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8

11/13/2009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Rattle conducts Brahms

柏林愛樂在卡內基廳的第三場演出,一口氣排出了第三跟第四號交響曲。

根據BBC音樂雜誌最新的專訪,第三號交響曲是Rattle個人最喜歡的交響曲。今天的演出,應該充分證明了他對這個曲子的喜好。在Rattle的手下,柏林愛樂就像個超大型的室內樂團,每個聲部之間的合奏與對話,還有樂句間細微的音色差別是只有現場才聽的到的。整個演出充滿活力,跟第一天的演出實在差異頗大。

下半場由荀白克的"為電影場景所寫的配樂"開始。這時Rattle的前面終於放上了譜架。說實在,這首曲子雖然我完全沒聽過,不過卻是這場音樂會我最專心聽的曲子。這首十二音列的作品雖然只有短短的八九分鐘,不過起伏之大,變化之激烈,實在很難讓人不聚精會神的聽。荀白克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只根據幾個關鍵字"威脅"、"危險"、"恐懼"、"悲劇"來譜寫配合場景的音樂。我事前沒看節目單所提到的關鍵字。不過事後回想,的確就像是驚悚電影的配樂。

為什麼Rattle會選這首曲子,同時並把這首曲子放在第四號前面呢?我想或許是因為第四號本身的性格。這首曲子被卡拉揚稱作音樂史上最悲劇性的交響曲之一。所以這大概是個解釋的原因。

我沒有聽到昨天的第二號交響曲,不過以我聽到的三手而論,第四號的演出絕對是三者間的第一名。整個演出充滿能量,充滿戲劇性,張力十足。第一樂章演出的時候,整個人根本被音樂吸引住,直到樂章結束才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而第四樂章一連串的變奏則像是海浪般帶著能量不斷的擊打過來。如果這真的是悲劇交響曲,那第四樂章的演出就像是不斷歷盡苦難,最後勇敢衝破困境的演出。This is simply fantastic.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r Simon Rattle, Music Director and Conductor

BRAHMS Symphony No. 3
SCHOENBERG Accompaniment to a Cinematographic Scene, Op. 34
BRAHMS Symphony No. 4

New York Times 2009/11/16: Some Kibitzing for Brahms From the Cape Verde Islands
http://www.nytimes.com/2009/11/16/arts/music/16carnegie.html?ref=music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2 則留言:

BudgetClassicalCDsFan 提到...

布拉姆斯是個人最為鍾愛的作曲家,第4號交響曲彷彿潮浪般不斷拍打衝擊著聆聽者,筆者深有同感,作家呂正惠說布拉姆斯作品蘊藏著「猶豫而複雜的深情」,或許這正是所謂「悲劇」由來...

John Chin-Hao Chen 提到...

謝謝您的留言

最近這個曲子聽的特別多次。以我個人的感覺,我覺得第一跟第四樂章的掙扎跟苦難是這首曲子最接近我心的部份。

不過,至少第四樂章在經歷掙扎之後,還是有著戰勝命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