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2

The Doctor Atomic Symposium (II)

研討會的第二部份是由大都會歌劇院的General Manager, Peter Gelb主持,邀請作曲家John Adams, 導演 Penny Woolcock,佈景製作Julian Crouch來進行對談。對我來說,這才是今天的重頭戲。

在開始討論之前,Gelb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段小禮物。他們在星期四Dress Rehearsal 的時候,順便剪出了一段宣傳短片。從這段三五分鐘的影片看來,音樂好聽,佈景陰暗但是雄壯,相當有悲劇色彩的感覺。

Adams簡單講了一下這部歌劇的創作過程。這部歌劇是由當時舊金山歌劇院的General Manager, Pamela Rosenberg親自打電話給John Adams提出邀約的。希望他以歐本海默為主角,寫一個美國浮士德的故事。為什麼歐本海默會被視為美國的浮士德?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為了智慧,把靈魂出賣給魔鬼。對應到歐本海默,那位魔鬼就是美國軍方。美國軍方可以給你任何你要的資源,人力及物力,不過你要幫我做原子彈。歐本海默接受了這個提議,不過在做出原子彈後,卻顯得相當掙扎。對John Adams來說,這是個絕佳的歌劇主題。

當然,不但作曲家對他有興趣,很多的科學史研究者,近代史研究者都對歐本海默有興趣。在星期四大都會歌劇院有公開的DRESS REHEARSAL,在彩排之後,有位先生走近John Adams,很客氣的問了他在寫這部歌劇的時候,參考了哪些歐本海默的傳記。Adams說了幾本給那位先生做參考。想不到那位先生的反應是:"為什麼沒有看我寫的那本..."

另外這部歌劇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所有的對白都是由這些主角親口說過的話。這些對白的來源有剛解密沒多久的會議記錄,個人的回憶錄等。顯然John Adams和Peter Sellers(本劇的世界首演的導演)兩人味了挑選對白花了相當大的工夫。

他也提到他用的樂團編制,甚至是用上了電子樂器。電子樂器的使用似乎跟傳統歌劇院的印象不合,但是他的理由我覺得很有說服力:他是現代的作曲家,電子樂器在現代是相當普遍運用的手法,他只是把當代的樂器用上去。他也舉了華格納為例,華格納在配器中用上了很多當時剛發明的樂器,甚至自己發明華格納號。

而他們也提到了這個新製作。當初Peter Gelb在舊金山聽了首演後,就提出了在大都會歌劇院上演這部劇的構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個新的製作。也因此,John Adams找了曾經把他的歌劇"the death of klinghofer"拍成電影版本的Penny Woolcock來一起合作。他們提到在製作這個新製作的時候,曾經去訪問物理學家Hans Bethe(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曼哈頓計劃理論物理組負責人)夫婦,當時Bethe夫婦都已經超過九十歲了,提到Kitty Oppenhaimer,Bethe夫人甚至還會站起來模仿給他們看,讓他們能夠想像這些實際人物的神韻。光是這一點,我就覺得這個團隊為了這個製作,花了相當大的苦心。

接著聽眾提問的時候,我又問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這部歌劇上演之後,物理學界的反應如何?另一個問題是,他在首演之後,為了飾演Kitty的女聲修改了部分音樂,會不會因此改變了腳色的性格?

他的回答很好玩。他說他在首演之前的一個WORKSHOP後,收到了一位物理學家給他的信。這封信的作者是Marvin Cohen,正是當時美國物理學會的會長。他指出了他劇中對白的一個錯誤。他在首演之前試了一些修改版,不過效果都不好,所以就這樣以"物理不太正確"的版本上場... 不過他說基本上物理學界對這部歌劇的反應很不錯。

至於修改音樂的部份,他說主要是因為當初Kitty的角色是為次女高音Lorraine Hunt Lieberson涼身訂做的。只可惜她因病不能參與首演。後來接手的女高音唱這個腳色就遇到了一些困難,所以Adams只好改寫部分的音樂。不過他承認,這實在很痛苦,因為他要的就是那個音,寫下去了以後就很難改...

他也提到作曲家能做的,就是把每個音寫好。然後就只能希望有個好的音樂家可以成功的把他要的東西表現出來。向他就很推崇飾演Oppenhaimer的Gerald Finley。這部歌劇在四個城市上演(舊金山,芝加哥,阿姆斯特丹,紐約)都是由他擔任歐本海默,Adams對他相當滿意。這讓人相當期待這部歌劇的演出。

他也略為透漏了原子彈投下之後,為什麼播了一段日本女子的獨白。他解釋了這段的原因,導演也提到了他們在導這段時的想法。最終的考量就是,為了尊重廣島與長崎因為原子彈而喪生的日本民眾,所以必須以適當並尊重受難者的的方式來表達這段音樂。詳細的原因這邊暫時不寫。等看完演出之後再行公佈。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