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想指揮Tristan的人不是我。這是一個年輕指揮家問Barenboim的問題。他想學Tristan,卻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Barenboim的回答更簡單:去學德文。他的理由是學了德文,同時也是瞭解音樂上的彈性速度該怎麼應用,也才知道音樂的高潮起伏與流動。"你不能讓彈性速度與語言相衝突"。
我完全認同Barenboim的說法。對指揮者跟演出者來說,不論是演出歌劇或是演出藝術歌曲,能夠增進對語言的理解,自然能夠更正確的掌握樂曲的分句與節奏。所以他的這個心得,某種程度也對應到除了意大利文、法文、德文等三種語言演唱的歌劇之外,用其他語言演唱的歌劇通常都有相當程度的地域限制,例如捷克歌劇,俄羅斯歌劇等,除了超重量級作品之外,便很不容易在自己國家之外的地方演出。就算在其他地方演出,指揮多半也是當地出身的指揮,演唱的歌手常常也是有地緣關係的。
寫到這邊,就想到過去的一篇文章,提到作曲家所寫出的音樂語法和他的母語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Barenboim的實力證明,這個科學研究似乎是頗有根據。
參考資料
Barenboim, the busy B
http://www.philly.com/philly/entertainment/20081207_Barenboim__the_busy_B.html
11/30/2004 Sciscape: 生物:我說故我唱
http://www.sciscape.org/news_detail.php?news_id=16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