的時候,居然有人提到武滿還會寫偵探小說!不但如此,還會常常上電視節目當明星主廚!?

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相關聯結
英文版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Tōru_Takemitsu

日文版wiki
http://ja.wikipedia.org/wiki/武満徹

日本文化勳章

每年的11月3日,日本天皇會在皇宮中頒發文化勳章。今年共有八位得獎者。其中三位是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小林誠、益川敏英、下村脩)。另外著名指揮小澤征爾也於今年獲得文化勳章。

看了日文版wikipedia的介紹,原來只要拿到諾貝爾獎,如果之前沒有得過文化勳章的話,將自動成為當年文化勳章的得主。所以這次的文化勳章得主就有三個諾貝爾獎得主。而南部陽一郎在1978年就已經得獎,因此就不在此列。這應該是最明顯的錦上添花吧。

不過也有諾貝爾獎得主把這個勳章退回的。199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因為獲得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因此獲頒文化勳章。不過他把這個勳章退回了。

接著看看音樂類的得主。小澤征爾得獎應該算是名符其實,他應該是目前是古典音樂界中,地位最高的日本音樂家。之前的得獎者中,我只認得另外一位指揮-朝比奈隆(1994)。不過更令我訝異的,古典音樂界中最著名的日本作曲家武滿徹居然沒有得到文化勳章!我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滿徹"年紀很輕"就過世了。他過世的時候只有66歲。如果他能多活幾年,我想得獎應該是必然的。

而歷來得獎者中居然有四位外國人。其中一位是今年的文化勳章得主Donald Lawrence Keene,他是以研究日本文學及文化聞名的學者。那另外是哪三位獲得這項榮譽呢?原來是Neil Alden Armstrong, Michael Collins, Buzz Aldrin(阿姆斯壯,柯林斯及艾德林)。這三位就是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其中Armstrong和Aldrin更是第一跟第二位踏上月球表面的人。顯然登月成的成就是屬於全人類的。

相關聯結
文化勲章
http://ja.wikipedia.org/wiki/文化勲章

文化勲章受章者の一覧
http://ja.wikipedia.org/wiki/文化勲章受章者の一覧

Mortier: NYCO, 讓我們分手吧

這個週末,紐約藝文界最大的消息應該是Gerard Mortier宣布辭去紐約市立歌劇院(New York City Opera)的General Director一職。

目前擔任法國巴黎歌劇院General Director的Mortier在2007年二月接下了這個職位,預定2009年正式上任。宣布這項任命的時候,被視為將對紐約的歌劇生態造成極大的影響,不但可以提高NYCO的能見度,同時Mortier的創新風格,將會提升NYCO的兢爭力,給同樣位於林肯中心鄰居兼對手大都會歌劇院相當大的競爭壓力。

Mortier接手之後看的出來他有相當多的計畫想要實現。他今年委託了Philip Glass以Disney的生平來創作歌劇,也請了Wuorinen來創作歌劇版的斷背山。此外他還打算搬演一系列的二十世紀經典作品,例如Stravinsky的 “Rake’s Progress,” Glass的 “Einstein on the Beach,” Janacek的 “Makropulos Case,” Britten的 “Death in Venice” 和 Debussy的 “Pelléas et Mélisande.”不過規模最大,同時也是最為令人期待的,是Messiaen唯一的一部歌劇作品“St. François d’Assise”的紐約首演。

要實現這些演出計畫,Mortier需要每年60M(美金)的經費,但是NYCO只願意出36M,因此預算差了一大截。而這個預算相對於Mortier手上的巴黎歌劇院每年300M的預算,更是差了一截。這應該是Mortier辭職的主要原因。對Mortier來說,這筆60M的預算是當初明白寫在合約裡面的,沒錢就是難辦事,也沒有辦法實踐他的計畫,因此只好辭職下台。60M對NYCO來說基本上是超出負擔的,因為NYCO近年來的預算大概在46M左右,60M幾乎是多了三分之一...

對NYCO來說,這應該是最糟糕的結果。這個樂季NYCO所在的紐約州立劇院(New York State Theater)正在裝修,所以NYCO只能在紐約的五大行政區四處打游擊辦音樂會。而前不久又差點發布出薪水,所以只好給樂團不支薪的假期,甚至還要解雇幾位樂手。而近來的景氣大壞,讓募款更加困難,因此造成資金的缺口。不過對NYCO的主席Susan L. Baker來說,他覺得原本計畫是無論如何都要把第一年的製作推出來,就算借錢來辦都要做,因為她相信等到新樂季的新製作上場之後,應該就可以吸引到足夠多的捐款,讓NYCO度過危機。不過現在這個想法應該已經沒有希望了。

Mortier走了,那兩部他委託的歌劇怎麼辦?Mortier現在打算把這兩個計劃向別的歌劇院推銷,看看能不能找到金主。而眾所期待的St. François應該也是跟著告吹。看來今年冬天會是NYCO最寒冷的一個冬天。

原始新聞
New York Times 11/08/2008: Bold Impresario and City Opera Part Ways
http://www.nytimes.com/2008/11/08/arts/music/08oper.html?_r=1&ref=music&oref=slogin

相關聯結
紐約市立歌劇院委託創作歌劇:斷背山、迪士尼

如果Palin會中文

如果從中文報導,很難理解為什麼Palin會把非洲當成一個國家。名字上不是已經寫的很清楚是非"洲"了嗎?

從中文來說,亞洲、歐洲、美洲、非洲、澳洲所有的名稱裡都有個"洲"字,所有學過國中地理的人基本上都知道這些是"洲名"。

但是從英文上來看,上面幾洲分別是Asia, Europe, America, Africa, Australia,的確是有可能會搞不清楚。我猜Palin可能是把Africa(非洲)和South Africa(南非)搞混了。不過事實如何,只有Palin最清楚。

Palin如果會中文就不會搞混了。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McCain

每次選舉過後,敗選的一方總是要來個檢討會,世界各國皆是如此。11/6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就提到McCain在七月時接受訪問的時候,也提到了這一點。當然那時離投票還有三個多月,誰勝誰敗尚未可知。不過他說的倒是相當坦白,一針見血。

他說他看了所有與選舉相關的書籍,凡是提到勝選的一方,全部都是完美的競選策略、然後漂亮的執行計畫...。簡單的說就是必然的勝利。然後輸掉的那邊,絕對是徹底搞砸計畫,不是內鬥內行,就是挑了錯誤的人,原因不勝枚舉。

所以他說,如果他勝選了,後代的歷史學家會說他在競選過程中,在對的時間挑了對的人做了對的事,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如果輸了,絕對會說他的整個選舉過程就是一個荒腔走板,亂七八糟。

McCain這話講的實在很白,而且相當貼切。從選後各媒體的報導看來,他的這些話一點也不錯。以選舉來說,所有的人都是結果論,通通都是事後諸葛亮。在選後,各大報爭相讚揚Obama的選舉策略,然後同時幫McCain用力檢討各項選戰的錯誤決定。說實在,這對落選人來說,根本就是二次打擊。

不過如果McCain會說中文,那他上面這麼落落長一段話只要八個字就解決了: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相關聯結
New York Times 11/06/2008
Internal Battles Divided McCain and Palin Camp
http://www.nytimes.com/2008/11/06/us/politics/06mccain.html

2008/11/08

牆倒眾人推:Sarah Palin

美國總統剛落幕,當大家都把焦點集中在Obama身上的時候,另外McCain方面也沒有閑著。敗選之後總要檢討敗選的理由。這次他們的焦點放在McCain的副手Palin身上。

11/5的Fox news,記者表示McCain的智囊覺得Palin缺乏足夠的國際觀。例如Palin不知道Africa並不是一個洲,而以為是一個國家名。另外她也不知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三個成員國(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當然這只是其中幾項最受注意的,其他問題族繁不及備載。

把Africa誤認為國家名,而不曉得這是洲名其實已經很離譜了。而不曉得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這個就更離譜了。北美洲有幾個國家?美國一個。上面那個一樣說英文的,在阿拉斯加隔壁的加拿大是一個,在美國南邊,說西班牙文的墨西哥是一個。總共也就是自己家加上上下兩個鄰居,很難想像一位堂堂美國州長搞不清楚。

這些問題選前為什麼沒有爆出來?其實應該是為了製造團結氣氛,一切以勝選為先。現在勝敗已定,該是算總帳的時候了。要怎麼算帳?從別人檢討起。那就是拿Palin開刀。

當然今天絕大多數的報紙都把這件事拿出來當笑話講,尤其是美國之外的各個媒體。不過紐約時報倒是對此事隻字未提。

從這件事情看來,至少有幾點值得注意的:

美國人的地理觀念似乎不太行。基本上美國很大,大到很多人除了美國之外,基本上不曉得這世界上還有其他的國家。除了美國之外,其他通通不清楚。這種國際觀的缺乏,一般人如此,許多政治人物亦然。

另外,Palin自從被選為McCain的副手之後,美國各媒體三天兩頭就找他的毛病。挑他的穿著,挑她的言論。有沒有很眼熟?對,Clinton在民主黨初選的時候,許多媒體也是這樣挑剔她的言行舉止。對於有志美國總統大位的女性,似乎依舊有很長的路才能擺脫這種不公平對待。

相關聯結
Fox news的原始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PsV6ZhL15c

校園報紙支持哪位候選人?

每次美國總統大選,每家報紙的社論基本上都會表態支持哪位候選人。以紐約時報為例,除了在社論上表態支持哪位候選人外,在投票日當天還會列出建議支持的人選。

在這次總統大選上,校內的學生報紙Statesman在投票前的一星期也寫了篇社論,表態支持民主黨的參選人Obama。以紐約州而言,基本上這是民主黨的鐵票區。因此,校園報紙會支持民主黨並不足為奇。

儘管這種表態對整個選舉大局來說當然是無足輕重,不過我認為這是讓大學生實際參與政治的一項好的作法。在社論中,他們清楚寫出了他們支持Obama的理由,希望藉由清楚的說明,讓他的讀者能夠知道為什麼他們支持Obama,進而希望能夠影響讀者,投票給他們所支持的對象。

我想對學生而言,這是學習民主的最好機會。以理服人,把支持候選人的原因有條理地向其他人說明,藉以爭取支持,而不是以拳頭服人。

民主是數人頭,不是打人頭。

教會不介入美國總統選舉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不過偶爾我還是會到學校附近的中文教會去做禮拜。上星期(11/2),正是美國總統大選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主持禮拜的主席,在報告的時候特別提到,根據法律規定,教會不得公開為候選人拉票,否則會被取消非營利事業的資格,喪失免稅的優惠。所以主席就表示他們不會為特定政黨做宣傳,但是他們把共和跟民主黨兩位主要參選人的政見列了出來,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至於較有間的私下相互討論,則不在此限。

我覺得這樣很好。以美國而言,美國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家,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你願意信仰哪個宗教並不表示你需要與所屬宗教或所屬教會的政治傾向一致。這某種程度也是保障民眾的政治自由。一旦教會主動向信徒宣傳政治,那麼他就失去了他的中立性。政府對此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取消你的免稅資格。不要小看這個資格。很多教會雖然信徒頗多,但是信徒的奉獻卻不多,因此有沒有被課稅,事實上會相當程度影響教會的運作。藉由這種方式,政府讓宗教不能介入政治。某種程度,依舊是保持著政教分離的形式。

2008/11/06

11/05 Duo Piano Recital

雙鋼琴的曲目基本上不是音樂會的常客,所以今天這場雙鋼琴的音樂會就顯的更為不易。這次的曲目分別是

Milhauld: Scaramouche for Two Pianos
Ravel: La Valse for Two Pianos
Bolcom: The Garden of Eden, 4 rags for two pianos
Rachmaminov: Suite No. 2

所以每個半場都是以一首輕快的作品開始,然後以一首重量級曲目作結,是個滿對稱的曲目安排。

注意到了嗎?這四位作曲家中,只有Rachmaninov是鋼琴專家。聽完這四首作品後,的確還是Rachmaninov的作品最能發揮雙鋼琴的效果。對Mihauld來說,這部曲子有至少有豎笛版,管絃樂版,Saxophone版,各個版本的演出都是一樣的熱鬧。Ravel的Valse原本是給管絃樂團的曲目,所以音樂本身並不是特別針對雙鋼琴的演出設計的。至於Bolcom雖是針對雙鋼琴寫的,但是我覺得Bolcom只是剛好選了雙鋼琴作為表現的樂器。Bolcom就算是寫在別的樂器,大概也不會差太多。

術業有專攻,這句話是一點不假的。要寫出好的鋼琴音樂,最好還是要熟悉鋼琴的性能和演奏方式。

2008/11/05

總統都選出來了,還需要投票嗎?

美國的五十州跨越了五個時區,平時生活也還好,只是到了像總統選舉這種大日子,因為時差的原因,就會發生西岸還在投票,而東岸卻已經在開票的情形。

只是這次Obama領先的幅度更大,McCain在美東時間晚間11點左右就已經發表敗選宣言,這個時候夏威夷剛結束投票,而阿拉斯加還要兩個小時才會結束投票!換句話說,當阿拉斯加的選民還在決定總統應該選誰的時候,事實上下一屆的美國總統已經出爐了...

除了選總統外,通常美國總統大選還會附帶選一些其他的民選職位,所以還是有繼續投票的必要。只是阿拉斯加的民眾不論投下什麼選票,都不會改變總統大選的結果了。

這也是美國選舉的一種弔詭吧。

買哪張CD給小孩聽好?

常常在古典音樂版看到家長會問到想買CD給小孩在家聽,希望可以藉此培養小孩的音樂興趣。前一陣子又有位家長問了類似的問題,只是這次他想買的是在巴哈大全集跟莫扎特大全集中兩套選一。這兩套都是接近200張CD的超大系列,所以我回應了以下的意見。

其實這篇小文章提到了幾個有趣的問題:要怎麼培養小孩的音樂興趣?要怎樣買CD?有機會再細談。

////////////////////////////////////////////////////////////

如果我可以建議的話,我覺得看你比較喜歡的是哪一位作曲家:喜歡巴哈就買巴哈,喜歡莫扎特就買莫扎特。如果你想買的那套大全集平均每張不到一百元,那當然就直接買下去就是了。

我的理由很簡單。從你的文章看來,你買這些CD的理由是要給小孩培養音樂興趣用的。如果你要買給小孩聽,不如你買給自己聽,然後在家的時候就從大全集裡面隨手抓一張CD出來聽。

好處有二。一來這是你自己喜歡的作曲家,你聽了有興趣;二來你時常放,小孩子長期耳濡目染,應該比你刻意放了給他聽有效。

至於哪個版本好?我的建議是越便宜的越好。舉例來說,如果你也是剛入門不久的,與其一千元買兩張高價位的CD,不如拿去買超低價位的一千元10張(我跟台灣的CD行情脫節很久了,這邊只是舉個例)10張不同的CD聽到喜歡的曲子機會應該比兩張高,聽了不喜歡也不會特別心痛。

不用擔心版本好不好,演奏好不好。能用相對較少的錢多聽各式各樣的曲子,我覺得是比較划算的事。

2008/11/04

兩千萬的卡列拉斯,值得嗎?

11/1,苗栗縣政府花了兩千萬請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列拉斯(José Carreras)到苗栗來演出。過了兩天,根據報導,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似乎覺得這筆錢花的不甚值得,認為這是個大拜拜。

這種大拜拜好不好?我個人是站在支持的觀點的

當然,卡列拉斯已經基本上退出第一線的古典音樂演出,也可以說他已經不復當年的英姿,不過他依舊是位明星。他出現的場合還是頗有新聞價值。我也同意縣立體育場並不是個聽古典音樂演出的好場所,這個地方應該比較適合流行巨星演唱會。這樣的演出到底對古典音樂的推廣有多少幫助?

這種大拜拜可以做廣告,做宣傳,可以讓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是個很好的推廣方式。就算你不聽古典音樂,多多少少也知道有個明星來演出。演的好不好是一回事,至少你會知道這件事。很多事情都是看熱鬧,看出興趣了以後才會想看門道的

如果現在把這筆錢分成就說二十次吧,一次花一百萬,辦20場古典音樂推廣活動,同樣要達到四萬人的參與人數,平均一場要有兩千人。我不曉得他(張正傑)有多少信心可以同樣的達到這樣多的參與人數,更不用說宣傳做不做的起來了。

原始新聞:
卡列拉斯苗栗開唱 大提琴家張正傑:太奢侈
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790966

http://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Rtn/2007Cti-Rtn-Content/0,4526,110101+112008110300783,00.html

簡易做酸奶 Part II

上次看到厄瓜多室友用純天然的方法製造酸奶。當然,這應該是他相當重視的一種食物,因為我看他做了不只一次,基本上是吃完就做,做完就吃,源源不絕。

不過我另外也注意到,他的酸奶發酵的時候應該是有控制發酵時間,而不是隨便要放多久就放多久。發酵時間夠了也是要放冰箱保存的,免得真的壞掉了。

這個應該是證明了,世界各國都有獨特的飲食文化。不過我還是沒有打算試著做看看。

相關文章
簡易做酸奶
http://chinhaochen.blogspot.com/2008/10/blog-post_16.html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4: 10/25

星期六我拿了老板的特許令,所以我可以光明正大的溜掉上午的會議,跑去Ferry Building看菜市場。事實上我也是聽完邀請演講才跑掉的,所以也不算是整個翹班跑了。老闆愛吃,也知道我愛吃,所以再我出發之前特別告訴我一定要來看 Ferry Building Market,而且一定要星期六早上去。沒錯,因為這個時候,就像前一天一樣,有很多附近的農夫也會拿各式各樣的農產品來,只是種類更多。到這邊根本不需要擔心不知道路,因為看著人潮移動的方向也就知道了。這個舊金山的碼頭前面是藝術家的市集,有很多當地的藝術家在賣個人作品。不過這又不能吃,所以我就很快的跳過去了。

重頭戲是Ferry Building。果然,BUILDING兩旁擺滿了攤販,我也一路試吃下去。從左邊吃到右邊,從水果吃到果醬蜂蜜,還有橄欖油和水果乾。畢竟用看的不準,吃一口最快。不過最特別的兩個小攤子,是教人如何用鮮奶遊自製奶油,還有自己擠蘋果汁。我看他們就拿一個小玻璃罐裡面裝些鮮奶油,一直上下搖,一陣子以後就跑出奶油來了。這大概是我看過最簡單的奶油作法。

碼頭的後面還有一大推攤販,不過這邊主要是賣熟食為主,可以馬上買馬上吃的。有烤肉烤雞烤麵包,什麼都有。不過我有興趣的是賣現開的生蠔,一個兩元,我買了兩種各兩個。生蠔很新鮮,不過小小的,吃來還帶有海水的鹹味。坐在碼頭邊吃生蠔,吃下去的應該是一種氣氛。

BUILDING 外面熱鬧,裡面更誇張。裡面基本上都是固定攤位,不過就像是超高級的美食商店街。有專賣各式蘑菇的,各式新鮮魚類,還有中國茶,甚至還有專賣魚子醬的吧台。我很好奇有誰會買一份幾十塊的魚子醬就坐在路邊上吃掉。這是氣氛的問題。裡面還有一家賣墨西哥菜的,這家店的玉米餅是現做的,我站在窗戶面看著阿姨在那邊作玉米餅,光看就覺得一定好吃。

不過我最後買的並不是玉米餅,而是到隔壁的一家日式熟食店去買了一個蟹肉可樂餅。一個3.75,不過真的有大塊大塊的蟹肉,的確物超所值。

下午開完會後的重點,不是準備隔天的報告,而是再跑到舊金山,去坐有名的CABEL CAR。這個CABEL CAR被稱為會移動的美國文化遺產。其實去坐的時候,CABEL CAR就在地鐵站旁邊。只是因為是周末下午,所以要排排隊。單程五元,由Powell Street坐到漁人碼頭,是旅遊指南推薦的路線。

這條路線基本上是先上坡再下坡。上坡的路段可以很清楚的讓所有的遊客知道,舊金山的上坡有多陡,不過下坡的時候就有趣了。因為下坡的方向正面對舊金山灣,所以面前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海。看下去的景色的確不錯,也是照相的好地方。

到了漁人碼頭,也不需要地圖或旅遊指南,看著商店街一路走下去就是了。到處都是商店,到處都是遊客。到了真正的碼頭區就到處都是賣海鮮的。不過這些地方顯然都是賣觀光客的,我也不會特別想在這邊吃海鮮。這邊最特別的應該就是那群住在漁人碼頭裡面的海獅。雖然旁邊的解說牌有說到為什麼有這麼多海獅,不過我還是很難了解為甚麼有這麼多的海獅願意住在離人那麼近,有那麼多污染的地方。

結束漁人碼頭之行,我跳上另外一台STREET CAR,順著外圍道路往市區前進。如果可以,我比較喜歡坐電車勝於坐地鐵。地鐵通常比較快,但是地下沒有風景可看的。不過我坐的位子基本上就是看著舊金山的碼頭。晚上的Ferry Building的燈光很漂亮,還有後面的橋也點起了燈,就像晚上的布魯克林橋一樣,都是謀殺底片的好地方。

繞了一圈之後,其實也才七點左右,我決定在Powell下車,然後開始往北走,看看我會看到什麼。事實上就是類似第五大道般的名店街,只是這時所有的店都已經關門休息了。我繼續向北走,其實就是繼續爬山... 走著走著,居然就被我走到CHINATOWN了!知道是CHINATOWN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前面有個大牌坊,上面有國父寫的一些字(大中至正,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大概是這些,我不記得了)既然到了中國城,那就繼續走吧。繼續往上爬的結果,商店不是特別有趣,我也沒有看到很多餐廳。好不容易看到一家賣煲飯的,看起來價錢便宜,客人也不少,而且都是老中,想必應該不錯。不過不過,我居然沒有進去吃!!這可能是我當天晚上最大的失策。

沒有在中國城吃晚餐的結果就是必須餓著肚子走下山。最後在POWELL附近看到一家日式快餐店。這家店也是生意好到誇張,等了一下之後我點了一份親子丼。其實做的很不錯,蛋滑肉嫩,是份飽足的晚餐。

回到旅館,整理一下隔天要用的投影片,再上樓聽聽同組的妹妹要報告的投影片,給些建議後也就十二點了。我還要再試講一兩次,確定可以壓縮到十分鐘內搞定。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3: 10/24

星期五早上依舊是聽演講。不過我在早上出來吃飯的時候,看到飯店旁邊有著街頭市集,瘋了兩個BLOCK,擺滿了附近農夫帶來的各式新鮮農產品,有水果,青菜,各式辣椒,還有活的鯰魚!不過我沒有帶相機,所以十一點多抽了些空檔又來照相順便買水果。

中午這群老外就沒有力氣跟我一起去中國城吃東西了,大概是怕我又拿那些沒看過的東西出來嚇人,所以他們決定去吃三明治。去了才發現,我們旅館北邊兩個 BLOCK就是奧克蘭的市政廳,那邊有很多亮麗的店面,是OAKLAND的CITY CENTER,的確適合上班族吃午餐。吃完了午餐我往北走上去,沒幾條街之後,整個市景很快就變的人很少,感覺不甚熱鬧。更重要的,沒有人的地方就會比較危險,更何況是我這個帶著相機四處拍的,一看就知道是觀光客,所以我也沒多停留,很快的就走回去飯店。

下午有大學生的研究海報展覽,我看了很多我們這個實驗有關的主題,感覺像是我們有一個儀器要升級,所以暑假的時候就有一堆暑期大學生來打暑期工,打完工之後就把結果拿到這邊貼海報。我們要感謝這些大學生,因為他們,我們省了不少力氣。

晚上沒去舊金山,跟同學在附近的泰國餐廳吃飯。其實我比較想去隔壁老闆推薦的越南餐廳吃飯,不過那家店生意太好,我們人又多,所以改到隔壁的泰國餐廳吃飯。菜還好,不過客人略少,我還是想去隔壁的那家越南餐廳。可惜沒機會了。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2: 10/23

第二天會議開始,坐著聽了一整天的演講。下午聽完演講後,馬上又往外跑,等著聽八點的音樂會,這次我坐到舊金山的第一站embarcadero,然後順著 Market Street往下走。一路上依序經過舊金山的金融區,然後是商業區,最後又回到了City Center。金融區給我的感覺就像紐約的華爾街,不過路上的行人看來稍為悠閒一點,不像華爾街的壓力那麼大。

舊金山的街上有許多的電車(street car),我也跳上去坐了一小段。電車單趟1.50,比較特別的是電車裡面會貼一些該部電車的歷史,比如說是幾時出廠的,感覺很有意思。

不過有趣的是中午開完之後,帶著五個老外去隔壁的中國城吃午餐。午餐還好,不過我點了一盤五香滷味給老外開開眼界。裡面有豬舌豬肚豬耳朵,我猜老外應該是看的頭殼發麻。結果老外對豬舌的接受度最高,豬耳朵完全投降。

10/22 - 10/27 Oakland and San Francisco, day 1: 10/22

感謝老闆出機票錢加住宿費,我終於有機會藉著開會到加州一遊。比起去年在超級無趣的Newport News,這次開會有趣的多。

到了舊金山機場,先從機場搭Air train到附近的地鐵站去坐BART。我的感覺就是熱。加州真是熱,比起寒冷的紐約,溫度至少高了攝氏接近十度,忽然覺得紐約像是冰天雪地一樣。 BART很方便,直接就可以坐到旅館旁邊。看著外面的景色,感覺四處看去都是咖啡色的,講白了就很像沙漠的感覺。

到了旅館,安頓好之後,帶著餓壞了的大家去找東西吃。老闆出門前有交代我幾家餐廳可以去試試,所以我帶大家(三個老中和三個老外)去吃老闆推薦的中餐館。其中一為老中同學看我們有六個人所以點了六樣菜,不過後來我們發現,三個老外基本上不會用筷子,然後還有很多東西不敢吃,更慘的是菜的份量頗大,所以最後只能把第六道還沒上的豆腐煲退掉。

接著其中一位同學因為在舊金山待過,所以帶大家到CITY CENTER稍微走了一下。基本上CITY CENTER就是以市政廳為主的一塊區域,市政廳的外圍環繞著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及歌劇院,簡單的說就是舊金山的行政及文化中心。在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拍照留念,只是因為我晚上還要聽歌劇,就在此和其他人說再見。其他人往漁人碼頭方向前進,我則跑去MARKE STREET上散步。

舊金山的MARKET STREET就像是紐約的BROADWAY一樣,貫穿整個舊金山市區,走一圈大致上也就可以體會舊金山了。第一天沒有特別走多遠,只是稍微走了一個站的距離。

2008/11/03

11/02 Marsalis Brasilianos

Camargo Guarieri: Abertua Concertante - dedicated to Aaron Copland
Heitor Villa-Lobos: Fantasia for Saxophone and piano or orchestra
Heitor Villa-Lobos: Bachianas Brasilieras No.5

Darius Milhaud: La Creation du Monde
Heitor Villa-Lobos: Bachianas Brasileiras No.9
Darius Milhaud: Scaramouche for Saxophone (alto) and Piano
Lea Freire: Vento em Madeira

Philharmonia Brasileira
Branford Marsalis, Soloist
Gil Jardim, Condoctor

有多少機會可以現場聽到整場巴西風格的曲目?這就是讓我在紐約秋天寒冷的晚上出門的理由。演出者是Gil Jardim指揮Philharmonia Brasileira,並由Branford Marsalis擔任saxophone獨奏。

第一首是題獻給Aaron Copland,聽起來沒有拉丁的感覺,倒是具有濃濃的美國風,聽起來就像是看到一堆堆的高樓大廈。

第二首是Villa-Lobos的fantasia for soprano Saxophone。Sop Sax的聲音就像豎笛,但是帶有濃濃的金屬感覺,比起豎笛又沙啞了一些。不過演出卻是相當流暢,說是行雲流水並不為過。

上半場壓軸的Villa-Lobos的第五號巴哈風巴西組曲,原本是寫給女高音及八把大提琴的作品,這邊改為由Alto Saxophone與弦樂團的合奏。弦樂團的編制是54221,在這邊把八個大提琴聲部改編成絃樂團編制後,我猜應該是改為把第一跟第二小提琴各拆成兩部,然後兩把大提琴各奏一個聲部,中提琴合奏一個聲部,還有一把低音大提琴,這樣也是原本的八部。改編過的版本,Saxophone的聲部依舊悠遊於絃樂團的聲響中,表現力一點也不輸給女高音版本。不過更重要的功臣我覺得是指揮。他帶出了相當靈活生動的節奏感,相當具有彈性的節奏,使這套巴哈風巴西組曲保有巴哈風格的聲響,卻又擁有巴西森巴的彈性。相類似的成就也出現再下半場由賢樂團合奏的巴哈風巴西組曲第九號。如果巴哈都能夠演奏的這麼有彈性,這麼生動的節奏,那我應該會喜歡巴哈。

下半場的主打是Mihauld。La Création du Monde的樂團編制相當特別,兩把小提琴加一把大提琴和一把低音大提琴,還有一排的管樂及些許的打擊。整個曲子一開始聽起來就像是宇宙渾沌初開的樣子,不過等到世界創造之後,我想Mihauld的心情大概變成開心慶祝,整個曲風變的相當生動。而Scaramouche大概是Mihauld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不過這次的演出一開始是利用Sax與鋼琴的伴奏,然後指揮和樂團站在旁邊看戲,接著鋼琴版本演出完之後,Sax走向舞台中央,開始與樂團合奏,又把這個曲子奏了一遍。兩個不同編曲的版本Side by side的演出,不但點燃了觀眾的熱情,同時更演出了巴西嘉年華的感覺。

音樂會的最後由一首2007的新作品作結。這首曲子聽起來帶有爵士風,在後面變成相當熱鬧的曲子,作為音樂會的結束應該是相當成功的演出。最後又追加兩首安可曲,一快一慢,都是表現爵士風格的曲目。不過對我來說,曼的安可之後應該再來一首快而炫技的安可,讓大家很high的回去,這樣才是巴西啊。

2008/10/27

你們真的有吃鴿子嗎?

第一天在奧克蘭吃午餐的時候,我們三個老中帶著三個老美到我指導教授推薦的一家中國餐廳吃飯。這是一家廣東餐廳。吃到一半的時候,我跟同桌的美國同學說,這家中餐館有賣烤乳鴿,而且還是本日特賣(一隻九美金!)。他們顯得相當不可思議,顯然當我是在開玩笑。

結果過了幾天,我們在中午休息去吃飯的路上,一個美國同學就來問我,那天我說餐廳有賣鴿子,是我在開玩笑嗎?當然不是啦。菜單上寫的清清楚楚,不過是中文就是了。要是寫成英文,大概這家店再也不會有美國客人了。說實在,要是當天沒有美國同學在場,我是很有可能叫隻烤乳鴿來吃的。

我就開始跟他解釋,鴿子其實有專門的肉鴿,也是像養雞一樣的有人在養來吃的。然後,我們也吃鴿子蛋。看來他慢慢瞭解到,原來世界上可以吃的鳥,原來不是只有雞而已。

事實上,根據我仔細翻過那家餐廳的菜單,這家店還有賣全蛇宴,不知道老美知不知道這件事。

2008/10/25

10/23 San Francisco Symphony

美國西岸的古典音樂市場,在管絃樂團方面,舊金山交響和洛杉磯愛樂應該是實力最堅強的兩個樂團。這兩個樂團常到紐約來演出,不過總是失之交臂。這次到了舊金山,自然不能錯過這個親聆樂團的機會。

這次的指揮很可惜不是舊金山交響的音樂總監Michael Tilson Thomas,不過指揮Fabio Luisi也是高手。2005我在大都會歌劇院聽過他的Don Carlos,相當凌厲,讓我印象深刻。他現任Dresden Staatkaplle的音樂總監,更證明了他的指揮實力。

Fabio Luisi的今天主打的曲目是理查史特勞斯的Don Juan和Schmidt的第四號交響曲。當他指出Don Juan的第一個樂句後,我的感覺是這個Don Juan應該是個熱情,充滿陽光氣息的情聖。整個曲子的演出充滿熱情和自信,弦樂整齊,銅管響亮。說是展示樂團實力並不為過。

而Schmidt的第四號交響曲就不是那麼為人所知的作品了。事實上,這次的演出是舊金山交響第一次演出這個作品。Luisi用這部作品來作為他在舊金山交響初登台的曲目,也可見他對這首曲子的重視。根據作品解說,這首交響曲可以被視為一首沒有歌詞的安魂曲,是Schimidt紀念難產而死的女兒所寫的作品。全曲四個樂章,不間斷的演奏。

Schimidt在維也納愛樂跟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擔任了16年的大提琴首席,同時是馬勒最愛的大提琴首席,所以他的作品帶有浪漫派後期的風格也就不令人意外。聽起來的感覺就像是馬勒交響曲的慢板樂章,只是長度接近五十分鐘。

從頭到尾,整個曲子就佈滿著哀傷的情緒,然後四個樂章都是以一兩個主題為主發展到底,或者說是重複不斷的出現,有點類似布魯克納堆積出最後高潮的感覺,只是這首曲子比較像是同樣的一塊積木一直往上堆。從音樂上,毫無疑問可以聽出作曲家的痛苦,我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悲哀,不過聽到後來,我真的變的很痛苦。雖說這部作品是Schmidt最重要的兩部作品之一,音樂其實也好聽,只是對於近乎無窮無盡的重複,我實在很難消受。不過不可否認,Luisi與舊金山交響還是很細緻的表現出了這部交響曲。

除了Luisi的演出之外,上半場還邀請了小提琴明星Joshia Bell來演出聖桑的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及拉威爾的Tzigane。Bell的技巧無懈可擊,在這兩首典型的小提琴炫技曲目中悠遊自如,只是琴音似乎小了些。不過還好Luisi的樂團控制的很好,基本上沒有把小提琴吃掉的問題。

不過聽完Bell的演出,雖然技巧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他的演出卻很難打動我。聖桑和拉威爾都是典型的炫技曲目,但是在他的演奏下,我覺得已經快要變成作秀曲目,很多表情都顯得過於誇張。琴音如此,動作也如此。我也看過動作激烈的小提琴家,像是Midori,動作之激烈常常讓我為她的演出服擔心,但是我可以感覺到她是因為音樂而跟著移動身體。我並沒有辦法在Bell的演出中感覺到這些。是因為他的詮釋不合我的胃口,所以被我順便挑毛病嗎?或許吧。如果下次有機會再聽他演其他的曲目,大概就可以確定是哪個原因了。

2008/10/23

10/22 San Francisco Opera: Boris Godunov

難得到舊金山一趟,自然不能錯過舊金山的兩大古典音樂重鎮,舊金山歌劇院及舊金山交響。第一天首先拜訪的是舊金山歌劇院(San Francisco Opera)。

今天演出的劇碼是Mussorgsky的Boris Godunov。這部歌劇可以說是俄羅斯歌劇中最重要的作品,不過大概也是演出版本最混亂的一個作品。光是Mussorgsky 自己就有1869年和1872年版,然後還有Rimsky-Korsakov重新進行管弦樂配器的兩個版本。之後蘇聯時期又多出了Shostakovich重新配器的版本,再加上近幾年Mussorgsky協會的全集版,實在令人頭皮發麻。所以要討論這部歌劇,首先就要先搞清楚演出的到底是哪一版。

這次演出的版本是1869年的原典版,一共七景。事實上,某種程度而言,這個版最大的特色是"沒有女主角"。換句話說,整部歌劇基本上沒有男歡女愛的男女對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男低音在那邊搞黑暗的宮廷鬥爭。所以這也是這個原典版當初沒有辦法通過帝俄時期的歌劇審查的原因之一。

舊金山歌劇院的節目單中沒有提到這是不是原典版第一次在舊金山歌劇院演出。不過從導演是舊金山歌劇院首演看來,所以我猜這應該是舊金山歌劇院今年新推出的新製作。

今天演出剛好是這部歌劇這個樂季的首演。相對於大都會歌劇院大部分的演出都是具有華麗至極的布景,這個製作的佈景走的是儉約風。基本上整個舞台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空蕩蕩的,只會擺上必要的幾樣佈景,例如第三景的修道院就只擺了一張桌子和兩張板凳,第四景的邊境旅館只擺上一張桌子和幾張椅子。大部分的劇情都靠著歌手的走位來演出。在幾乎沒有布景的狀況下,導演利用燈光的改變和舞臺空間的利用來製造不同的舞台效果。例如打開舞台的地板或是舞台後面的門,讓歌手可以有立體方式的進場跟退場,利用燈光的變換來製造出不同的情境。不過因為沒有多餘的布景,所以更重要的是歌手的演技。

這個製作的另外一個特徵是對Simpleton(傻子)的處理。Simpleton在這部歌劇有著相當特別的地位。很多歌劇解說會把他翻為holy fool,變成神聖的傻子。這傻子雖傻,卻更接近大智若愚,因為他的傻,可以說出很多別人不敢說的事情,例如Boris殺了王儲的事就只有他趕在Boris面前講。雖然在前三景都沒有他的音樂,但是他在前三景都有出場。他出場的時候大多數時刻都抱著象徵沙皇的王冠,我覺得這應該是暗指他認為Boris Godunov得位不正,他已抱著王冠的方式象徵他所在意的是皇室正統,或可說是俄羅斯的命運。就算Simpleton沒有出現,這頂王冠依舊出現在下半場的第五景,而這時照著王冠的燈光竟然是微紅,是導演打算利用這個來象徵那個被Boris Godunov謀殺的王儲Dimitri嗎?我不知道,不過我覺得這樣解釋很合理。

而導演對這部歌劇的處理,每個景之間事實上都是相互連貫的。所以在兩個半場中,演出幾乎是不停頓。如果不是因為歌手跟樂團需要休息,我甚至覺得一次連續演完七個景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音樂的部份,說實在一開始低音管的獨奏就讓我大吃一驚。他的斷句特別到我覺得根本就是錯誤的分句。證據就是當他吹完主要旋律後,小提琴會重複再演奏一次,小提琴的斷句方式和低音管的斷句方式完全不一樣。我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而第一景民眾的大合唱,聽起來的情感也很怪。依照劇情,這應該是他們被逼著唱出那些歌詞,所以應該是有被逼迫的無奈感。不過我聽到的卻是精氣神十足,充滿希望的合唱。當然好聽是好聽,不過似乎不是劇情所需要的感覺。

另外一個問題可能和座位有關。那就是低音號的聲音又大又強,幾乎變成低音砲。

而歌手中,最令人注意的就是擔任title role的Samuel Ramey。他的聲音充滿威嚴,不過又能轉換成帶有慈父的溫柔,最後又能演出發狂失控的感覺,是很成功的演出。

2008/10/20

當John Adams到了大都會歌劇院

John Adams的Doctor Atomic現在正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因此,基本上John Adams只要這段時間人在紐約,我想他應該會親自出席每一場的演出,然後演出結束後上台接受全場觀眾的歡呼。

這次的演出票房賣的還不差,所以看來紐約的聽眾還蠻喜歡他的音樂。但是,他們認得John Adams的本尊嗎?就我短暫的觀察,我猜大部分的人大概還是不認得,就算他們正要進去看他的作品。

星期六大概12:40分左右,John Adams和幾位友人準備一起進入大都會歌劇院。我在人群之中看到John Adams,然後就走到附近去,看四周的觀眾對他的反應。他在大門附近跟友人碰面,和友人合照,然後我就看到四周的觀眾東看看,西看看,完全沒有人注意到他。

等到作曲家準備進歌劇院的時候,我向旁邊的美國婦人說,你知道剛剛作曲家就站在你旁邊嗎?他們相當訝異,完全不知道這麼一回事。不過還是很興奮的朝著我指的方向看過去,想看看作曲家本尊的樣子。

所以雖然很多人進場看這部歌劇,不過認識John Adams的人大概數量還是有限。或者是紐約客見過太多大人物,所以看到各種名人也不會特別意外?我不知道。不過當知名人物還可以輕鬆的在街上散步而不會被人打攪,這也是一種幸福吧。

10/18 紐約愛樂的西班牙之夜

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是紐約愛樂的常客。這次紐約愛樂看上他對西班牙音樂的權威詮釋,邀請他來演出全場的西班牙音樂。演出的兩部作品都是紐約愛樂相當陌生的曲目。

上半場演出Albéniz的Suite española。這套Suite española原本是寫給鋼琴獨奏。Albéniz以一首一首的小曲子來描寫西班牙的每一個省份。不過這次演出的版本是由指揮自己編曲的管絃樂版本。閉上眼睛聽,的確就是可以聽到西班牙的感覺,這時的確感覺到Albéniz的作曲功力。這個管弦樂版給人的感覺的確是比鋼琴的音色變化多很多,演出也很有活力,但是似乎少了些什麼。我覺得應該是配器的問題。這個編曲感覺是把管絃樂團變成鋼琴,所以聽起來是"鋼琴化的音響效果",而沒有活用管絃樂團的演奏能力。這大概是唯一的美中不足吧。

下半場的演出是Falla的"La vida breve"就徹底展現出專業作曲家的實力。紐約愛樂大手筆的請來整套西班牙的演唱家,同時合唱部分由Coro Nacional de España(西班牙國家合唱團)來擔綱。同時也請來了一位吉他獨奏家。在Frühbeck的手下,整個演出顯的相當的"大",每個表情都相當的深刻,不論是劇初清晨帶有霧氣的感覺,或是舞會中西班牙的熱情,可以說是用音樂表現出了所有的場景。演唱的部份說實在,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那一些主要歌手,而是在樂團後方擔任the Voz de la Fragua的男高音Gustavo Peña。他的聲音可以用清亮來形容,令人難忘。

不過整部演出最大的掌聲獻給了舞者Nuria Pomares。她穿著火紅的舞衣演出兩段精彩的佛朗明哥,徹底的風靡全場的觀眾。紐約時報的樂評以"mesmerizing"來形容她的舞蹈,實在是相當貼切。

10/18 Doctor Atomic

John Adams的歌劇"Doctor Atomic"可能是今年大都會歌劇院最重要的製作。從演出前的一系列研討會,接著還有後續的MET Live HD全美聯播,接著更有大手筆的票價贊助,一連串的動作都可以看的出來大都會歌劇院對這部歌劇的期望。對我而言,這部歌劇有著獨特的吸引力。主角是位物理學家,其他劇中許多主要人物也都是物理學家,劇情描述的是人類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曼哈頓計劃。如果說現代人聽現代音樂,那麼現代音樂就應該描寫著與我們生活相近的主題。

這部歌劇從等待開場就已經預告了這部歌劇的與眾不同。舞台前方的幕用投影機投出了元素週期表。仔細一看有些元素的位置是空的,元素的數量也不到一百個。為什麼?這就是1945年時科學界所知道的週期表。

從音樂的角度看這部歌劇,John Adams在兩幕的開頭都配上了電子音效。事實上這些音效大部分就是一些真正的聲音,比如說工程的聲音,廣播的聲音,讓聽眾可以比較快的進入音樂要描寫的情境。開場時序幕的大合唱讓我覺得John Adams是不是在創作的時候有聽過京劇?當然不是指他的唱法,不過在合唱團一邊唱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的聽到樂團中有面鑼不停不停的敲,感覺就很像京劇的那個過場畫面。

大部分的對白基本上都是與音樂融合在一起,在第一幕甚至可以說就只有兩首詠嘆調,在第二幕中,歌曲出現的次數稍微多了些,不過重要性我覺得很難與之前第一幕的兩首相比。

第一幕的一首歌曲是由Kitty Oppenhaimer的獨白,隨後與Oppenhaimer的二重唱。第二首是Oppenhaimer在第一幕最後唱出他內心深處的獨白(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d God"),而且這正是第一幕最後的高潮。從上次的研討會跟我之後看的一些訪問資料,我可以感覺到John Adams對這首歌曲下了很多工夫。這首歌曲的歌詞是引用John Donne的詩(Batter my heart, three-person'd God"),反映出了他做出原子彈的那種痛苦跟掙扎,可以說是徹底反映出了他的"浮士德情結"。這首歌曲我覺得一定會是這部歌劇日後最常被演出的選段。

在第二幕,真正的高潮當然是在原子彈的試爆。第二幕的後半段基本上就是試爆前的倒數計時。從倒數十分鐘開始可以發展出長於十分鐘數倍的音樂。用John Adams自己的話,這就像是"美式足球賽中的倒數計時"(當然,也很像NBA的最後一分鐘)。就算事前沒有看劇情摘要,所有的觀眾都知道最後原子彈一定會試爆,音樂的走向也是密度越來越高,情緒越來越緊張,所以對我來說,關鍵就是作曲家如何處理爆炸那一刻。我記得我在2005看過Adams的訪問,他說絕對不會是超大的一聲"轟"。還好他沒有這麼做,不然就整個遜掉了。在爆炸的那一刻,舞台後方發出極強的白光,然後這時的音樂是沒有聲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音樂的留白,或許更好的說法是老子的"大音希聲"。在這個時候,幕就落下,但是卻不是全劇的結束。

由劇院中的揚聲器,傳出了一個日本女人的聲音,用日文反覆的說著"可以給我水嗎?""我的孩子要喝水";"可以給我水嗎?我找不到我的先生。"這可以說是情感的原子彈,讓全場沉默許久。

John Adams上星期在研討會中自己的說法,他原本想用的是日本小孩在玩遊戲的聲音,然後就寫信去問他住在附近的日本朋友,講了這個構想,然後問他可不可以去附近的日本雙語幼稚園錄下這段聲音。後來那位日本朋友沒有回信。Adams才知道他這個想法可能是直接刺痛了那位日本朋友,他自己也覺得相當不安。因此他把結尾改成一位日本女人的獨白。對我來說,傳達出來的效果依舊不減。

而這個製作給我的震撼事實上也不亞於音樂部份。當幕開啟的時候,背後的佈景則是有兩扇牆,裡面分為一格一格的隔間。在序幕的時候每一格都投影上一張當時參與曼哈頓計劃的重要人物當時的通行證,裡面有Oppenhaimer, Hans Bethe, Richard Feynman, Enrico Fermi, Robert Wilson等人,許多都是日後在物理界的重要人物。對許多觀眾來說,這些照片可能就是單純的照片,不過對認得許多照片上人物的我來說,這些照片更顯出了曼哈頓計劃獨一無二的時代背景。集合了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學家,用近乎無限的人力物力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原子彈。

另外一個讓我震撼的場景是在第一幕第三景原子彈首次出現的時候。近年來我看過大概有五十部各式各樣的歌劇現場演出,但是這是第一個讓我相當激動,激動到甚至無法呼吸的場景。在舞台上就看到這個原子彈的試做版從上方緩緩降下來。舞台上的這個原子彈跟正式檔案照片上的原子彈基本上長的一模一樣。為什麼我會那麼激動?我想可能我是把舞台上的場景和真正的歷史事件混合在一起了吧。大家都知道原子彈將是具有強大威力的武器,在歷經千辛萬苦的過程後終於出現大家的面前,這會是什麼感覺?驚訝於這個計畫的難度?還是為原子彈的威力感到畏懼?還是為即將犧牲在原子彈下的民眾感到哀傷?這大概是我激動的原因吧。

這部作品演出成功的功臣除了作曲家和導演之外,還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第一就是指揮Alan Gilbert。這是這位即將在下個樂季接掌紐約愛樂的年輕指揮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他的指揮成功表現出了這部歌劇的戲劇效果,讓大都會歌劇院樂團能夠很快的掌握住這部歌劇的音樂。不過就我聽完之後的感覺,大都會歌劇院並沒有完全掌握住這種極簡樂派(Minimalism)的音樂。這部歌劇反映出了John Adams極簡樂派的背景,很多的音樂其實都是一個音型或一個主題的反覆出現。這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演奏起來相當不簡單,因為一直反覆,很容易就會變成呆版的重複。樂團的演出已經很好了,不過有時依舊會出現機械性的感覺。

另外不可不提的,就是演出Oppenhaimer的Gerald Finley。這部歌劇至今在四個城市的演出全部由他擔任Oppenhaimer,可以說是完全掌握住了Oppenhaimer這個角色,同時也贏得作曲家的讚賞。他不但外貌上很接近Oppenhaimer的形象,同時也掌握住了他的神韻。他的"batter my heart",可能是我印象最深的演唱。

2008/10/17

日本今年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今年諾貝爾獎最大的贏家應該是日本。總共出現了兩位物理獎得主(小林誠及益川敏英)和一位化學獎得主(下村脩)。不過事實上第三位美國籍的物理獎得主南部陽一郎是後來加入美國籍的,所以有些人也把南部陽一郎列為日本的得獎者。

不過觀察一些日本媒體的反應,他們對於兩位在美國做研究的得獎者南部與下村,為什麼一位加入美國籍,而另一位卻依然拿著日本護照有著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這是"頭腦流出"(日本用法,聽起來頗為恐怖),其實就是人才流出吧。在南部到美國的五零年代,顯然美國是做研究最好的地方,所以留下來後並加入美國籍,其實是許多亞洲籍學者的共同情形,並不是特例。

雖說諾貝爾獎得主的成就是超越國界的,不過得獎者的國籍並沒有。擁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變成為國力指標的一環,也無怪乎日本會斤斤計較了。

參考來源
朝日新聞社南部さんは日本人?米国人?人材流動化で意見百出
http://www.asahi.com/science/update/1008/TKY200810080230.html

簡易做酸奶

跟世界各地來的室友住在一起,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當然也可以學到新東西。比如說,怎麼簡單的做酸牛奶。

以下方法我是我觀察我那個厄瓜多室友的作法,我沒有問,不過我相信這個作法的正確性是八九不離十。他的作法無敵簡單,大家都會做。把鮮奶買回家,倒到玻璃罐裡,玻璃罐封好,放在室溫下三天,變成半凝固狀就好啦。要吃的時候把作好的酸奶倒出來,加些蜂蜜水果用果汁機打碎之後就可以喝了。

看到這邊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事?好吧,這基本上就是把牛奶在室溫下放到壞掉了... 或者是牛奶放冰箱裡面放太久,基本上也會有類似的結果。所以顯然每個地方的人都有些特殊的飲食習慣,我們覺得受不了的,可能是別人的美食。

如果有人有興趣想試試看的,歡迎在家試試。記得把結果告訴我。

2008諾貝爾物理獎的遺珠Nicola Cabibbo, Giovanni Jona-Lasinio

當10/7,所有物理學家將目光集中在獲得今年諾貝爾獎的三位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身上時,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至少有一位,很有可能是兩位物理學家成為今年的遺珠。在這三位吸引了所有的鎂光燈的時候,這兩位遺珠只能收到無數的安慰信函。

第一位最佳男配角是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Nicola Cabibbo。長久以來,Cabibbo和小林跟益川三人的名字基本上會出現在任何高能物理的課本中。以他們三個人姓氏的第一個字為名的CKM矩陣是用來研究CP不守衡的重要理論架構。所以在近幾年,這三人的名字便常常與諾貝爾獎聯想在一起。更重要的,諾貝爾獎一次最多只能搬給三位,而CKM剛好是三個人,一人三分之一剛剛好。

根據外電報導,Cabibbo在宣佈諾貝爾獎名單之後,對外公開表示不多評論,但是接近他的朋友都知道他非常的失望。而CERN的許多物理學家也對這個結果感到失望,紛紛向他寄出慰問的電子信函。

另外一位最佳男配角一樣也是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Giovanni Jona-Lasinio。他主要是與南部合寫了兩篇討論自發性對稱破壞(spontaneous symmetry breaking)的論文。這兩篇論文也是被諾貝爾獎委員會引用的兩篇代表作。他們所提出的機制被稱為NJL機制,同樣也是在粒子物理跟量子場論中一定會被提到的課題。

所以這次的諾貝爾獎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分為兩個獎分別頒發,一個頒給CKM矩陣,一個頒給NJL機制。不過這幾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常常會把兩個有點相關又不太相關的領域合在一起頒獎,就像這次的諾貝爾獎,同樣都是關於對稱性的破壞,但是本質意義卻完全不一樣。為了合在一起頒發,最後就變成幾家歡樂幾家愁,贏者全拿的狀況。

不過為什麼諾貝爾獎委員會作出這樣的決定,看來只能等到五十年後評審資料解密才能夠知道了。

參考資料
SCISCAPE 物理: 2008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稱性的研究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2394

DISMAY AFTER ITALIAN PHYSICIST OVERLOOKED FOR NOBEL
http://www.lifeinitaly.com/news/news-detailed.asp?newsid=11279

Italian should have shared Nobel physics prize: colleagues
http://www.blogger.com/post-create.g?blogID=1462430108410531230

2008/10/12

The Doctor Atomic Symposium (後記)

這兩個研討會出席的聽眾還不少,不過幾乎都是五六十歲以上的民眾。我在現場應該是最年輕的十位吧!是因為這些五六十歲的民眾剛好經歷過二次大戰,所以對這關於原子彈的歷史特別關注?還是因為這些民眾剛好是大都會歌劇院的主力聽眾?我不知道。不過藉由一部歌劇可以點燃大家對近代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的興趣,並帶領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對話。我覺得這將會是除了上演這部重要歌劇外,大都會歌劇院更重要的貢獻。

The Doctor Atomic Symposium (II)

研討會的第二部份是由大都會歌劇院的General Manager, Peter Gelb主持,邀請作曲家John Adams, 導演 Penny Woolcock,佈景製作Julian Crouch來進行對談。對我來說,這才是今天的重頭戲。

在開始討論之前,Gelb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段小禮物。他們在星期四Dress Rehearsal 的時候,順便剪出了一段宣傳短片。從這段三五分鐘的影片看來,音樂好聽,佈景陰暗但是雄壯,相當有悲劇色彩的感覺。

Adams簡單講了一下這部歌劇的創作過程。這部歌劇是由當時舊金山歌劇院的General Manager, Pamela Rosenberg親自打電話給John Adams提出邀約的。希望他以歐本海默為主角,寫一個美國浮士德的故事。為什麼歐本海默會被視為美國的浮士德?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為了智慧,把靈魂出賣給魔鬼。對應到歐本海默,那位魔鬼就是美國軍方。美國軍方可以給你任何你要的資源,人力及物力,不過你要幫我做原子彈。歐本海默接受了這個提議,不過在做出原子彈後,卻顯得相當掙扎。對John Adams來說,這是個絕佳的歌劇主題。

當然,不但作曲家對他有興趣,很多的科學史研究者,近代史研究者都對歐本海默有興趣。在星期四大都會歌劇院有公開的DRESS REHEARSAL,在彩排之後,有位先生走近John Adams,很客氣的問了他在寫這部歌劇的時候,參考了哪些歐本海默的傳記。Adams說了幾本給那位先生做參考。想不到那位先生的反應是:"為什麼沒有看我寫的那本..."

另外這部歌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所有的對白都是由這些主角親口說過的話。這些對白的來源有剛解密沒多久的會議記錄,個人的回憶錄等。顯然John Adams和Peter Sellers(本劇的世界首演的導演)兩人味了挑選對白花了相當大的工夫。

他也提到他用的樂團編制,甚至是用上了電子樂器。電子樂器的使用似乎跟傳統歌劇院的印象不合,但是他的理由我覺得很有說服力:他是現代的作曲家,電子樂器在現代是相當普遍運用的手法,他只是把當代的樂器用上去。他也舉了華格納為例,華格納在配器中用上了很多當時剛發明的樂器,甚至自己發明華格納號。

而他們也提到了這個新製作。當初Peter Gelb在舊金山聽了首演後,就提出了在大都會歌劇院上演這部劇的構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個新的製作。也因此,John Adams找了曾經把他的歌劇"the death of klinghofer"拍成電影版本的Penny Woolcock來一起合作。他們提到在製作這個新製作的時候,曾經去訪問物理學家Hans Bethe(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曼哈頓計劃理論物理組負責人)夫婦,當時Bethe夫婦都已經超過九十歲了,提到Kitty Oppenhaimer,Bethe夫人甚至還會站起來模仿給他們看,讓他們能夠想像這些實際人物的神韻。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這個團隊為了這個製作,花了相當大的苦心。

接著聽眾提問的時候,我又問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這部歌劇上演之後,物理學界的反應如何?另一個問題是,他在首演之後,為了飾演Kitty的女聲修改了部分音樂,會不會因此改變了腳色的性格?

他的回答很好玩。他說他在首演之前的一個WORKSHOP後,收到了一位物理學家給他的信。這封信的作者是Marvin Cohen,正是當時美國物理學會的會長。他指出了他劇中對白的一個錯誤。他在首演之前試了一些修改版,不過效果都不好,所以就這樣以"物理不太正確"的版本上場... 不過他說基本上物理學界對這部歌劇的反應很不錯。

至於修改音樂的部份,他說主要是因為當初Kitty的角色是為次女高音Lorraine Hunt Lieberson涼身訂做的。只可惜她因病不能參與首演。後來接手的女高音唱這個腳色就遇到了一些困難,所以Adams只好改寫部分的音樂。不過他承認,這實在很痛苦,因為他要的就是那個音,寫下去了以後就很難改...

他也提到作曲家能做的,就是把每個音寫好。然後就只能希望有個好的音樂家可以成功的把他要的東西表現出來。向他就很推崇飾演Oppenhaimer的Gerald Finley。這部歌劇在四個城市上演(舊金山,芝加哥,阿姆斯特丹,紐約)都是由他擔任歐本海默,Adams對他相當滿意。這讓人相當期待這部歌劇的演出。

他也略為透漏了原子彈投下之後,為什麼播了一段日本女子的獨白。他解釋了這段的原因,導演也提到了他們在導這段時的想法。最終的考量就是,為了尊重廣島與長崎因為原子彈而喪生的日本民眾,所以必須以適當並尊重受難者的的方式來表達這段音樂。詳細的原因這邊暫時不寫。等看完演出之後再行公佈。

The Doctor Atomic Symposium (I)

美國作曲家John Adams的最新一部歌劇作品"Doctor Atomic"描寫二次世界大戰負責製造原子彈的美國物理學家J. Robert Oppenhaimer。這部歌劇是這個樂季大都會歌劇院的主打作品之一。為了提高聽眾對這部歌劇的參與感,大都會歌劇院與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合作,辦了一系列的研討會。今天在CUNY的Graduate Center舉辦了研討會的第一場。共分兩部份。第一部分主要針對曼哈頓計劃做介紹。第二部份則是邀請作曲家,導演及舞台設計來討論這個大都會歌劇院的新製作。

第一部分的研討會由CUNY的Chancellor(總校長)主持,邀請了四位專家來討論曼哈頓計劃。
Richard Rhodes(普立茲獎得主)之前寫過一本書"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所以對曼哈頓計畫顯然相當清楚。他提了不少數據,例如這個計畫三年花了20億美金,相當於現在的300億美金。整整個計畫動員了十五萬人。他還提了一些技術上的細節,比如用氣態離心法來分離鈾235跟鈾238,他講的這些小細節顯然讓很多台下的觀眾認為他"把做原子彈的方法都講完了"

第二位的Norman Ramsey(1989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就出乎我意料之外了。我原本以為他是專門做原子物理的,想不到他也在曼哈頓計劃待過。老先生走路走的很辛苦,不過講話卻是相當有力。可惜講的不甚清楚。

第三位是Edward Gerjuoy(匹茲堡大學物理教授),他的指導教授就是Oppenhaimer!同時他也是少數Oppenhaimer當時的學生中沒有加入曼哈頓計劃的人。它主要講些歐本海默在BERKELEY教書時後的情形。比如說上課前都沒有準備,不過絕對不會掛在黑板上;講的教材也沒有課本;講課很快,不過也不怕學生問問題;時時菸不離手;私下與學生互動親切。

不過最好笑的是Berkeley的系主任給當時的歐本海默的評語是"absent minded"。有次當時還未婚的歐本海默與一個女學生約會,晚上要送女學生回去的時候,中途在路上,歐本海默臨時要在路上小解,就下車方便,放女學生在車上等。結果女學生在車上等了兩個小時,歐本海默還沒回來。結果原來是歐本海默方便玩就自己走回家,上床睡覺去了。這件事被當地的幾家報紙登了出來,還下了個這樣的標題"Forgetful Prof Parks Girl, Takes self home"。

Robert Norris講的就比較偏當時的政治情勢,這部分不甚有趣。

後來開放聽眾提問,大部分的聽眾還是比較重視當時決定投原子彈的決策問題。我也問了一個問題。我問當時Los Alomos的工作環境氣氛如何?要知道就算是以目前的科技水準,給了足夠的資源,三年的時間也不見得做的出原子彈來。而當時的情形顯然就是要拼命趕工,因為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附近的工地掛了個布告牌"Whose son will die in the last minute of the war? Minutes count!"(下一個在戰場犧牲的將是誰家的小孩?分秒必爭!)結果這個問題大概他們沒有興趣,時間也不夠了,所以我也沒有得到回答。

不過後來有幾位聽眾跑來為我抱不平,他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他們也想知道答案。畢竟他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在這麼快的時間中完成任務?是因為戰爭的關係嗎?然後有位老先生走來跟我聊了一下。他說他1950年左右到了LANL工作,裡面還有很多當時參與計畫的人。他說那些人對於做出原子彈的反應不一,不過共同點都是相當懷念那段一起研究製造原子彈的時光,同時也很懷念歐本海默的領導。由此應該可以多少看出歐本海默受人敬重的原因吧。

2008/10/06

今年誰會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

十月到了,這也表示是諾貝爾獎的季節要到了。今年的諾貝爾獎將在五個小時之後由醫學獎揭開序幕,然後依序是七日的物理獎,八日的化學獎,九日的文學獎及十日的和平獎。經濟學獎將在13日頒發。

每年在頒獎之前,總是會有許多人想猜猜今年的諾貝爾獎會花落誰家。所以physicsworld.com的blog作家也來玩了一個猜猜誰會拿下2008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提名了幾個人選:

MIT的 Daniel Kleppner :發明氫原子邁射。

Berkeley的 Saul Perlmutter 和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的 Brian Schmidt: 發現宇宙膨脹的速度。

MIT的 Alan Guth 和Stanford University的 Andrei Linde: 宇宙大爆炸理論

Chapman University的 Yakir Aharanov 及University of Bristol的Michael Berry : the AB effect 與 Berry phase.

Imperial College的 John Pendry 與 Duke University的David Smith以預測及實驗證實負折射率

Oxford University的 Roger Penrose 與 Cambridge的Stephen Hawking: 廣義相對論及宇宙論的貢獻。

日本Japan's SuperKamiokande experiment的Atsuto Suzuki及SNO in Canada的Art MacDonald: 微中子震盪實驗

////////////////////
以下是我個人對這份名單的評論,完全充滿個人偏見。

Kleppner是冷凍原子實驗的超級大老,但是原子物理近年已經拿了1997, 2001, 2005的獎,今年可能不會是他。

Perlmutter和Schmidt:這領域我不熟,所以不知道。

Guth和Linde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去年才剛得到實驗的證實,如果有更多的實驗支持,那拿獎是應該的。

Aharanov, Berry: 這些都是量子物理中相當根本的性質。越基本的東西越有可能得獎。

Pendry和Smith的負折射率,這個肯定會拿下許多物理的獎項,然後會進教科書。這個結果太有趣,而且充滿實用價值,很有可能會得獎。

Penrose 和 Hawking: 在實驗證實他們的理論之前,我看是不會得獎。

微中子震盪實驗: 這個研究結果的確相當重要,證實了微中子具有質量,絕對值得拿諾貝爾獎。但是這種數百人的研究團隊,要把諾貝爾獎頒給哪位呢?

當然,如果LHC能夠順利啟動,然後在三五年內發現HIGGS粒子,那麼發現的同時,Peter Higgs也將直接取得往斯德哥爾摩的機票一張。

今年獎落誰家,星期二便知。

參考資料:
Physics World: Who will win the 2008 Nobel Prize?
http://physicsworld.com/blog/2008/10/who_will_win_the_2008_nobel_pr.html

棒球名言錄:Lou Piniella

國聯季賽戰績最好的芝加哥小熊隊距離上次拿下世界大賽冠軍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情。他們很想在一百年後打破這個不甚光彩的紀錄,不過卻在NLDS中被道奇隊三連勝掃地回家。三場比賽,國聯得分能力最高的小熊只拿下了六分。小熊隊的總教練Lou Piniella面對記者的詢問,講了下面這段話:

“Give the Dodgers credit, but let me tell you this: you could play postseason between now and another 100 years, and if you score six runs in a three-game series, it’s going to be another 100 years before we win here,” Piniella said. “So we’ve got to score more runs. That’s it. Period.”

我們要承認道奇的實力,不過我告訴你,你可以在從現在到下個一百年之間都打季後賽,不過如果你在三連戰中只拿下六分,你再一百年也贏不了球。所以我們就是要拿下更多的分數,就是這樣。完畢。

教練火大了。

紐約市立歌劇院委託創作歌劇:斷背山、迪士尼

紐約市立歌劇院(New York City Opera, NYCO)是紐約的兩座歌劇院之一,不過名聲及規模都遠小於它隔壁的鄰居,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

日前NYCO指定現任Opéra National de Paris(國立巴黎歌劇院)的general director,Gerard Mortier自2009樂季起擔任NYCO的General Manager及Artistic Director。Mortier的風格以創新見長,積極推廣新歌劇,同時為傳統劇目引入新穎製作。

在他接手NYCO之後他已經委託創作了兩部歌劇。第一部是邀請Charles Wuorinen(1938)以小說"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來創作歌劇。對,這就是為李安拿下無數大獎的那部斷背山的原著小說。這部作品預計於2013年首演。

第二部是邀請Philip Glass(1937)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生平創作歌劇。這部歌劇將以Peter Stephan Jungk的小說“Der König von Amerika”為藍本。預計於2012-13樂季首演,並擔任開季演出。

這些委託創作顯然已經展現出了Mortier求新求變的決心。從他尚未正式接手NYCO就已連連出招,看來紐約樂壇將會有股新的活力出現。

相關報導:
New York Times 2008/06/09: ‘Brokeback,’ the Opera
http://www.nytimes.com/2008/06/09/arts/music/09arts-BROKEBACKTHE_BRF.html?scp=2&sq=brokeback%20mountain%20opera&st=cse


New York Times 2008/09/30: Hi-Ho, Hi- Huh? Philip Glass Does Disney
http://www.nytimes.com/2008/09/30/arts/music/30arts-HIHOHIHUHPHI_BRF.html?scp=2&sq=Walt%20Disney%20opera&st=cse

2008/10/05

La Voce by Renée Fleming

9月22日美國著名女高音Renée Fleming不僅擔綱大都會歌劇院開幕演出的重任,同時也是她在另一個舞台的首次豋場。Coty(高第)為他製作了一款限量發行的香水"La Voce by Renée Fleming"。

有趣的是,Fleming自己並不常用香水,因為她對香水過敏(because of a "sensitivity" to them)

這瓶香水1.7盎司售價200美金,應該是不便宜,不過Coty會將銷售收入將捐贈給大都會歌劇院。這當然象徵了Fleming的明星地位,不過某種程度也是希望利用香水來鎖定那些沒有進過歌劇院的上流貴婦,在買了這瓶香水之後能夠進歌劇院,一睹Fleming的丰采。

相關報導
Metropolitan Opera: La Voce by Renée Fleming
http://www.metoperafamily.org/metopera/product/lavoce/index.aspx

New York Times 2008/09/21: Lehman’s Chance to Raise Funds: EBay (新聞集錦)
http://www.nytimes.com/2008/09/21/business/21suits.html

Reuter 2008/07/14: Coty Inc. to Launch La Voce by Renee Fleming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pressRelease/idUS91287+14-Jul-2008+PRN20080714

10/4 Metropolitan Opera: Salome

大都會歌劇院今年再次推出理查史特勞斯的Salome。原本排定由芬蘭指揮新星Mikko Frank加上芬蘭女高音 Karita Mattila的北國組合,結果在大都會樂季開幕前夕,Frank臨時因並取消演出計畫,大都會歌劇院只好緊急商請休士頓大歌劇院的音樂總監Patrick Summer緊急接棒代打,成為大都會今年第一個陣前換將的製作。

這次的製作Jürgen Flimm擔任導演,2003-2004才上演的新製作。這是第二次演出這個製作,女主角依舊是五年前的Mattila。這個製作其實相當具有現代感。右半邊是象徵沙漠的佈景,左半邊則像是高級休閒別墅的陽台,還有個旋轉梯可以讓演員走上走下,製造出宮廷宴會賓客來來去去的感覺。至於施洗約翰呢?舞台中央前方有個井,我們的施洗約翰就是關在那個井裡面,輪到他出場的時候就是從這個井裡面用個小平台吊上來,的確很像是關在地牢裡面。對於這個獨幕歌劇,這就是所有的場景了。

演出除了演唱角色之外,導演在場景的右半邊高處始終站著數位黑衣天使。這些演員不出聲,基本上就是默默的站在那邊,只是人數有時多有時少。雖然沒有特別說明,不過我覺得應該是天使在上關注著地上的犯行。

在最後希律王下令殺死莎樂美的時候,我原本以為會是這些天使由天上下來執行最後一擊的,結果導演用了象徵的手法,燈暗幕落,女主角走到幕前把胸口的衣服略微拉開象徵被殺,同時也把女主角留在舞台上,直接迎接觀眾的掌聲。這是非常巧妙的設計。

全劇的重心當然從頭到尾都在莎樂美身上。莎樂美的年紀設定是位16歲的公主。所以這部歌劇也可以看成是個任性小公主胡鬧的過程。從一開始單純的好奇,到見到施洗約翰後雖然嫌施洗約翰太髒太醜卻一直想親近約翰,到被施洗約翰拒絕的惱羞成怒。為了希律王的空頭支票(妳要什麼通通都給妳)而跳起七紗舞,然後像個小孩般的胡鬧拼命纏著希律王要禮物(約翰的腦袋),搞的希律王痛苦不堪只好答應。最後看到莎樂美抱著約翰的腦袋發狂似的親,受不了的希律王終於痛下殺手。

這部歌劇的另一個著名的段落就是莎樂美的七紗舞。隨著音樂進展,莎樂美身上的七件薄紗一件一件的消失。這部歌劇的場景設定在現代,演員服裝也是現代服裝,所以莎樂美身上也不再是薄紗,而是類似上班族的褲裝開始,舞步變成鋼管舞,七紗變成性感內衣,的確是相當現代的風格,也很搭配佈景的感覺。

Mattila可以說是這場演出成功的最大理由。除了七紗舞之外,我覺得她成功的表現出了莎樂美的心境轉折。一開始表現的像小公主般的天真,之後為了向希律王要禮物可以唱 出歇斯底里般的尖叫(小孩起番?),還有最後那段超長的有如自言自語般的獨白,讓我覺得如果真的有莎樂美,那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也無怪乎謝幕時每個主要 角色得到的掌聲大概都是平平,但是就是她的掌聲特別大。當然,這是她的個人秀。

2008/10/04

9/22 Metropolitian Opera Opening Gala

經過漫長的暑假,紐約的古典音樂演出終於逐漸加溫。上星期三(9/17)紐約愛樂開幕,星期一(9/22)則是大都會歌劇院開幕,星期三(9/24)是卡內基音樂廳。2008-09樂季正式開幕了。

今年大都會歌劇院的開季演出(opening gala)與前兩年不一樣。2006以由名電影導演所製作的蝴蝶夫人,2007同樣是以新製作的Lucia做開幕。不過今年則捨棄了以完整劇目作開季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主打明星魅力,演出歌劇著名場景選。這樣的開季方式更增加了opening gala的慶祝氣氛。

今年是誰有幸成為開募演出的主角呢?答案是美國著名女高音Renee Fleming。在Beverly Sills於07年七月過世之後,Fleming可以說是美國最著名的女高音。Fleming的知名度不單單建立在他的藝術成就之上,她同時擁有廣泛的大眾知名度。她應邀在Macy百貨所舉辦的感恩節大遊行中演唱,她主持大都會歌劇院的Met Live位全美的觀眾介紹歌劇,著名的時尚雜誌Vogue為她拍攝封面照,甚至Chanel更在9/22日當天推出以她為名的香水,可見其知名度之高。

雖說2006, 2007的開幕具同樣也是以女高音為全劇主角,但是以單一位女高音量身製作開幕音樂會,Fleming則是史上第一人。今天的演出總共分為三段,分別演出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第二幕;馬斯奈的歌劇"曼儂"的第三幕,及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隨想曲"的最終場景,這三個選段都是全佈景演出,等於一次看完三部歌劇的精采選段。而為了這個特殊的場合,大都會歌劇院分別邀請三位傑出的服裝設計師來為Fleming重新設計服裝,徹底打造她的"diva"形象,分別是Christian Lacroix負責茶花女,Karl Lagerfeld 負責曼儂, John Galliano 負責隨想曲。就我個人的喜好,我覺得隨想曲中的造型與Fleming目前的氣質最為接近,像個氣質名媛。這三段分別與三位指揮合作,依序為James Levine, Amersito, Patrick Summers。

第一段的茶花女第二幕。我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在開幕音樂會中選第二幕,因為雖然第二景的宴會場景一開始相當熱鬧,但是事實上第二幕的情緒基調是比較悲情的,尤其是第二景最後Alfredo羞辱Violetta的場景更是情緒激動。不過就演出效果來說,的確是充滿讓觀眾屏息的張力。

這次的演出搭配Vagas所演唱的Alfredo還有Hampson的Germont。如果我記的不錯,這次的演出刪掉了一開始Alfredo的詠嘆調。不過這無損於全場的演出。Levine的演出則是一如往常,充滿著張力,尤其在需要充滿激情的部份,更是相當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的曼儂第三幕,在第一景的部份舞台布景的確相當華麗,Fleming的Manon聲音沒話說,不過演出周旋於男人之間,把人耍的團團轉的少女感覺就似乎沒有放的那麼開。不過到了第二景,轉到Manon到教堂去誘惑已經當了神父的des Grieux,這時的演出就像是相當引人愛憐的Manon。

第三段的隨想曲最終場景。事實上,隨想曲從來都不在Fleming的演出劇目之中。她第一次演出此劇是08年六月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所以這也是她首次在大都會歌劇院中以此劇登台。全景只有管家在開頭與結尾出來唱了三四句,其他基本上就是Fleiming的個人獨角戲。這段的音樂,服裝,場景,與Fleming的聲音,組合起來就呈現了一個雍容華貴的感覺。Fleming在不只一個專訪中表示,理查史特勞斯是她最喜歡的作曲家,由此段觀之,此言不假。

今年Fleming在大都會歌劇院還要擔當兩部歌劇的同名主角,分別是德佛乍克的歌劇"Rusalka"及馬斯奈的歌劇"Thaïs"。不過以大都會歌劇院以她為主來設計開幕音樂會,Fleming已經確立了他在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女高音的地位。

相關聯結
New York Times: Fashioned for Renée Fleming
http://www.nytimes.com/slideshow/2008/09/24/arts/music/20080924_OPERA_index.html

2008/09/30

9/28 Red Sox 4, Yankees 3

Mussina拿下二十勝之後,那洋基還有什麼還沒完成的?啊,對了,晚上還有一場比賽。雖然是最後一場,不過兩隊還是打了一個延長加賽。打到第十局,洋基才被打了個再見安打,結束了這個球季。不過也沒有關係了。不論贏了輸了,洋基的寒假就這麼開始了。

再六個月,下個球季就開始了。放寒假啦。

2008/09/29

9/28 Yankees 6, Red Sox 2

如果說洋基今年還有什麼要完成的任務,那麼應該就是今天了。他們要為Mussina拿下生涯首次單季20勝。洋基全隊真的抱著必勝的決心務必搶下這一勝。連Rivera都說肩膀的傷不算什麼,已經投了一整季了,多投一場不會差到哪裡去,真是挺Mussina挺到底了。

2008/09/28

9/27 Stony Brook Symphony Orchestra

Program:
Elgar,
Cockaigne Overture;
Penderecki,
Concerto for Viola and Orchestra
with Elizabeth Kuefler, 2007-2008 Concerto Competition Winner;

Beethoven,
Symphony No. 5.

Conducted by Guillermo Figueroa.


學校音樂系的管絃樂團這個樂季總共演五場。今天開始今年的第一場演出。說實在,這些作曲家我都認得,不過聽過的只有貝多芬第五,顯然我聽的還是不夠多。

這位指揮我從來沒有聽過他的大名,後來才知道他原來之前是orpheus chamber orchestra的首席!可能他坐在首席的位置指揮很久了,決定挺身而出。

音樂會以Elgar的Cockaigne Overture(安樂鄉序曲)開場。這個安樂鄉事實上就是倫敦。我想我在CD上聽過這個曲子,不過沒有什麼印象,所以這次是我第一次仔細聽完這個曲子。想想1900年左右的倫敦是什麼樣子?我聽起來像Elgar從城市的外圍慢慢走到市中心,然後又慢慢的走到城市的外圍。在外為可聽到那種悠閒的景色,甚至還有蟲鳴鳥叫,到了市中心顯然就熱鬧了起來。當然我不知道Elgar是不是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倫敦儘管熱鬧,生活步調基本上應該還是悠閒快樂的。不過這個曲子聽起來,樂團各部的聲音並沒有融合在一起的感覺,是因為演出場所的關係還是指揮沒注意?

學校管絃樂團的演出每次都會有一首協奏曲,由前一年校內協奏曲比賽的得獎者擔綱演出。第二首是波蘭作曲家Penderecki的中提琴協奏曲,這也是我今天來聽這場音樂會的理由。我從來沒聽過這首曲子,看了曲目解說才知道這首曲子是委內瑞拉為了紀念Simon Bolivar (這幾年超紅的simo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就是以他為名)兩百歲誕辰委託他創作的曲子。這個曲子比起Penderecki早期的曲子顯然更容易讓人接受。整個曲子的基調都是偏灰暗的,感覺就是中提琴在掙扎。感謝我的後面坐了一個小小孩,一直跟他老爹講他的感覺,讓我也是一路掙扎的聽下去。這首曲子的旋律可欽並不表示容易演奏,不過中提琴的演出的確很好,雖說還是要把譜架擺上,不過應該只是確保安全用的。這首曲子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我會想去找這個曲子的CD來聽聽。

下半場是大家都很熟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我不記得我上次現場聽貝多芬第五是什麼時候的事了。如果有的話,我想應該在2002之前吧。演出這種超級名曲,好處是大家都喜歡,壞處就是大家都很熟,所以很難做出與眾不同的演出,換句話說,大家都有自己喜歡的演出方式。指揮顯然胸有成竹,直接背譜上場。指揮先生的速度應該算是偏快的。對我來講,有些詮釋部份我不太能接受。比如說他的速度偏快,偏快其實無妨,不過快到休止符不夠讓人喘氣,似乎是趕了些。第一樂章樂團似乎不太確定他的休止到底有多久,所以會有接不上的感覺。另外他的演出似乎比較在乎外表的形,強調強弱跟節奏,但是越聚並不是很俐落,甚至有時聽起來會有很柔弱的感覺,有點類似用不利的刀來切肉,切起來切口糊成一團。。我想這應該是指揮喜歡這樣的分句,不然以學校樂團的實力,指揮的要求基本上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

一個來客席幾天的指揮能對一個樂團做些什麼?我想以今天的演出,雖然我的負面意見比較多,不過應該是瑕不掩瑜吧,指揮還是成功完成了他的客席任務。

9/26 Yankees 19, Red Sox 8

每次洋基對上紅襪總是特別令人期待。除了兩隊本來就是世仇之外,這兩隊的比賽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這次呢?兩邊火力大放送,洋基大概更是把不能進季後賽的氣全部出在紅襪上,居然打了19分,好像在看美式足球比賽一樣。

不過這場比賽因為天氣不好,打到第五局被迫中斷,還好後來又恢復比賽,要是被中止,那這樣前四局打完就已12比4領先的洋基一定會嘔死。

另外,基襪大戰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久。光是九局打完就打到凌晨零點52分,加上因雨暫停,總共打了五小時47分。

實在很辛苦。不過贏了,一切都好說。

2008/09/27

9/25 Blue Jays 8, Yankees 2

兩支不能進季後賽的球隊對決,除了訓練新人,讓老人休息之外,還能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不多,不過還是有,比如說,讓藍鳥投手Halladay以完投九局拿下第二十勝,成為美國聯盟第二位拿下20勝的投手。

2008/09/26

打破鴨蛋?打破鵝蛋?

在9/24洋基對藍鳥的比賽之後,一勝難求的Phil Houghs接受賽後訪問,並發表了以下的感想:

“It would have been nice to get rid of that goose egg in the win column,” Hughes said. “It is what it is, and I’m glad I pitched well.”

試譯如下:
如果可以在勝利欄那邊打破那個鵝蛋會很棒,不過反正就是這樣了,我很高興我投的不錯。

重點呢?我們總是說打破"鴨蛋",不過老美似乎是打破"鵝蛋"...

9/24, Yankees 6, Blue Jays 2

Phil Houghs今年球季雖說是一勝難求,但是他在今年最後一場的先發可以說是投出了今年的代表作,主投八局失兩分,與藍鳥隊的王牌A. J. Burnett打成平手,雖說未勝,但是也足以讓他自信的面對下一年球季的競爭。

不過今天的另一個主角就是Abreu。在延長加賽的第十局打出了滿貫全壘打,可以說是一舉打垮了藍鳥隊反攻的希望,同時也把他本季的打點累積到99,再一個打點就破百了。這似乎是告訴洋基,明年再找他回來吧。

現在洋基已經確定不能進季後賽,所以比賽就有些練兵的性質,該開刀的開刀,該養傷的養傷,不過有要競爭個人紀錄的還是要繼續奮戰,例如Mussina的20勝。無論如何,再四天球季就結束了,大家加油。

2008/09/24

9/23, Yankees 3, Blue Jays 1

Mussina的第十九勝得來不易。第三局被強襲球擊中手肘,差點沒有辦法投下去。不過所幸沒有大礙,依舊投完五局,以勝利投手候選人的架勢下場。不過第七局跟第八局都險象環生,Joba差點就砸了Mussina的勝投,所幸兩局最後都是以三振收尾。

洋基最後兩週表現神勇無比,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全勝,靠著最後一點希望跟紅襪拼進季後賽的資格。就連今天比賽一結束專訪捕手Molina,Molina也不忘說很高興能贏球,不過也很希望紅襪輸球,這樣才能進季後賽。很可惜他並不知道,在洋基贏球的那一刻,紅襪也贏球,徹底斷了洋基進季後賽的希望。

不能進季後賽,洋基今年的目標應該就是在球季最後,為Mussina拿下生涯第一次單季二十勝。這應該是洋基今年最令人期待的事。也只能這樣了。

2008/09/22

9/21 Yankees 7, Orioles 3

洋基球場最後的一場比賽,果然是會讓球迷永遠記得的。洋基由自己農場培養出來的王牌投手Pettitte先發,雖說一開始落後兩分,接著Damon打出三分全壘打一棒超前。接著Pettitte又丟一分,變成三比三平手。想不到後來居然是Molina打出勝利打點的兩分全壘打!天啊,Molina今年支前只打了兩支全壘打,不過這支全壘打絕對會被所有球迷記住的!比賽的最後,一如賽前所預告的,由Rivera來結束第九局,留下了洋基球場最後的勝利。這應該是洋基球場最好的結束方式吧。

再見,洋基球場。

2008/09/21

9/20 Long Island Philharmonic

David Wiley, Music Director and Conductor
Sir James & Lady Jeanne Galway, flute

Beethoven Egmont Overture, Op. 84
Handel Selections from Water Music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314

Mendelssohn The Hebrides Overture, Op. 26 “Fingal’s Cave”
Grieg Two Elegiac Melodies, Op. 34
Cimarosa Concerto for Two Flutes in G Major

Long Island Philharmonic顧名思義,是位於長島的職業樂團。當然,以演出規模來說,應該是地區型樂團。他們一年的演出就六套曲目,總共演出九場。這樣的演出規模,大概跟石溪音樂系的交響樂團差不多。

他們的音樂總監David Wiley基本上就指揮了整個樂季的所有曲目。從網站上的履歷看來,他曾經擔任過Minnesota Orchestra的助理指揮。而他目前指揮的主力應該就是這一個等級的地區性樂團。

對一個地區性的樂團,加上不是知名度很高的指揮,如果演出不多,又要吸引聽眾來聽音樂會,最好的方法就是邀請明星獨奏家來助陣,這樣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明星演奏家加持,大家也會過來捧場。他們這個樂季請到的獨奏家包括Sir James & Lady Jeanne Galway 這對長笛夫妻檔,費城管絃樂團的小提琴首席David Kim,還有著名美國鋼琴家André Watts。以這樣規模的樂團,大概這些獨奏家就花掉他們年度經費的一大部份了。

另外這種規模的地方樂團要吸引觀眾來聽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排出戰馬曲目,講白一點就是大家都愛的古典曲目,不搞怪,不耍花招。所以樂團演出的曲目就會用三B,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來吸引觀眾。最後還要加演一場Broadway與Hollywood名曲。這樣應該就會是票房保證了。

今天為什麼會請到James Galway夫妻檔呢?我猜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Galway星期三才擔任紐約愛樂開季音樂會的獨奏家,剛好他人正在紐約,所以就可以多留個幾天,來與長島愛樂合作。然後再來個買一送一,所以Galway夫人也就一並上場。當然Galway夫人也是職業長笛演奏家,只是對我來說,擔任過柏林愛樂長笛首席的James Galway還是比較有吸引力。

從今天的曲目看來,基本上都是古典及浪漫時期的曲目。然後明顯都是以獨奏家為上下半場演出的重點。事實上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這個曲目安排看起來像是兩個上半場。

今天的音樂會因為是長島愛樂今年的第一次演出,所以以演奏美國國歌開場。接著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演出相當有力,不過如果更挑剔的話,演出顯得有點硬,或者說是不夠有彈性。我的感覺是雖然這個樂團演出次數很少,不過演出水準很不錯。

接著韓德爾的水上音樂選段。基本上樂團的弦樂部都留在座位上,所以可以說是以大編製演出的水上音樂。既然人多,就不太容易輕巧,是比較厚重型的韓德爾。

上半場的主要曲目是莫札特的第二號長笛協奏曲。Galway的演奏實在是厲害。聽起來就像是天使在飛的感覺。聲音乾淨而結實,尤其在第一跟第三樂章中的裝飾奏,沒有樂團,更是完全享受它的笛音。樂團的部份聽起來就有些粗手粗腳,一不小心音量就會太大,然後就會把獨奏吃掉。不過指揮跟獨奏配合的很不錯。

下半場的芬加爾洞窟序曲也是有類似的問題,就是分句太硬,不然也是不錯的演出。最好的演出出現在葛利格的兩首哀歌。我不知道是不是採排練的比較久,這兩首的演出效果顯然好很多。

最後以CIMAROSA的雙長笛協奏曲為結束。Galway夫妻倆的默契的確好,兩支長笛的聲音融合的相當好,不過還是可以聽出先生的聲音比較好。

Galway之後又演了四首安可曲。第一首是兩夫妻演出改編自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的雙長笛與管弦樂合奏版本。這個版本就是為了炫耀長笛的技巧而改編的,效果很好。接著還有三首安可,由Galway自己演出。在每段安可曲之前,他都會有段簡短的介紹。可以感覺的出來,Galway是個很風趣的人,同時也會與聽眾有互動。第一首是愛爾蘭民謠,第二首是一首教會的歌曲,第三首是Bach第二號管弦樂組曲的Badinerie。這首拿出來單獨安可的意思就是為了炫技,然後給聽眾聽的興奮的回家,所以吹的超級快,當然每個音還是清清楚楚。

演出完之後原本已經揮揮手退場了,想不到Galway又走出來給留下來的觀眾一個驚喜。他跟止乎又把Bach又安可一次,這次速度更快,哇,樂團就快散了...

結束後,大廳有不少人排隊,原來是有CD簽名會。我想就算沒有買簽名CD,今天的演出也是令人相當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