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7

12/06 Met Opera: Tristan and Islode

經過了多年的等待,Barenboim終於在今年完成了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演。首次合作就是華格納的重量級歌劇Tristan und Isolde。在大都會歌劇院,Wagner幾乎是音樂總監James Levine專屬的領域,只有極少數的機會會由客席指揮來演出。

這次的演出是1999年的製作,所以跟現行DG發行的DVD版本是同樣一個製作。整個製作大概是走向極簡風格,大部分的場景都用象徵的方式,並利用燈光來配合音樂的氣氛。另外布幕在演出中也會開合到適當位置,我想用意應該是讓觀眾的視線可以聚焦。

今天是中午場的演出,不過居然是十一點開演,應該是大都會近年來最早演出的一次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早了,所以票房並沒有滿座,大概只賣出了八成五左右。演出到四點十分結束,總共五個多小時。大家都很辛苦。不過樂團更辛苦,因為八點半還要再演三個多小時的黑桃皇后。實在很操。

紐約時報對首場演出的評價相當高。Tommasini的評語之一是"rhapsodic"(狂想的)。我對Tristan沒有熟到可以分辨指揮詮釋方式的境界,不過在我的感覺,Barenboim的指揮相當熱情,聽起來雖然不是讓人血脈賁張的那種官能性的興奮,不過也相當令我期待Tristan和Isolde兩人之間的熱烈發展,成功的塑造出音樂氣氛,就像他在節目單所說的,整個音樂應該有一個flow,一個順暢的流動。而這個流動就是為了該幕的高潮。這樣子就算三幕都是接近80分鐘的音樂,實際在聽的時候,並不會覺得真的有那麼久(也可以說是漫長,沒完沒了...)

每個指揮對Tristan想說的故事都不太一樣。從紐約時報對他的專訪,Barenboim認為Tristan整部歌劇講的就是愛。不論是第一幕Tristan和Isolde喝下了愛之藥所點起的狂喜之愛,或是第二幕兩人在月光下卿卿我我的浪漫的愛,甚至是第三幕兩人各自一大段獨白的痛苦的愛,各種形式的愛貫穿整部歌劇。他指揮出來的音樂,聽起來真的就像是一個愛情故事。

今天的演出,原定演出Tristan的Peter Seiffert因病取消演出,而由Gary Lehman代打演出。其實Lehman雖是代打,不過上個樂季加這個樂季目前為止,他合計已經代打四場了,上個樂季和這個樂季各兩次。代打有這麼多次上場的機會實在不容易,但這也表示連續兩個樂季的Tristan(Heppener和Seiffert)身體狀況似乎都不太好。

中場休息的時候我跑到舞台最前方,發現第一小提琴居然是坐在指揮的右手邊,第二小提琴做再原本應該是第一小提琴的指揮左手邊。我一開始以為我眼睛花了,特別跑去看相對應的位置的譜架,發現的確如此。我問了樂池裡的一位小提琴手,他告訴我,的確是如此。這是Barenboim特別的要求。這個倒是非常特別,我從來沒看過第一小提琴擺到指揮右手邊的,當然那位小提琴手也說,這是專門針對Barenboim的要求才這樣擺的。為什麼這樣?大概只有問Barenboim本人才知道吧。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