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會有很多規矩。對聽眾來說,最困難的部份可能是什麼時候該給掌聲。掌聲的時機正確,則賓主盡歡;反之則可能干擾演出者,破壞演出效果。所以要在什麼時候拍手? 這實在是個很困難的問敵。不過還是有一些通用的準則。
如果是多樂章的曲目,那當然是全曲結束再拍手。這個通則適用於各式演奏曲目,不論是管絃樂團曲目或是器樂獨奏皆同。
如果是歌劇,那就要看情形。如果是首明顯的詠嘆調,那就是唱完就會拍手。如果是音樂中間不間斷的歌劇,像華格納或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Salome, Electra),那就是整幕演出結束才鼓掌。
最困難的是鋼琴獨奏會。因為鋼琴家有時會把性質相同的曲子排在一起,變成一個mini series。比如說鋼琴家可能排了一個半場的蕭邦,有夜曲,敘事曲,圓舞曲,還有奏鳴曲。如果是我,我會傾向整套演完才鼓掌,不過最常見的情形是(以上面的曲目為例)兩首夜曲演完拍手,敘事曲演完也拍手,圓舞曲演完也拍手,最後奏鳴曲演完又拍手。這當然聽起來也很合理,只是我會擔心會不會因此而打斷演奏者的情緒,畢竟有掌聲他就要站起來回禮...
同樣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聲樂的藝術歌曲之夜(Liederabend)。通常這種演出排出不同的作曲家的作品,這時會好是根據曲目的組合來決定何時給予掌聲。不過如果是連篇歌曲,例如冬之旅,毫無疑問,就是全曲結束再鼓掌。
其他的特例當然很多。例如Kent Nagano2004-05樂季指揮紐約愛樂,上半場排出Bach賦格的藝術選曲的新的管絃樂編曲的版本,中間夾著Bach的小提琴與雙簧管協奏曲。Nagano的意圖就是把這三個曲子視為一個整體,他也希望觀眾要全部聽完再鼓掌。不過現場聽眾顯然沒有注意到,所以每段結束就是熱烈的掌聲回應他。
還有Gidon Kremer曾經在國家音樂廳演出過把韋瓦第的四季,跟piazzola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兩者交替演奏作為對比。像這種情形我覺得應該也是要全部八個段落全部演出結束再鼓掌。不過我現在已經不記得當初的情形是如何了
既然演出結束之後通常都會鼓掌。但是是什麼時候?以管絃樂曲為例,通常可以參考樂曲最後是怎麼結束的來判斷該什麼時候鼓掌。比如說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七,第九,或者是布拉姆斯的任何一首交響曲,或者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四,馬勒第一。換句話說,只要是熱血沸騰的結束曲子,當然演出完就是直接給予熱烈的掌聲。
如果樂曲是安靜的結束,例如柴可夫斯基第六,馬勒第九,這時就是考驗觀眾耐心的時候了。這時就最好不要急,慢慢等,等到所有的音都停了,指揮手也放下了,那時再來鼓掌都還來得及。
最後是最常出現的陷阱。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在最後的結尾之前有一個大休止符,很多人會在這邊就用力鼓掌,結果發現其實還沒結束,然後就糗了。
另外一個常出現的陷阱也是柴可夫斯基,是他的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的結尾常常也會讓聽眾覺得熱血沸騰,不鼓掌不行。當然這也是拍在錯誤的地方。因為還有十幾分鐘的第四樂章還沒演出。
但是如果是協奏曲呢?協奏曲往往是三個樂章。以我現場跟聽過許多現場錄音的經驗,通常在第一樂章結束時多少都會有掌聲。這情形就算是在國外的音樂重鎮,例如紐約大概都還是有很多人會拍手。
我自己是不會在第一樂章結束時拍手,不過我現在已經慢慢習慣這種情形了。畢竟往往第一樂章結束時都會很興奮,獨奏家也才剛剛演出完困難的裝飾奏,情不自禁給他鼓掌也是很合理的。
所以要什麼時候鼓掌?看情形 case by case。不確定的話就等等,等第一個掌聲後的五秒十秒。如果有很多人跟進,那就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