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9

[舊文新貼] 04/30/2004 NSO 年輕旅人之歌(一)

這是我2004年在台灣聽譚盾水的協奏曲之後的感想。事實上這首曲目也是我去聽這場音樂會的原因。這是過去貼在BBS上的文章。我也不打算修改文字,就做些簡單的排版而已,畢竟文字反映出當時的情境,沒有必要以現在的眼光來修改過去的文字。


今天(4/30)的年輕旅人之歌主要是以旅居海外的年輕演奏家為主,所以曲目以協奏曲為主,包含了譚盾的水之協奏曲還有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另外再加一首西貝流士的第七號交響曲。

上半場由西貝流士第七做開場。簡文彬似乎對西貝流士的交響曲特別有興趣。當初接任NSO總監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演完西貝流士的七首交響曲,不過以他一年演個幾首的速度,好像也真的快被他演完了。第七號我個人不熟,最多也就是這場音樂會前在家裡聽了兩次,所以沒有特別感想。
不過對我來說西貝流士的交響曲,給我的感覺都像是陰冷的冬天,外帶一些雷鳴閃電,總之就是聽起來滿冷的。不過內在的熱情是像炭火一樣,發紅光而不是整個冒火的。這大概也可以說是我對這個曲子的感想。此曲的確長號獨奏多的像個協奏曲一樣,無怪乎節目單要特別列出長號獨奏。

上半場的第二首是譚盾的水之協奏曲。節目單翻作水的打擊樂器協奏曲。我個人認為是說的很清楚,不過拗口的很,不好聽不好記,遠不如水之協奏曲具有想像力。這曲子我居然是第二次聽。第一次約略在四年前,由譚盾指揮北市交,外帶一位外國獨奏家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演出。這次是此曲第二次在台灣的演出。協奏曲的主奏樂器主要就是獨奏者面前的兩個大透明塑膠盆,裡面裝滿了水,旁邊放了其他的一些傢伙。舞台左右各放了兩個一樣的透明塑膠盆,一樣也是裝了水的,由另外兩位打擊樂手使用。

演出時可以說是把全場嚇了一跳,因為只有指揮出場敬禮,獨奏不見了!結果獨奏從二樓觀眾席的後方慢慢的走了出來,一邊前進一邊拉著一個我不知名的樂器。演奏方式滿像二胡。聲音的效果以我的感覺而言滿像鬼魅飄來飄去,製造出了一種神秘的感覺。獨奏就這樣拉著拉著上了舞台。

其實全曲給我的感覺,尤其是第一樂章, 真的有一種神秘(mystery)的感覺。管樂器紛紛把吹嘴拔下,單用吹嘴製造出奇特的聲響(有待過管樂團的人大概可以體會我說的意思)。獨奏部份則是善用了兩個大水盆。一下子拿一個六百西西的礦泉水瓶灌水,又倒水,弄出一大堆聲音。另外又是用手撥水拍水,還把長塑膠管插入水盆中,利用管長的改變來製造出不同的音高。也有在水盆上倒放四個大小不同的斛,製造出類似定音鼓的效果(想試試的人晚上洗澡把水瓢倒扣在浴缸裡便可試試)。另外還有把敲響的鑼放到水裡,製造出不同的音效。而透明的水盆配合上直射水盆的燈光
造成了"波光澰灩"的效果,製造出了不少視覺效果。

平心而論,以水當作是全曲的重心,又當作獨奏的主角,這個創意的確是前所未有。譚盾在這邊大概也把水能發出的聲音,能改變別種樂器的聲音都玩的差不多了。從創意的角度來看,他是第一名,所以一百分。下個用水當主角的人很難跳脫這些演出方式吧。不過這種曲子視覺的元素佔了樂曲的很大一部分,現場看很有趣,又是撥水,又是拍水,熱鬧的不得了。如果錄音起來就只變成一堆水聲嘩啦啦,味道盡失,因此這曲子我認為在推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因為幾乎可以說是只能現場看,沒辦法錄音。

下半場是陳毓襄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幾乎可以算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原本的獨奏因病無法演出而由陳毓襄代打,不過以我而言陳毓襄的魅力實在是大過原先的獨奏,實在是意外的驚喜. 陳毓襄的拉二給我的感覺是不急不徐,充滿自信的感覺。我坐的位置可以從頭到尾都很清楚的聽到獨奏者的聲音,一點也不會被樂團吃掉。樂團跟獨奏者配合的也不錯,沒有變成兩半,可說是非常好的一個演出。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你在台灣看到的譚盾指揮的水樂應該是David Cossin演出的版本, 那很好,他是正版的(我自己覺得).

John Chin-Hao Chen 提到...

wow 我已經完全不記得譚盾在台灣指揮時候的獨奏是誰了,我手邊也沒有節目單讓我參考。謝謝你告訴我。

不過這首水的協奏曲不是題獻給紐愛的打擊首席Christopher S. Lamb嗎?

Unknown 提到...

是啊, 不過David Cossin比大家都棒.

A-Mao 提到...

譚盾在台灣指揮時候的獨奏是黃皚雲。

譚盾譚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