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2

05/10/2002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

Piazzola的Tango是什麼時候在台灣開始流行起來的? 我不知道,不過我知道2002的這場演出是我相當難忘的一個現場經歷。

會去聽這場演出,當然是因為Kremer那套精彩的錄音。只是當初Kremer獨自拉起一陣Piazzola熱潮的時候,似乎是比全世界都早了好多年。我第一次知道Piazzola應該是在1998的時候,在愛樂社聽學長講的。所以那場Kremer的Tango四重奏,學長,我,還有另一個同學,至少有三個人一起去聽了那場演出(ok 分開買票的)。看到冷清的票房,原本打算跑到二樓去坐的,想不到演出一開始就說"今天演出沒有中場休息",所以就坐在四樓看完全部的演出了。這應該是1998或99年的事情。如果有人可以提醒我,我會很感謝您的。

領先大家一步的叫做先知,而Kremer當時的演出就像是領先大家三四步,這種人就叫做烈士。

剛剛看到這場演出的時間,我很訝異居然是這麼的晚,居然是2002的演出。我還以為是更早一些。我好像把跟我一起去看這場演出的朋友記錯了...



標題: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
時間: Sat May 11 14:17:43 2002


昨天還是趕去看首演了.
到了戲劇院發現觀眾群的組成跟平日音樂廳習慣的族群完全不一樣
到處都是打扮時髦的人, 女生的服裝更是讓我眼神到處亂轉
感覺好像我在百老匯看音樂劇的感覺
或許這群人是被tango給吸引來的吧
旁邊擺著kremer所錄的所有tango專輯
一副打算要在這天出清存貨的樣子

開演前先有二十分鐘的解釋tango的由來
當然是讓人對tango的歷史有多一些了解, 不過對戲劇的理解沒什麼幫助
導演自己也承認, 這個劇本所用的語言過於超現實
他看了三個月才知道再說什麼
不過以我的感覺, 看完全場的演出, 中文字幕看完還是不知道劇中人物在說什麼
還不如直接看分場大綱來的簡單易懂

回到演出本身. 這劇本是個相對灰暗的作品. 整個劇事實上只有一個場景
就是一個酒吧. 酒吧分成上下二層, 所以人員的移動多了一個可運用的維度.
樂團是八人編制, 也不是依照piazzola的原始十一人編制, 就放在酒吧的右後方
這把樂隊放在舞台上的設計看似突兀, 不過我覺得倒是理所當然,
因為酒吧裡的樂隊當然是在酒吧裡, 不放舞台上要放哪裡.
全戲幾乎燈光都偏暗, 只有隨劇情略加黃光或紅光.
在最後新生的瑪莉亞(一位小女孩)出現的一段, 打開大門照出強烈亮光,
有點像是天堂開門一樣完成瑪莉亞的救贖

音樂方面自然要拿來跟gidon kremer的版本做比較. 從現場的第一個音開始
可以說就跟我的預期不一樣. 首先樂隊跟歌手都用了擴音器
所以有時音量就是大的可怕. 不過這不是重點. 他們給我的感覺是相當自由的唱,
有那種真實生活的感覺, 拍子不會總是落在應該出現的拍點上, 而是帶有彈性的速度
飾演marie的女主角唱的更是狂放粗野. 簡單的說, 若這部劇的分類是tango operatta
那kremer的重點在operatta, 今天的演出重點在tango.

這部戲既然是用tango所寫出來的, 自然舞蹈也是重要的部分.
導演用了一男一女兩位專門跳舞的舞者, 隨著劇情的移動與需要跳舞
聽著音樂看著舞, 的確會讓人感到tango是富有生命力的舞蹈
也有些像導演說的, tango是悲傷情緒的表現

演出之後觀眾是熱情不已, encore(?!)之聲不絕於耳.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看完戲不是叫bravo而是叫encore的
樂團也果然不負眾望再encore了一段piazzolla的音樂, 的確是全場激動不已
特別一提的是樂團特別請來了一位手風琴家, 技術實在是好的不得了
贏得了滿堂彩.

散場之後果然不出所料, 賣cd的地方擠滿了人, cd大概是一掃而空
想起當時kremer帶著他的astor四重奏到音樂廳演出,
九十分鐘精心設計的演出內容, 卻是全場冷清的四成票房
(音樂會最後一曲演出成員一一步下舞台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我想kremer的tango並不是不好, 只是過於領先台灣的群眾
直到馬友友也發了一張piazzolla, 才慢慢打開了市場
或許先驅者總是比較寂寞的吧


歡迎加入本部落格粉絲團

沒有留言: