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from the Roman and Neapolitan Baroque "
Stony Brook Opera and Stony Brook Baroque Players
Recital Hall
Alessandro Scarlatti's overture to the opera La caduta de' decemviri (1697)
a suite of dances (ca. 1650) by composers at the court of Queen Christina
Francesco Durante's Concerto Grosso VIII "La Pazzia."
Giacomo Carissimi's Historia di Jephte (composed before 1650)
Francesco Provenzale's Dialogo per la Passione (1686)
很誠實的說,這些作曲家中,我只認得第一個的Scarlatti,其他的部分完全不認得。這個事實完全反映出了我對巴洛克音樂的完全無知。
既然對這些音樂完全不熟悉,所以就想要利用下午的時間上網查查資料,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想找有聲資料,結果NAXOS的資料庫裡面居然只有Historia di Jephte! 然後再看看GROVE字典,嚴格說來,實在找不到什麼好用的資料。我開始覺得這些音樂大概是罕見曲目中的罕見曲目...
不過不認識這些曲子也不要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實際坐在音樂廳裡面,直接用耳朵來認識這些曲子。再怎麼說,這些曲子也不會比現代音樂難接受。
這些曲目裡面,上半場的第二組曲目,五首舞曲,可能是我這場音樂會最有興趣的曲子。第一個讓我訝異的是這些曲子是瑞典的宮廷作曲家所寫的。平常廳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大概就是法國或是義大利,原來十七世紀的瑞典也有相當多的貢獻。看來找個機會還是要好好學學古典音樂史。
其實上半場的器樂演奏部分還是滿有趣的。指揮的Arthur Haas教授在快板的時候大概都很不錯,速度夠快,聽起來就很有節奏感。不過遇到他指揮慢板的舞曲,他的速度就很不合我的胃口了。感覺有些拖。慢板也是可以有韻律感的,大概我們兩個的波長不同吧。不過其中一首樂曲很有趣,節奏聽起來像是3+3+2。原來17世紀的人就有這種特別的節奏了。
雖說這次演出的節目號稱是Opera,不過事實上跟歌劇有關的就只有下半場,而且是chamber opera。不過從音樂聽起來,某種程度大概更接近於教會音樂。演出兩個作品。舞臺上有用投影機放簡單的背景,還有附歌詞的英文翻譯。不過兩個重疊在一起,又配合上太強的背景燈光,字幕根本看不清楚,我也只能放棄看字幕的可能... 所以說實在我完全不知道台上的歌手唱了些什麼。比較有趣的是第二首,我想應該是跟耶穌有關的受難曲。這個演出很有趣。他們在觀眾席的後面放了第二樂隊,兩個女高音,還有一個助理指揮。我就坐在位子上一直看著那個助理指揮,最後我的結論是,他指他的,樂隊演樂隊的。基本上指的跟演的根本沒有關係。
巴洛克的音樂,我想特色之一就是有許多各式各樣的裝飾音。器樂如此,聲樂也如此。對器樂來說,重點就是手指要夠快,或是舌頭要點的快。不過對聲樂來說就沒那麼簡單了。要把這些裝飾音唱好,說實在,不容易啊。今天的演出就證明了這個事實。
不過今天演出最有趣的部份就是實際看到一些只有在書上看過的樂器名稱,像是viola da gamba (六根弦,很像大提琴), violeon (古低音大提琴?) 演出的時候,大提琴把支撐的腳架拿掉了,演奏者用兩腳夾著大提琴。viola da gamba也是類似的演奏方式,只是演奏者的弓的拿法看起來很類似低音大提琴拿弓的方法。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有機會再去問問專業人士好了。另外還有低音管,看起來像是巴洛克那種骨董低音管,不是現代用的那種有很多按鍵的。如果真的試那種骨董低音管,那還真是辛苦那位演奏者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