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愛樂的樂季即將進入尾聲。在他們今年的倒數第二套曲目中,他們排出海頓的D大調鋼琴協奏曲,駐團作曲家Christopher Rouse的第三號交響曲,還有華格納的指環組曲。
說實在,我從來沒有聽過海頓的鋼琴協奏曲。我甚至很少聽海頓的作品。這位交響曲之父的作品風格總是輕快詼諧,充滿著許多的幽默。今天這首鋼琴協奏曲的演出,無論是Alan Gilbert指揮的樂團或是Emanual Ax的鋼琴,聽起來都是乾淨輕巧,充滿著優雅的感覺。
接著樂團傾巢而出,演出Rouse的第三號交響曲。這首2011年的作品是第一次在紐約演出。我一開始看節目單的時候沒有特別注意看,只知道一開始是快板。結果不只是快,根本是打擊跟銅管的大鳴大放,充滿著無限的能量,整段音樂又快又強,是相當具有震撼效果的八分鐘。接著趁著段落休息的空檔,我才發現這首曲子原來這只是第一樂章。第二樂章是主題與變奏。不過說實在,在強而有力的主題之後,我已經搞不清楚主題在哪裡。平心而論,這首曲子後面的段落還是滿有趣的,有著各種風格的變換,是相當熱鬧的曲子。如果這些現代音樂某種程度上都代表著當時的時代的話,那Rouse眼中,這應該是個相當喧囂的時代。
在Christopher Rouse擔任紐約愛樂駐團作曲家之前,我其實根本不認識他。後來才知道他基本上是位管弦樂曲作曲家,今天聽起來也的確是如此。他把管弦樂團的各種色彩發揮的相當好,而且帶有相當高的旋律性,應該很能夠被音樂廳的聽眾接受,或許可以成為少數受到歡迎的21世紀管弦樂作品。
下半場的重頭戲是華格納的歌劇指環管弦樂選粹。這似乎是紐約愛樂在今年華格納誕生兩百週年時所演出的唯一曲目。這套組曲一開始是由Erich Leinsdorf所編,接著由Alan Gilbert接手完成。華格納的指環是音樂史上最重量級的作品之一,一共四部歌劇,超過16小時的音樂。要在這麼多的音樂中組合出一小時的選粹,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場演出也充分證明了這點。音樂由女武神的飛行開始,接著是女武神第三幕Wotan的告別,齊格飛第三幕與Brunhilde的對話,諸神的黃昏中的的萊因之旅,齊格飛之死,還有最後的自焚場景。所以簡單的說就是整個忽略萊因的黃金,其他部份充其量也就是管弦樂選粹,連要組合出指環的故事性都有困難。
要說選的段落不好,其實也不盡然,或許應該說是遺珠太多,有太多段落都沒有選到。而選到的段落又選的過長,尤其是一開始的女武神的飛行,長到根本就是浪費時間。編曲的效果也不好,除了直接引用華格納純粹管弦樂段的部份,幾乎只要有人聲的部份都全部留白,聽起來整個效果就差了一截。而為了連接音樂而自行補上的段落,聽起來就整個糟糕,令人迫不及待的希望這些段落趕快結束,趕快跳到華格納親自譜寫的部份。
不過最慘烈的部份還是在樂團。紐約愛樂在怎麼說畢竟是個交響樂團,演出全本歌劇的機會本來就少,演出歌劇選粹的機會也是少的可憐。Alan Gilbert也不是特別以歌劇演出見長的指揮,所以整個演出雖然沒有錯音,華格納的戲劇效果幾乎全部消失。像女武神的飛行,飛得就頗為遲緩,Wotan的告別也不夠溫情,只有在齊格飛之死跟最後自焚場景中,整個樂團火力全開。不過火力全開並不是最好的演出方式。整組銅管大概是還在上半場Rouse的重量級火力展示的情緒裡面,整個聽起來相當直接而粗野,毫無氣質可言,所以聽起來頗為恐怖。
所以話又說回來,把指環做成管弦樂刪節版真的是不可能的任務嗎?還是有人可以作得很好的。他們應該去問前音樂總監Lorin Maazel的Ring without words。youtube有Maazel指揮全曲的錄音,從萊因的黃金的開始到諸神的黃昏結束,八十分鐘整個走過所有指環重要場景,故事性音樂性一樣不缺。紐約愛樂今天應該演出這套作品的。
所以今天的演出再次驗證我對Gilbert的看法。他只適合演出現代作品,其他的作品就要碰運氣了。
2013/06/22 New York Times: In a Conductor’s Playlist, Some Daunting Chasms
http://www.nytimes.com/2013/06/22/arts/music/alan-gilbert-leads-a-program-of-haydn-and-rouse.html?ref=music
Alan Gilbert Conductor
Emanuel Ax Piano
Haydn Piano Concerto No. 11 in D major
Christopher Rouse Symphony No. 3 (New York Premiere)
Wagner/arr. Alan Gilbert, after Erich Leinsdorf A Ring Journ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