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0

2010/05/29 New York Philharmonic: Gilbert Conducts Ligeti's Le Grand Macabre

紐約愛樂的音樂總監Alan Gilbert在他就職第一年的演出計畫中,最重要的一場演出大概是Ligeti的唯一一部歌劇, Le Grand Macabre。

紐約愛樂在林肯中心的兩個演歌劇的鄰居長久以來都沒有演出這部作品。可以想像大都會歌劇院不演出這部歌劇的理由,因為大都會歌劇院的劇碼相對保守。不過專精現代歌劇的紐約市立歌劇院居然沒有演出這部作品,倒是相當令人意外。相對而言,紐約愛樂演出歌劇的機會少之又少,一年頂多演出一次,而且頂多是以音樂會演出的形式舉行。這次在Gilbert的領軍之下,一次就排出了Ligeti這部Le Grand Macabre,的確相當勇敢。這不但是紐約愛樂首次演出這部作品,事實上這也是這部作品在紐約的首次演出。

當然,紐約愛樂排出這部歌劇也是具有相當風險的。第一,製作很貴,三場的演出大概要五十萬美金。第二,這是現代歌劇,很難吸引購買套票的聽眾,票房大概是最大的關鍵。我一開始也是抱著這個想法,尤其是看到紐約愛樂開賣學生票,大概就是票房不太好的證明。想不到紐約時報連續刊了兩大篇專文之後,票房居然直線上升,讓我決定馬上買票。這是個正確的決定,因為事實就是這三場演出全部售完!!

這次紐約愛樂的演出僅管是在Avery Fisher Hall,是個專門演出音樂會的場地,不過這個演出卻是個相當完整的製作,有佈景,有舞台,有角色服裝,可以說是相當完整的舞台演出。標準的歌劇院可以有相當寬廣的腹地來做背景的調度,不過在音樂廳的舞台就沒有這樣的空間。因此這次的製作相當程度除了將舞台略為延伸之外,最重要的是利用了影片來製造背景的變換。更特別的是他們的影片是利用"live animation"的手法,也就是說,舞台上有個角落,放著攝影機來拍攝事先做好的縮小版佈景,然後即時放到舞台上的螢幕。所以舞台上觀眾所看到的影片可以根現場的音樂作緊密的結合,不會有事先拍好不能改動的問題。同時現場拍攝還可以把現場的歌手作為影像的一部份,更增加了戲劇效果。

演出的時候,紐約愛樂基本上還是在平時音樂會時的位置,位於舞台後半部。演出的歌手則在舞台前方演出。這樣的演出方式在演出歌劇會有歌手看不到指揮動作的問題。因此紐約愛樂的解決方法是再五台的最前方加入了一位助理指揮。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即時重現Gilbert的節拍,讓舞台演出的歌手不用轉頭去看指揮,而只要盯著舞台最前面的助理指揮所打出的節拍就可以。這是個相當聰明的作法。另外合唱團還有位合唱指揮,基本上也是做著類似的工作。所以換句話說,這場演出有一個指揮加兩個分身。

這部歌劇基本上有著濃厚的黑色幽默,描寫世界末日前的幾小時,人們會做些什麼事情。紐約愛樂演出這部歌劇的時候,使用的演出語言是英文,不過這不表示坐在位置上就可以聽懂歌手唱的歌詞。更糟的是演出時舞台並沒有打出字幕,所以基本上整場演出約110分鐘的音樂,我能聽清楚的對白大概不會超過20句。更簡單的說就是部知道他們在唱什麼。不過這個問題並不大,因為大概知道故事大綱,然後配合著舞台,大概還是可以猜到在演什麼。

在到現場之前,我在家裡先聽過了這部歌劇的錄音。老實講,完全聽不出來在做什麼。到了現場才能夠分出演奏中細微的部份,例如特別的配器效果。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劇中的兩段汽車喇叭前奏曲"car horn prelude"還有一段門鈴前奏曲"door bell prelude"。雖說發出的聲音都還有相當的合聲,不過吵雜的效果大概也是歌劇中少見,不過這也是印象深刻的地方。而其他的音樂部份,可以感覺的到Gilbert的精準,也可以感覺的到Ligeti音樂的"現代",不過實在是沒有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

不論如何,這還是很有趣的演出,至少視覺效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音樂方面,大概我還要多聽幾次吧。不過大概很難再機會再次聽到現場演出了。

New York Times 2010/05/29: The Philharmonic’s Challenge: Merely the End of the World
http://www.nytimes.com/2010/05/29/arts/music/29macabre.html?ref=music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