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1

2018/07/20 NSO: 皮爾金

終於,台灣演出了皮爾金(Peer Gynt)。

一般提到皮爾金,大家大概會直接聯想到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為皮爾金所寫的戲劇配樂。葛利格從這套配樂中選出了兩套組曲,成為古典音樂中最廣為人知的曲目。其中的「清晨」、「山王大廳中」更是時常在廣告中出現。即便不知道這是葛利格寫的配樂,但是大家肯定聽過這些膾炙人口的旋律。

相形之下,葛利格為這部皮爾金所寫的全套戲劇配樂就是相對冷門的曲子。音樂會上的演出相當少,即便是全曲錄音也是少的可憐。原因我猜不外乎是因為既然是戲劇配樂,那麼就要搭配戲劇演出。但是皮爾金,這部挪威偉大劇作家易卜生的巨作,全劇演出長達八九小時,因此全劇演出相當不容易。而且既然是戲劇配樂,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就跟歌劇整個整合在一起的狀況不太一樣,音樂並不是完全主導的部份。因此演戲劇的不見得需要配樂,演音樂的不見得甘心自己不是主角,所以演出的狀況自然不會太多。

這次NSO推出的皮爾金演出,副標題是「樂・劇」,某種程度提示了這次的演出中,音樂與戲劇是旗鼓相當的演出。這次的演出雖是戲劇演出,但是在節目介紹上,其實寫的是「讀劇」。為什麼叫讀劇,改編這次演出的焦元溥把皮爾金全劇的角色刪減到了22個,然後所有角色全部由知名演員王耀慶一人全部包辦。所以幾乎可以說是王耀慶的個人秀,一個人用了兩個小時獨完了整個劇本。

這次的演出跟幾個星期前的帕西法爾一樣都是在國家音樂廳演出,但是舞台上唯一的佈景就是管風琴前面的投影幕。隨著戲劇進行,會出現的對應的合適場景,讓現場的觀眾隨著劇情有著想像的根據。

而整部演出最重要的演出者,當然就是今天唯一的主角王耀慶。當我看到節目宣傳的時候,我還在想這到底是要怎麼一人演22個角色。看完演出之後,我只能說是嘆為觀止。某種程度來說,王耀慶就像是廿一世紀的說書人,從作為旁觀者的說書者開始,接著隨著劇情的演變輪流變化成故事中的所有角色,從護子心切的老媽媽,純潔的索爾薇格,想要把皮爾金留在妖界的山妖王跟山妖公主,忽男忽女,忽老忽幼,時而純潔時而狡詐,角色之間的切換完全無法讓人覺得這是只有一個人的演出。而作為主角的皮爾金,王耀慶也展現出了各階段的心境不同,從少年時的放蕩不羈,到了山王大廳中的油里油氣,到回家見老媽媽最後一面的浪子(似乎就要)回頭,到最後年老的心境,玩全都有不同的個性。他也給了每個角色不同的性格,有些甚至有知名人物的影子在裡面,在我看來,似乎在幾個角色中看到了阿扁,李濤等人的影子。簡單的說,這不是時常能看到的演出。這根本是特技表演。

而讓這二十多個角色活靈活現的出現在聽眾面前的幕後功臣則是這次改編劇本的焦元溥。他全劇的長度濃縮到一般音樂會的長度的約兩小時左右(加終場休息約共兩個半小時)。這次的改編除了盡量保留原作的精神與劇情之外,我認為有幾個相當特別的地方。其一是劇本相當口語化。全劇演出中沒有字幕,但是王耀慶所說的所有台詞基本上都相當口語,幾乎聽不到任何很咬文嚼字的詞彙。畢竟現場演出與閱讀劇本不同,兩者所用的語言相當不一樣。這樣的改編大大減少了聽眾理解的困難度。

特點之二是這個劇本並不是單純的刪剪易卜生的原劇,而是在原劇的精神上適度的加入了所謂的「時事梗」,讓整部戲雖然大環境依舊是十九世紀的挪威,但是對廿一世紀的台灣觀眾而言,部份的時事梗還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除了劇本之外,連合唱團與聲樂獨唱的部份,歌詞也一併改成了中文。歌詞大部分其實聽不清楚,但是隱約還是可以感覺到似乎歌詞也盡量考慮到了押韻的可能性。這樣的改編,肯定也是下了相當大的苦功。

而做為另一主角的葛利格的戲劇配樂,NSO在指揮張尹芳的帶領下,相當成功的對戲劇演出添加了更進一步的想像力。葛利格寫的戲劇配樂有時作為連接戲劇場景用,有時作為戲劇本身的一部分,每個段落都能精準的掌握住當時的戲劇氣氛,無論是婚禮,或是山王宮殿,清純少女或是阿拉伯舞蹈,統統都寫的維妙維肖。這時不禁會覺得,葛利格沒有寫歌劇似乎是很可惜的事情。

這次的演出,演員,樂團,劇本,佈景,四者相當完整的合作,創造出了相當精彩的演出。只是看完之後,我感到一些些的不捨,因為這樣精彩的製作只演了兩場,下一場再台中的演出之後,之後大概就很難看到這個製作了。當然,絕大多數的演出都是如此,但是在北中南現在都有(或即將有)國家級的演出場所(台北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的時候,似乎應該考慮保存一些精彩的製作,讓這些精采製作有再次演出的機會,進而形成可能的經典製作。

NSO 樂・劇
皮爾金

2018-07-20 星期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指揮/張尹芳
讀劇/王耀慶

劇本改編/焦元溥
影像設計/陳彥任

女高音/林孟君
合唱指導/陳雲紅、楊宜真
台北室內合唱團


葛利格:《皮爾金》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