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sons跟巴伐利亞廣播(BRSO)又來了。這次在台北演了兩場,可以說是各有特色的兩套曲目。
第一天是主打德奧風格,分別是海頓的第一百號交響曲跟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Jansons似乎很喜歡這首曲子,在大會堂跟BRSO都演過這首交響曲,在youtube上也可以找到這首的同曲錄音。這種相對小編制的曲目,BRSO聽起來相當溫暖親密而有氣質,而且有著一種年輕的活力。這或許跟曲子的性格有關。最特別的地方是第二跟第四樂章,海頓加入了額外的打擊樂器,有大鼓,鈸跟三角鐵。雖然打擊樂器不甚起眼,不過Jansons還是有特別要求打擊的音色。像第二樂章的的大鼓,樂手左右手的鼓棒就不一樣,一手是是有鼓槌的鼓棒,一手是沒有鼓槌的鼓棒,敲出來的音色就有更多的變化。而第四樂章甚至還讓大鼓,鈸跟三角鐵從音樂廳後面走進來,做出類似行進樂隊的感覺。當然,這邊的大鼓兩首也是不同的鼓棒,一邊是標準鼓棒,一邊是扁平狀的鼓棒。更有趣的是鼓面上還貼著"we love taiwan",相當有趣。
第一天的重頭戲當然事理查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這首五十多分鐘的交響詩應該是管弦樂曲目中數一數二龐大規模的曲目。簡單的說,理查史特勞斯用聲音描繪了從黎明到深夜,爬阿爾卑斯山上山下山的過程。當然用聲音描繪風景是需要一些想像力才能夠"看"到這些風景,不過如果聽過不少理查史特勞斯交響詩的話,應該還是可以聽出深夜,日出,牛羊叫,暴風雨等場景。
這首曲子當然就是BRSO展現實力的絕佳曲目,結實渾厚的弦樂自然是鋪陳出了主要的風景,而他們堅強的銅管,可以發出氣勢恢宏,金光閃閃的聲音,就像是在山上所看到的壯麗風景。而下山時的暴風雨,不但用上了全樂團,還有管風琴,鼓風機等特殊道具,這種狂暴場景,如果樂團實力不夠,大概就直接變成山難結束了。不過BRSO就是可以讓你在座位上驚心動魄,然後把你安全的帶下山。
第二天是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跟史特拉文斯基的火鳥。這次的獨奏是Gil Shaham。他看起來比年輕的時候銷瘦許多。這次的演出給我的感覺像是一個翩翩君子,詮釋相對清淡細緻,是很有氣質的演出。當然,這樣的演出也要有Jansons的細緻的回應,整個樂團可以跟著獨奏一起呼吸,一起呼應配合,從ppp到ff,無論音量速度都搭配的相當好。當然,從樂團極弱音的就可以感受到樂團細緻的功力。不過我覺得表現最好的是定音鼓,強弱有致而且可以給樂曲有著畫龍點睛的效果,是少見的漂亮演出。
最後的火鳥是這次正規曲目中,唯一不是德奧傳統的曲目。火鳥講究的是多變的音色跟強烈變換的節奏。BRSO的音色成功描繪出了火鳥的迷幻色彩,但是在最著名的魔王之舞與終曲,Jansons跟BRSO的演出相當特別。Jansons在魔王之舞並不追求狂飆加速,而是以相對偏慢的速度製造出一種結實而怪異的美感,與其說是群魔亂舞,似乎像是比較充滿霸氣的感覺?而終曲的最後部份,Jansons讓弦樂用了不同的弓法,聽起來更為短促更為緊張,跟一般常見的詮釋相當不同。
後面的兩首安可曲,一慢一快,先展示了細緻的弦樂,最後以熱情的吉普賽風做收。
BRSO的確是世界一流樂團,各個聲部都是超一流的演出。如果真要挑剔這次的兩場演出,或許是相當保守的曲目選擇。四首曲目都是標準曲目。這大概是Jansons的特色,極少演出現代曲目。這種曲目永遠可以讓聽眾滿足高興的離開音樂廳,不過卻少了那種新鮮刺激的期待感。
///////////////////////////////
演出者:
指揮/馬瑞斯.楊頌斯(Mariss Jansons)
小提琴/吉爾‧夏漢(Gil Shaham)(12/2)
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曲目:
12/1
海頓:G大調第100號交響曲《軍隊》
理查‧史特勞斯:《阿爾卑斯交響曲》,作品64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100 in G Major Military, Hob. I/100
Richard Strauss: Eine Alpensinfonie, op. 64
12/2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小提琴:吉爾‧夏漢)
史特拉汶斯基:《火鳥》組曲(1945年版)
Ludwig van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violin/ Gil Shaham)
Igor Stravinsky: The Firebird Suite(1945 vers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