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在紐約的演出,其實不單單只是幾場音樂會,事實上還是反應出了了複雜的政治現實。
在談到我所觀察到的現象時,應該先介紹一下這個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簡單的說,這個樂團是阿根廷的猶太裔指揮家Daniel Barenboim及巴勒斯坦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dward Said在1999年所創建的。這個樂團的成員基本上都是從以色列,巴勒斯坦,及其他中東地區的年輕音樂家所組成。如果常常翻報紙國際新聞版的話,大概都會知道,這個地區是全球局勢最緊張的地方之一,所以要突破政治局勢讓這些地方的青年音樂家在一起演奏,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紐約卡內基廳的這四場音樂會變成為一件指標性的事件。根據紐約時報,這隻樂團2006年首次在卡內基廳登台的時候,整座卡內基廳如臨大敵,所有聽眾必須通過金屬檢測器,可見其緊張程度。這種情形今年已經不復重演,起碼不再有如臨大敵的緊張感 。
首先我注意到的,是音樂會的聽眾中多了不少中東面孔。我在卡內基廳聽了八年的音樂會,這種情形其實並不意外。畢竟,支持自己人的情形是很正常的,例如小澤征爾在紐約指揮,台下自然會多很多日本聽眾。郎朗到紐約演出,台下的中國聽眾自然會比平常多更多,這些都是頗為合情合理的。
當指揮Barenboim登上指揮台時,他不但跟聽眾致意,同時更罕見的用手介紹他一手創建的樂團,就像介紹自己的小孩一樣,引以為傲。這在我聽過的無數樂團裡面,這是第一個。
不過最不尋常的並不在舞台上,而是在節目單裡面。這份節目單沒有樂團人員名單。通常音樂會的節目單裡面都會介紹樂團成員,這樣可以讓聽眾認識樂團的成員。不過這些資訊在節目單裡面完全看不到。我個人猜想是因為這是為了保護樂團的成員,所以避免讓他們的名字曝光。在中東地區,有些國家的法律規定,禁止他們的民眾與以色列人接觸,更不要說是同台演出。如果讓這些樂團成員的姓名曝光,很有可能會對他們造成不小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危及個人安全。
從這個隱藏樂團成員名單的小事,正好可以顯示出這些政治問題的複雜性,所以更顯出這個West-Eastern Divan Orchestra的可貴。
後記:後來我查閱了2006紐約時報的樂評,當時的節目單也是沒有放上團員名單,原因正是為了安全考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