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3

01/20/2009 New Yorlk Philharmonic: Gustavo Dudamel

Dudamel 2007年十一月首次於紐約愛樂登台。在當時可以說是紐約古典樂壇最重要的事件。紐約時報專文報導他彩排的過程,紐約愛樂更破例讓他使用伯恩斯坦的指揮棒,可見他受歡迎的程度。這次再度回到紐約愛樂,主打馬勒第五交響曲。

這首曲子是他2004在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Competition中奪得第一名的曲目,也是他在DG所灌錄的第二張唱片。所以某種程度而言,這算是他的戰馬曲目。而紐約愛樂曾經是馬勒的樂團,儘管沒有在馬勒手上演出過這首交響曲,但卻依舊擁有擁有深厚的馬勒傳統。自然這次的演出依舊充滿話題性,依舊一票難求。所有的票在開演前兩星期基本上就全部賣完,網站上也只有零星的退票可以選擇。紐約愛樂也很明白這場音樂會的搶手程度,所以票價也是整個樂季的最貴的一場。樂團對這次演出的認真程度或許也可以從團員方面來觀察。紐約愛樂這次的演出除了法國號首席和長笛首席沒有上場之外,其他我認得的首席全部都上場了。

Dudamel全曲背譜指揮,展現了他對樂譜的熟悉度。整體而言,他的指揮就像是每個表情都做到底,該慢的就慢,該快的就快。每個樂句通通有深刻的表情。整個樂曲的外型很好,速度也很好,只是細節部份大概就來不及注意到了。不過無妨,他的熱情可以補足一切不足的部份。

從一開始的序奏就可以感覺到他製造戲劇效果的意圖。接著弦樂所帶出的主題說實在,演奏的相當相當慢,再慢一點樂曲就要解體了。但是他就是有辦法撐住,製造出那種悲涼的感覺,就像一個人獨自的走在冬天的森林裡一樣。接著出來的下一個主題,速度一轉換,整個效果就出來了。

第二樂章指示是如暴風雨的。這個樂章就很合Dudamel的性格,相當具有衝勁。第三樂章的詼諧曲,雖然法國號首席Philip Myers不在,不過法國號獨奏還是相當漂亮。

第四樂章是馬勒最著名的adagio,如果這個樂章真的是Mahler寫給妻子Alma的情書的話,那Dudamel的指揮就是滿腔熱血,充滿激情的情書。

第五樂章的Rondo一開始說實在並不特別突出。但是這個迴旋曲的特色就是主題粵劇不斷由各個樂器輪流出現,藉由不斷重複的主題,逐漸增加樂曲的厚度,最後走向壯麗的結尾。當他指揮到最後的時候,他已經是跟音樂結合在一起,不像在指揮,而是想把整個心裡激動的感覺全部宣洩出來。講的更白一點,就是掏心掏肺了。

整個演出結束之後,自然是全場掌聲雷動,所有觀眾起立鼓掌。毫無疑問,這是一場非常棒的演出。我可以感覺的到他對整個曲子的純熟掌握,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整場演出的熱情。對年輕指揮來說,甚至是所有的年輕音樂家來說,演奏的熱情,往往是最受人珍惜的部份。

事實上這場音樂會還有個上半場。由Pinchas Zukerman演出Kunssen的小提琴協奏曲。這個曲目2002年才舉行世界首演,紐約愛樂的節目單寫了半天都在寫Knussen的生平,幾乎沒有提到任何跟曲目有關的部份,所以實在幫助有限。這首協奏曲有三個段落,不間斷演出,分別是recitative, aria, gigue。乍看之下,還以為是巴洛克的組曲。其實這首曲子相當充滿旋律,小提琴的確是隨時都在獨白或歌唱。節目單中,Knussen認為小提琴獨奏就像是"走在鋼索上",的確是有這種感覺。不過如果要我對這個曲子做類比,我想可以拿Prokovief的小提琴協奏曲來相比,有些傳統,又有些現代。如果Prokofiev再晚生五十年,寫出來的作品或許就是如此。

不過我一直以為在這場音樂會中,這首曲子的作用只是為了讓樂團暖身的。甚至樂團對這首曲子的重視程度大概都遠不如馬勒的交響曲。為什麼?第一,這首協奏曲中,幾乎所有聲部的首席都不在,至少所有管樂首席都不在,樂團首席跟大提琴首席也不在。大概是樂團要所有首席保留實力,留到下半場的馬勒吧。

另外這場音樂會不是一般紐約愛樂的正常開演時間晚上八點舉行,而是提早到七點三十開始。這首十七分鐘的曲子演完之後加上中場休息,可以在八點十分開始演出交響曲。換句話說,如果聽眾不想聽這首新作品,他就可以跟平常一樣八點到,然後九點半聽完馬勒回家。前面的Knussen就當沒發生過一樣。

不過我多慮了。聽眾還是七點半就坐的滿滿的。大部分的聽眾還是很願意接受新曲目的。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