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O的三月很布拉姆斯。在這場音樂會中,除了布拉姆斯第四之外,另外還排出了兩首特別的曲目。
第一首是作曲家李元貞所寫的 "西岸"。作曲家的曲目介紹中,提到西岸有美國西岸,與台灣西岸,也就是作曲家有深刻生活體驗的兩個地方。而對第一次聽到這首作品的我來說,這首曲子主要氣氛給我一種海上的濃霧的感覺,有點海浪,有點霧氣的感覺。而在這個有點模糊的氣氛中,傳來了代表台灣廟會的聲音。有點神秘,有點抒情。感覺上就好像是在美國西岸聽著太平洋彼岸的台灣西岸所傳來的聲響。事實上,這個廟會的聲音,聽起來就像廟會常見的嗩吶,只不過是由NSO的雙簧管聲部,由兩隻雙簧管跟一隻英國管在後台演出。
第二首是捷克作曲家Jiří Pauer的法國號協奏曲,由前柏林愛樂法國號首席Baborak擔任獨奏。這首曲子完成於1952年,聽起來有點像Shostakovich的風格,相當現代,不過還是走著調性音樂的路線,聽起來相當容易接受。Barborak的獨奏功力實在是不可思議,全曲舉重若輕,所有樂段聽起來都像是吃飯喝水毫不費力。無論是雄壯溫柔,強奏弱音,全部精準無比,完全不會讓人有提心吊膽的感覺。而指揮Drcar的調度也是相當精彩,給的提示都相當到位,能夠適時的引導NSO做出正確的反應。
下半場的布拉姆斯第四,是相當特別的演出。指揮採用了相當快的速度,作出了厚重而有壓迫感的演出。第一樂章結束後,我幾乎喘不過氣來。這種緊張壓迫感一直持續到最後,是相當不一樣的感覺。事實上,演出結束之後,我第一時間的感覺是 "捷克坦克碾壓布拉姆斯"。
從上半場的兩首曲目,可以很清楚看到當樂團在面對新曲目的時候,指揮所占的重要性。雖然介紹中沒有提到,不過我猜NSO應該也是第一次演出Pauer的協奏曲。第一首是世界首演,而且還帶有相當多的台灣音樂元素,所以指揮的反應其實就是中規中矩,不太容易能夠給出更多微妙的部份。但是在Pauer的協奏曲中,Drcar顯然對這個曲子相當熟悉,所以能夠給NSO相當多的指示,所以演出效果明顯更有掌控力。
而這首Pauer的協奏曲,除了作曲家之外,還要有本國極優秀的獨奏與指揮,願意演出本土作曲家的作品,甚至帶到國外推廣。以這次的Pauer協奏曲而言,捷克籍的獨奏與指揮合作演出捷克前輩作曲家的作品。這就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對培植國內作曲家的部份,值得一提的是,NSO自從2012年首演過李元貞的「間奏曲:商」之後,2018年又由呂紹嘉指揮首演了「咿嚕唵」。加上本次音樂會中的「西岸」,NSO在短短幾年間接連首演了作曲家的三部大型管弦樂作品。對新秀作曲家來說,這是相當難得的肯定。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NSO除了首演之外,也能夠給這些作品再次登場的機會。
作品是需要演出的。一次,兩次,很多次。
/////////////////////////////////////
2019-03-22 星期五 19:30
國家音樂廳
指揮/亞歷山大.德夏
法國號/拉德克.巴伯羅柯
李元貞:《西岸》(NSO 委託創作,世界首演)
鮑爾(Jiří Pauer):法國號協奏曲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
指揮/亞歷山大.德夏ALEXANDER DRČAR, conductor
法國號/拉德克.巴伯羅柯RADEK BABORÁK, french hor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