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六的下午,的確就出現了這樣不可思議的音樂會。Rudolf Buchbinder以鋼琴獨奏兼指揮的身份,以一天兩場音樂會的方式,一次演完貝多芬的五首鋼琴協奏曲。下午場是三點半開始,演出第二,第四還有第三號協奏曲。晚上場七點半開始(延後到七點四十開始)演出第一跟第五號協奏曲。
對我來說,這種一次演完五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情形是相當難得的機會,因為可以一次聽完同一個組合對貝多芬不同時期的風格,看看是不是對每首曲子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而有一致的想法,或是把各個曲子獨立看待。所以這種音樂會,我通常是要聽就要全部聽完,不然寧可不要聽。
樂團跟鋼琴的擺設位置跟一般演出協奏曲的位置差不多,唯一的差別是沒有指揮。當Buchbinder指揮的時候,通常是坐在位子上側著身子指揮。由於姿勢還有需要兼顧鋼琴獨奏的緣故,Buchbinder基本上從鋼琴上給出的手勢只有給出基本拍點,然後給出大略的表情。要像一般指揮一樣給出細緻的演出指示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Buchbinder除了在只有管弦樂出現的部份動手指揮之外,遇到鋼琴也要出場的時候,就盡量用頭的擺動來控制樂團的速度,或是騰出左手來給出指示。
在這種情況下,感覺北市交今天的表現似乎充滿腎上腺素,帶有一些平常不太常看到的緊張感跟專注力,畢竟沒有指揮站在前面,沒有人在關鍵時刻指示你出現,沒有人告訴你明確的速度變化,一切只能靠著稀少的指示還有首席的帶領。整體來說,北市交今天的表現相當不錯,除了法國號失手幾個音之外,基本上跟的相當精準,弦樂聲音也相當不錯。
回到Buchbinder,五首協奏曲聽下來,除了第五號皇帝之外,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音樂相當寬廣。幾乎每一首的第一樂章都比我預期的速度更慢一點,聽起來像是自信大氣而不是霸氣的貝多芬。
他今天的獨奏,似乎是我聽過的鋼琴協奏曲演出裡面,鋼琴獨奏聽的最清楚的。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北市交的音量似乎有兩個基準,當鋼琴出現的時候,北市交的聲音會自動進入背景模式,跟鋼琴相比幾乎可以說是是靜悄悄。但是當只有管弦樂出現的時候,北市交又會馬上恢復成正常音量。這樣當然可以讓鋼琴獨奏聽的一清二楚,但是就少了些鋼琴與管弦樂之間的對話。
第五號的皇帝協奏曲是演出效果最好的一首,可能跟北市交對此曲特別熟悉有關?整個演出不論鋼琴或樂團都有著充足的氣勢,鋼琴也透露著莊重沉穩的感覺。第三號的第三樂章,在沒有指揮的狀況下,樂團可以完全跟上鋼琴的逐漸加速,這也是只有樂團相當專注的狀況下才可以做到的。
說實在,一次聽完兩場音樂會,光聽就很累了,更何況是超過七十歲的鋼琴家,而且還要兼指揮。不過我們的Buchbinder老先生似乎完全不在意,兩場演出結束之後都還加開了簽名會,實在了不起。
另外,北市交的首席是不是在趕下班呢?第一場的上半場,第二場的上下半場,Buchbinder都還沒有進後台,首席就急著轉身退場,是有這麼急著退場嗎?不能多等十五秒等鋼琴進後台再退場嗎?
而這兩場音樂會都是由LEXUS贊助的掛名音樂會,正式全名應該是"跨樂20 LEXUS古典音樂會─鋼琴大師布赫賓德貝多芬計畫"。所以兩場演出前都多了一個特別的廣播,大致內容類似這樣:
"歡迎各位參加跨樂20 LEXUS古典音樂會─鋼琴大師布赫賓德貝多芬計畫。上半場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樂曲共有三個樂章。演出時樂章中間請勿拍手。請於全部樂章演奏完畢,演奏者起身致意時才鼓掌,謝謝您的合作。"
我一年大概聽二三十場音樂會,有企業贊助的音樂會也有不少場,聽到這樣的廣播倒是第一次。這明顯是給LEXUS車主聽的,對吧。
我一年大概聽二三十場音樂會,有企業贊助的音樂會也有不少場,聽到這樣的廣播倒是第一次。這明顯是給LEXUS車主聽的,對吧。
//////////////////////////////
指揮暨獨奏:魯道夫.布赫賓德
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Conductor/ Piano: Rudolf Buchbinder
Orchestra: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6/10 (Sat) 15: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貝多芬:降B大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9
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
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37
6/10 (Sat) 19:30 臺北國家音樂廳
貝多芬: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5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作品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