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二聲部創意曲(Two- and Three-Part Inventions, BWV 772-786)大概是所有學鋼琴的學生必彈的作品。這次聽到的演出,不是用鋼琴,也不是用大鍵琴,而是改編成木琴二重奏來演出。更特別的是,在這十五首小曲中間,加入了十四首間奏曲的委託創作,所以等於一場音樂會聽到十四首世界首演!
二聲部創意曲最早是巴赫寫給他兒子的練習曲。而曲子的形式顧名思義就是樂曲中有兩個獨立的聲部進行對唱。一共十五首,通通都是輕薄短小而旋律優美的作品。由於這些作品都有兩個獨立聲部,所以改編成木琴二重奏似乎是相當合理的組合。
但是這次演出特別的地方在於,十方樂集邀請了14位作曲家作曲家創作新作品,安插在巴赫的十五首創意曲中。可以是作曲家對於前一首創意曲的回應,或者是作為承先啟後的兼奏曲,就憑各位作曲家的靈感而定。
演出分為四個段落,由四組木琴演奏家演出。用木琴二重奏來演出這系列的二聲部創意曲其實效果滿好的,雖然不像大鍵琴演出來的清脆明快,但是木琴特有的溫暖聲音加上打擊樂的節奏感,我想巴赫也會很滿意這些演出效果的。
而在14首新創作中,聽起來就真的像是萬花筒一樣,各種風格都有。印象最深的是作曲家林桂如所寫的"躲貓貓"。兩個木琴演奏者一開始各用一部木琴一搭一唱,隨著樂曲演進,兩者開始追逐,不但是音樂上的樂句,音樂家本身也追來追去,從一台木琴追到另一台木琴,充分活用了舞台演出的視覺效果,相當有意思。這就是親臨現場的有趣之處,因為這些特別效果是幾乎不可能從錄音之中聽到的。
十方樂集這次的委託創作其實相當有創意。一方面把巴赫的作品改編成木琴二重奏,另外一方面也刺激了本土作曲家的創作靈感,一次給木琴二重奏多出了29首新曲目。如果這14首新創作中,有幾首能夠被新一代的演出者持續演出,那我想這個計畫就是相當成功了。
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比較喜歡找15個作曲家,一人針對一首創意曲寫出他對這首創意曲的回應。這樣剛好十五首都能各自有對應,而且能夠巴赫的創意曲形成一個約五六分鐘的獨立段落,這樣對音樂會演出而言,似乎是更好的方法。
另外,節目單似乎沒有提到巴赫創意曲改編成木琴二重奏的改編者,這是相當可惜的地方。(註:後經十方樂集解釋,沒有列出改編者的原因是因為根本沒有改編,直接拿巴赫創意曲的原典版演出!)
2014/12/28, 2:30PM
※ 作曲順序:
1. C大調-陳瓊瑜; 2. c小調-劉韋志; 3. D大調-鍾啟榮; 4. d小調-謝宗仁; 5. 降E大調-蔡凌蕙;
6. E大調-林桂如; 7. e小調-陳宜貞; 8. F大調-潘家琳; 9. f小調-羅宥婷; 10. G大調-江佳穎; 11.
g小調-張玉樹; 12. A大調-楊朝勝; 13. a小調-張琇琇; 14. 降B大調-馬定一; 15. b小調演出者/十方樂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