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會歌劇院今年最重要的製作,大概是由Robert Lepage所導演的指環。
無論是哪間歌劇院,只要推出指環的新製作就一定是眾所矚目的大事。對大都會歌劇院來說,他們之前的Otto Schenk的指環製作已經用了二十多年,是相當受到觀眾喜愛的製作。用了二十多年,基本上也是到了該換新製作的時候了。另外大都會歌劇院的音樂總監 James Levine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數的華格納指揮專家,因此這個新製作從佈景到音樂,全部都是眾所期待。
音樂部份,Levine不愧是華格納專家,整個演出相當生動,充滿著戲劇效果。音響效果做的相當清楚,可以把細節聽得很清楚。這種感覺是CD永遠聽不出來的吧。
製作部份只能說是相當神奇。這個製作標榜的是在現代感中依舊保有傳統的元素。傳統的元素主要是兩部份。第一是基本上忠實於劇本,沒有額外多餘的詮釋。第二是服裝設計,基本上有參考華格納指環首演時的製作的服裝。因此Wotan還是穿著盔甲拿著長矛,兩個巨人看起來就像是巨人的樣子。
而最具現代感的部份就是佈景。這個製作最大的佈景,其實也是唯一的佈景,是一組24 片類似翹翹板的不鏽鋼板所組合成的跟舞台一樣大的平面。這就是貫穿四部歌劇的最主要佈景。這個佈景會隨著劇情的演進而由電腦控制,作出各式各樣的變化,例如旋轉角度,或是傾斜。要顯示出不同場景的變化時,則是利用燈光及影像來製造出不同的效果,例如萊茵河就是藍色,尼布龍根的地底就是紅色。運用這些各式各樣的組合,讓只有一個佈景的舞台有著無限的可能。
Lepage曾經為太陽馬戲團(cirque de coleil)擔任製作,所以我在想某種程度上,他也把歌手當成太陽馬戲團的演出人員一樣。很多地方歌手都要在身上掛著鋼絲,以在佈景所形成的各個角度上行走。例如當Wotan跟Loge要下到尼布龍根的時候,佈景的某些角度事實上市要他們以橫躺的方式前進。這當然只能靠吊鋼絲才能作到這種要求。不過做出來的效果的確相當神奇,有著空間的旋轉,又配合著光影的設計,的確是有進入洞穴裡探險的感覺。而一開始的三個萊因少女當然也是以吊鋼絲來顯示出游動的感覺。只是靠著燈光投影,佈景可以變成河岸,也可以化身為河底。最後面進入Vahalla城也是相當震撼,整個就像是眾神走入彩虹的感覺,只是眾神要吊鋼絲,走著超過仰角六十度的斜坡而已...
我其實很喜歡這個製作,因為有著簡單的現代感,但卻是充滿著各式的巧思跟設計。不過這個這麼複雜的製作,伴隨的就是複雜的控制,還有對歌手的許多額外要求,例如要他們常常吊鋼絲。而就觀眾來說,感覺這個製作的危險性相當高,常常都需要對歌手的安全捏把冷汗。我想歌手已經夠辛苦了,還要他們分神注意自己的安全,實在是不容易。畢竟歌手就是歌手,不是太陽馬戲團的團員...
整個演出約是兩小時三十分鐘,在謝幕的時候可以感覺到Levine相當疲倦。的確,整個演出不休息一次完成,不論對樂團,指揮,或是歌手都是相當大的考驗。對觀眾也是如此,尤其是像我這種買站票站了接近三小時的觀眾,更是對體力相當大的負擔...
New York Times 2010/09/28: James Levine Is Back for Met’s Opening Night
http://www.nytimes.com/2010/09/29/arts/music/29met.html?scp=1&sq=levine%20ring&st=cse
Das Rheingold
Cast
Conductor: James Levine
Freia: Wendy Bryn Harmer
Fricka: Stephanie Blythe
Erda: Patricia Bardon
Loge: Richard Croft
Mime: Gerhard Siegel
Wotan: Bryn Terfel
Alberich: Richard Paul Fink
Fasolt: Franz-Josef Selig
Fafner: Hans-Peter König
The Production Team
Production: Robert Lepage
Set Designer: Carl Fillion
Costume Designer: François St-Aubin
Lighting Designer: Etienne Boucher
Video Image Artist: Boris Firquet
Interactive Projection Artist: Holger Foerter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