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2

2017/07/01 國臺交: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

雖然國臺交一年總要上來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幾次,不過我卻很少聽他們的演出。沒聽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時間,而不是不喜歡他們的曲目。事實上我覺得國臺交的曲目安排都很有特色。像今天的這場演出,曲目就相當有意思。

今天音樂會的標題是"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所以可以想見賣點是在小提琴家Gil Shaham身上。這次Shaham演出的是Prokofiev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也是Shaham的拿手曲目,畢竟他在二十年前就已經灌錄過此曲。Shaham今天的演出相當精準而有活力,充滿著小伙子般的無窮活力。最令人興奮的當然是第二樂章的詼諧曲,緊湊精準,看起來毫不費力。水藍的指揮也跟得很緊,樂團音量也控制的很好,不會把小提琴壓過。如果硬要挑問題,瑕不掩瑜的那個瑕主要是出現在打擊聲部。今天的定音鼓就我的座位聽到的聲音而言,幾乎都是糊成一起的聲音,在普羅高菲夫這種需要精準節奏的音樂中,一團漿糊是不能被接受的。精準度的問題再第二樂章最為嚴重,小鼓跟鈴鼓雖然都有打在拍點上,但是聲音都不夠乾淨,就少了重要的俐落感。演出完畢之後,Shaham似乎很開心,又跟樂團再演出一次第二樂章,一樣快狠準,還多演了一首巴哈無伴奏。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樂團留給Shaham的空間頗大,讓Shaham在演出中間可以自由的移動。Shaham在演出的時候,隨著音樂演進會不斷改變自己的姿勢還有位置,或站或動,或前進或後退,不但聲音有演出,連肢體動作也是音樂的一部分。這讓我想到2005年我在紐約聽Shaham的同門師姊妹Midori演出同首曲目,一樣也是肢體動作頗多的動作派。

而水藍利用這次帶國臺交到台北來的機會,帶來了兩部罕見曲目,Tcherepnin的"交響之祈禱"與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

Tcherepnin的"交響之祈禱"完成於1959年,是首非常罕見的曲目。有多罕見?我在Youtube上面找不到這個曲子的影片,可見其冷門程度。

全曲只有七分鐘,但是約略可以分成四個段落。曲名的英文叫做symphonic prayer,所以是首跟宗教相當有關係的作品。一開始樂團發出很像管風琴的聲音,馬上出現一些宗教般的莊嚴感,接著轉入比較充滿節奏與動態的第二段,似乎象徵著戰爭。在第二段跟第三段中似乎也聽到了葛利果聖歌中末日經(Die Irae)的旋律變形。最後的結尾讓人聯想到一起升天上天堂的感覺。以1959年的作品來說,段落分明旋律優美,幾乎是可以讓聽眾輕易接受的樂曲。國臺交演的相當不錯,唯一的小缺憾是定音鼓的聲音跟協奏曲時一樣,都是糊的,在充滿動態,有很多表現機會的第二樂章是個可惜的敗筆。

下半場演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這時候的柴可夫斯基似乎還不是大家常看到的那張大鬍子的樣子,還是個26歲的小伙子(所以以下稱為小柴)。小柴的前三首交響曲的演出次數遠遠低於後三首交響曲,但並不表示不好聽,至少我很喜歡第一跟第三號。這首曲子其實已經展露出小柴的標準風格,有著無窮無盡的優美旋律,濃厚的俄羅斯風情,還有強烈的情感。某些段落還可以聽出未來會出現在Manfred交響曲跟第四號交響曲的樂句樣式。

水藍把這部小柴的青春之作演的相當出色,保持了小柴的青春情感,但又不會過於濫情,也可以聽出俄羅斯陰冷冬天的感覺。他把所有的火花都放到最後,很像冬天裡的一把火,又大又旺盛。

////////////////////////////////////////
大師的對話─夏漢與水藍
Gil Shaham and Lan Shui

指揮/水藍
Conductor: Lan Shui

小提琴/夏漢
Violin: Gil Shaham

曲目

齊爾品:《交響之祈禱》,作品 93
A. Tcherepnin: "Symphonic Prayer", op. 93

浦羅柯菲夫: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9
S. Prokofiev: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Major, op. 19

柴科夫斯基:G小調第一號交響曲《冬之白日夢》,作品13
P. I.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Winter Daydreams"
2017/7/1(六)19:30臺北國家音樂廳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