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8

2015/10/17 Gidon Kremer and Kremerata Baltica: New Seasons

對我而言,有少數的音樂家是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該直接去買票,就算不知道他的演出曲目也無妨。無論他演任何曲目,我絕對照單全收。Gidon Kremer就是這樣的音樂家。

Kremer這次到台灣演出,不過不是到台北,而是到高雄。所以我也當了一天追星族,跑到高雄來聽音樂會。聽完之後,我很高興我跑了這一趟,儘管代價頗高,不過絕對值得。

這次的演出是Kremer跟他的Kremerata Baltica一起合作,不過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Kremerata Baltica在沒有Kremer的狀況下單獨演出。這似乎是Kremerata Baltica成為獨立個體的跡象。

今天的演出主題是New Seasons,主打曲目是Philip Glass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美國四季"。以這首曲子為中心,Kremer安排了一系列與四季相關的曲目。首先是Raskatov所寫的"The Season's Digest",或是"四季文摘"。就如標題所提,這首曲子是根據柴可夫斯基的鋼琴組曲"四季"所寫出來的。柴可夫斯基的這套組曲全曲約50分鐘,改編後的四季文摘大約是二十分鐘。如果對著鋼琴原譜聽,會發現基本上主旋律都是根據柴可夫斯基而來,但是Raskatov改編成弦樂團跟打擊樂演出的版本後,可以說是重新配器,保留了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然後另外加料,使得全曲聽起來熟悉卻很有現代感:有些因為鐵琴的加入而變得更神秘,有些則是因為樂團成員的大合唱而更有歡樂的感覺,甚至玩具小號也能做出畫龍點睛的效果。

接著是Piazzolla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並由Desyatnikov改編成獨奏小提琴跟絃樂團合作的曲子。這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已經是Piazzolla的經典曲目,而這個版本其實也不是在台灣的首演。如果我記的不錯的話,早在2000年,Gidon Kremer就已經帶著他的Kremerata Baltica到台灣演出過這套曲子。當時是把這套曲子與韋瓦第的四季混合演出,以韋瓦第的春開始,接著接Piazzolla的夏,接著依序反覆交替,以Piazzolla的春做結,八季相生循環不息。

這是的演出只單演Piazzolla的版本。儘管如此,Kremer也是做出了不同的安排。他的四季由秋天開始演出。節目單上並沒有解釋為什麼由秋天開始,不過這其實不難理解。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南半球,四季跟北半球相反,所以如果北半球由春天開始,南半球自然是由秋天開始。這個由Desyatnikov編曲的版本基本上保留了Piazzolla的tango性格,但是也加入了韋瓦第的四季,有些取其精神,有些取其片段,等於一古一今相互呼應。

當Kremer擔任獨奏的時候,他的演出感覺是相對節制,即便是帶有tango的節奏跟精神,但卻不會過於沈溺,與其說是理性重於感性,不如看作是睿智長者的冷靜火花。

下半場又回到韋瓦第的四季。他的這套四首小提琴協奏曲實在太過著名,不但是被演出灌錄過最多次的古典曲目,同時也有著各式各樣的改編版本。當然,在Gidon Kremer排出的音樂會,即便是這樣熟悉的曲目,我們也一定可以聽到新東西。所以他這次排出的是Pushkarev改編給鐵琴與弦樂團的"夏",並由Pushkarev親自出馬,演出鐵琴獨奏。

基本上在獨奏的部份Pushkarev應該是把小提琴部份直接演出,只做出一些必要的修改。不過真正加料的地方在每個樂章開始的部份,他都加入了鐵琴獨奏作為序奏。他新加入的部份可以明顯感覺出現代感,但跟韋瓦第的作品沒有違和感,不但給韋瓦第的作品新的生命,同時也為鐵琴帶來了一首新的協奏曲。單就改編部份而言,看著演出著快速敲擊的確相當過癮,不過有幾個缺點。其一是鐵琴音量過小,再怎麼敲音量還是有限,所以只要樂團一出來,鐵琴的聲音大概就被消滅掉了。而他演出的時候用了不少踏板,讓鐵琴發出水汪汪的柔和音響。這樣的音響當然讓鐵琴更能夠融入弦樂團的音響,但是或許讓鐵琴發揮它清脆聲音的魅力會有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今天的重頭戲,Philip Glass的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美國四季"。這首作品2009年由小提琴家Robert McDuffie首演。首演之後,McDuffie擁有這首曲子一年的奏權利,所以他就帶著這個曲子巡迴北美各大城市。當時的演出是搭配韋瓦第的四季(不意外!),上半場演韋瓦第,下半場演Glass。而Glass因為事前知道這個計畫,所以寫曲的時候特別以韋瓦第的四季作為樂曲編制的參考範本,這樣巡迴演出的時候就可以用同樣的人力來演出。兩個演出編制唯一的差別是韋瓦第的大鍵琴在這邊改用電子鍵盤演出,取其可以有更多的音響可能。

一年的獨家演出權利結束後,我不確定有其他哪位小提琴家把這首作品列入演出曲目中,不過我確定,Gidon Kremer做了這個作品的第二個錄音。所以他跟McDuffie世界上唯二錄過Glass兩首小提琴協奏曲的小提琴家。

話說北市交與McDuffie曾經有段時間感情相當好,McDuffie會定期到北市交演出。只可惜北市交沒有辦法掌握機會邀請他來台北演出這首曲子,不然今天Kremer的演出就不會是台灣首演,而會是高雄首演了。

Philip Glass的音樂具有相當高的可辨識度,簡單的說就是無限多的琶音,無限多的反覆節奏。由於他幾乎用這套方法來寫他所有的曲子,所以聽過一次之後,下次只要三到五秒應該就可以分辨出是不是他寫的作品。他這次的小提琴協奏曲,相對於22年前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有好幾個不同的地方。除了三樂章變成四個樂章之外,每個樂章之間也加入了小提琴獨奏,所以一共是四個小提琴獨奏加四個樂章。這四段獨奏其實不能看作是小提琴協奏曲中的裝飾奏,反而比較接近是四個樂章的序奏或是間奏,有著引領下個樂章的功能。不過Glass也說過,這四首小提琴獨奏可以單獨抽出來演出,變成完整的個體。

這次除了音樂演出外,另外還加入了四位導演為四個樂章所拍攝的影片,所以是音樂與視覺的二重奏。四段影片分別是在紐約地下鐵車站(14St and Union Square)中所拍攝的黑白影片,樹木的電腦動畫,以白色為底色的一段電腦動畫,還有最後一段完全看不懂的影片。很難說這四段影片會對聽眾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對我而言,由於我對這個曲子已經聽了超過五年,所以可以比較影片有無對曲子的影響。

這首曲子雖說是美國四季,不過其實很難把四個樂章與四個季節相互對應。這或許也是作曲家在樂譜上沒有標明每個樂章對應的季節的原因。在我看來,這四個樂章或許可以用行板,慢板,詼諧曲,快板來解釋,這樣看起來就變成相對傳統的協奏曲形式。

Kremer今天的演出其實跟他剛推出的新錄音不太一樣,感覺比較拘謹,第一樂章的速度似乎也比較慢。不知道這是不是跟 搭配影片有關。不過整體而言,可以感覺到相當流暢的音樂,渾然天成的感覺。

但是搭上影片之後,說實在,除了第二段影片相當於是樹木的春夏秋冬之外,其他三段影片根本很難跟四季連想在一起。我一邊看影片,我想到的是同樣由Glass配樂, Godfrey Reggio所拍攝的生命三部曲,尤其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Koyaanisqatsi。當Glass的音樂搭上影片的時候,往往會有著更大的張力,今天的狀況也是如此。不過當聽眾把注意力集中在視覺上的時候,音樂就降到了配角的部份,相當可惜。

任何以現代音樂為主的音樂會,演出結束幾乎很難得到滿場瘋狂喝采。不過今天是少數的例外。所以Kremer跟Kremerata Baltica又加演了兩首相當幽默的曲子,分別是日本作曲家Shigeru Umebayashi的'Natsu',跟Mieczyslav Weinber的Bonifatsy's Holiday。顯然聽眾心有同感。

今天的演出毫無疑問相當成功。關鍵當然是Gidon Kremer跟他的Kremerata Baltica。Kremer的聲音相對輕而柔軟,連帶的,他的子弟兵也帶有相似的特性。Kremerata Baltica,除了乾淨俐落的聲音外,他們連撥奏聽起來都像是只有一把小提琴。所以感覺就是一個Gidon帶著一群Gidon一起演出。所以整套演出就像是身劍合一,感覺相當一致。當然,至德廳的場地相對偏乾,對他們的音色也有加分的效果。

你對二十,甚至二十一世紀音樂敬而遠之嗎?來聽Gidon Kremer,你會發現,還是有作曲家在做出好聽的音樂的。

Kaohsiung, Taiwan
October 17 @ 19:30
ASIA TOUR 2015

New Seasons

Kremerata Baltica
Gidon Kremer (violin)

Program

Alexandr Raskatov (1953)

“The Season’s Digest” based on P. Tchaikovsky’s “The Seasons” op.37a
柴可夫斯基/拉斯卡托夫:《四季文摘》(改編自柴可夫斯基之鋼琴曲集《四季》)

Astor Piazzolla (1921-1992)
“The 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 (arr. for violin solo and string orchestra by L. Desyatnikov)
皮耶佐拉/德斯亞尼可夫:《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

Intermission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Suite Punta del Este” (“Summer”) for violin, vibraphone, and string orchestra (arr. by Andrei Pushkarev)
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夏》》(為鐵琴及弦樂團所作版本) 鐵琴:Andrei Pushkarev

Phillip Glass (1937)
Violin Concerto No.2 “The American Four seasons”
菲利普‧格拉斯: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美國新四季》台灣首演

During the piece by P. Glass you will see video projections by Jonas Mekas (*1922), a filmmaker, poet and artist of Lithuanian origin who has often been called “the godfather of American avant-garde cinema,” Rimas Sakalauskas (*1985), youngest generation video artist from Lithuania, Adam Magyar (*1972), Berlin-based Hungarian photographer, and Pingo van der Brinkloev, Danish high end visual effects artist.

encore
Shigeru Umebayashi: 'Natsu'
Mieczyslaw Weinberg: 'Boniface's Holiday'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